对于剑拔弩张的克什米尔,来看看他们的历史

印度最近宣布废除一直执行的宪法第370条,取消此前宪法赋予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特殊地位。此举立即引发巴基斯坦方面不满,巴方强调,将考虑采用一切的手段来回应印度的行为。8月10日,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称,根据巴基斯坦驻俄罗斯大使卡济·哈里鲁拉的说法,巴基斯坦方面将不排除军事选项的可能性。哈里鲁拉表示,巴方试图优先通过外交等渠道解决问题,但是如果巴基斯坦的国家安全利益受到威胁的话,则必将回应印度的“任何侵略行为和冒险行事”。
对于阿三和巴铁的剑拔弩张,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克什米尔的历史。
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南亚次大陆的发生一件大事件,大英帝国统治下的英属印度解体,随后巴基斯坦和印度分别在这两天宣布独立,随后印巴分治两国却因为克什米尔问题不断交恶,近50多年来,印度与巴基斯坦关系时紧时缓,双方在克什米尔地区的武装冲延绵至今,印巴也因此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而克什米尔可以简单理解为穆斯林和印度民族主义的归属问题。

克什米尔是梵文音译,“克”在梵文中是水的意思,而“什米尔”是指干涸之意。连起来就是“水源缺乏的地方”。该地区处于青藏高原西部与南亚次大陆连接带,涵盖面积约19万平方公里,居住人口一千多万,目前由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
十六世纪末,由蒙古后裔在南亚建立的莫卧尔帝国第三代君主阿克巴占据了克什米尔,这一时期统治阶层虽信奉伊斯兰教,但对构成基层主体信仰的印度教,还能保持宽容的态度,此时的莫卧尔帝国达到全盛。
直到十七世纪中期,帝国君主放弃了宗教包容政策,对国内非穆斯林民众征税,并拆毁印度教庙宇。这种宗教歧视政策,引起了占大多数印度教信众的不满和反抗,帝国逐渐衰落。到十八世纪末,由于帝国派驻克什米尔的总督野蛮治理,造成该地区民众的激烈反抗,1752年邻近的阿富汗趁乱夺取了克什米尔。
十九世纪初,印北旁遮普地区锡克人崛起并建立锡克帝国,夺取今克什米尔河谷地区(今克什米尔查謨、蓬奇)。由此,野心勃勃的锡克势力吞并扩张今克什米尔全境的过程开始。
与锡克势力接壤处有一个由吐蕃王室后裔建立的拉达克王国,位于今西藏阿里地区以西,清康熙年,拉达克王国承认为清属西藏的藩属。换句话说,此时的拉达克是清朝的藩属。
1834年,锡克帝国图谋拉达克,拉达克王先后向英国势力和清朝求救。英国为了拉拢更强大的锡克帝国,拒绝了请求。而满清驻藏大臣也拒绝了拉达克王国的求救。随后,没了后顾之忧的锡克帝国,于1840年侵占了拉达克和巴尔蒂斯坦。
锡克帝国也同样没有逃脱被英国征服的命运。1845~1849年,英国击败印度最后一个独立政权——由锡克人掌控的旁遮普国,征服印度次大陆全境。并将克什米尔地区以极为低廉的价格750万卢比卖给英锡战争中的内奸——时任锡克帝国首相的古拉格辛格,并册封他为“查謨和克什米尔大君”,自此,克什米尔地区便以土邦的形式,存在于英控印度之中。
之后,克什米尔土邦攻占吉尔吉特,才形成了今天的克什米尔涵盖区域。
1889年,英国在克什米尔地区成立了亲英的摄政委员会,这一地区的实际权力掌握在英国派驻的地区专员手中。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为了联合对抗德国,英国和俄国达成了协议,把克什米尔地区的瓦罕走廊划给了阿富汗,以割断克什米尔同中亚大草原的联系,使其更牢固地停留在南亚次大陆之中。一战结束后,英国宣布将权力归还给土邦大君,但是边境和重大行政事务的权力仍然保留在英国手中。在统治克什米尔的过程中,英国人同样使用了分而治之的手法,先是站在印度教上层一边歧视穆斯林,而当印度教民族主义兴起以后,给一些部族长老以优惠待遇,允许穆斯林更多进入政府,以及组建主要由穆斯林构成的吉尔吉特特种侦察团。这些做法进一步加深了长期以来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的矛盾。老牌帝国主义对于殖民地的统治有一万种办法让其无法团结一致。

哈里·辛格在1925年在英国扶持下上任为大君,但是当1947年印巴独立时,烦了选择恐惧症的哈里·辛格并没有决定加入哪一方。由于查谟和克什米尔河谷地区的穆斯林起义激化了矛盾,使得哈里·辛格选择站在了印度一方,而随后巴基斯坦的干涉使得印巴在克什米尔大打出手战火从1947年10月一直延续到1949年1月。
1948年1月,联合国安理会出面调停,建议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进行全面公决。1949年1月停火生效,虽然全民公决未能实现,但两国划分控制区域。
印控克什米尔
印度控制了大约52.5%的地区(9.4万平方千米),在控制地区成立了查谟-克什米尔邦,该邦主要包括四部分:
克什米尔谷地、查谟、拉达克和锡亚琴冰川
巴控克什米尔
巴基斯坦控制部分可以分为两个区域: 一为自由克什米尔(Azad Kashmir),大约13350平方千米,二为克什米尔北部地区,大约72496平方千米,共约85846平方千米,名义上是巴基斯坦的一个自治区,有自行选举的总统、总理、立法及司法机关。
之后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又进行了三次交火,但区域大体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