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
一、教育教学思想的转变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偏颇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尝试通过多种渠道大量涌进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领域,为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越来越多的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教学改革中来。在这一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
1、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方面出现的偏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现代教学论的核心思想和本质特征。许多教师也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去研究语文课堂教学,力图摆脱旧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尽量去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更多地进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来。然而,也有为数不少的教师只是在追求课堂教学外在形式上的多样和活跃,由“满堂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满堂问”,忽视了对“问”的目的和价值这些内在东西的思索,其结果势必造成教学不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师生忙碌一场,学生所得寥寥。
重视学法指导也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变学生“学会”为“会学”才能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可是也有的教师为了体现“重视学法指导”,竟不顾学生特定年龄段的个性心理特征和认知特点,不顾教材的横向、纵向联系,机械地生硬地进行所谓“学法指导”。有的在教学一年级讲读课文时也总结了几条“学法”挂出来,貌似进行了学法指导,而学生对这些抽象的条条根本不理解,如坠雾中。
还有的教师顾了“放”而忽视了“扶”,有的重视了思维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的要求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的注意了使差等生有所提高却又忽视了让优等生有所发展,等等。总之,在如何把握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问题的尺度上,存在着不少的偏差。
2、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出的偏颇。目前,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头很强劲,教师们对不少的初见成效的教改方法都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在进行各项尝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目标教学实验正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方推广实施,这其中也包括不少的农村小学。一般来说,制定目标的任务大多是由各地教学科研机构来完成的。农村小学教师的任务是把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这一具体过程中去。从部分教师的目标教学研究课来看,模式化的倾向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间题。
部分教师不是用目标教学的思想去指导教学,而是亦步亦趋地去套目标教学课堂结构模式,总怕别人说目标教学课上得不伦不类,以至于不敢越雷池半步。有些教师上一年级的课也要先向学生投示教学目标(即所谓示标),而根本不考虑学生对那些“识记”、“理解”、“运用”、“双向细目表”之类是否明白,这种只重形式的做法实在不可取。
另外,还有的教师片面理解所谓“快乐教学”,过分迫求课堂气氛的欢快活跃,而忽视了教材内容的内在要求;有的教师认为开展“注?提”实验可以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就对学生提过高的训练要求,而不去研究“度”的问题,其结果是欲速则不达;甚至还有个别教师热衷于变序教学,以致于不对教材做具体分析,把教材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阅读教学的整体性,使编者、作者、教师、学生的“四心相通”成了一句假话。
当然,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教改实践,这是应当给予充分肯定的,但也不容否认,没有基础的、不结合实际的盲目的教改会给教学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101教育旗下品牌101智慧课堂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基于101智慧课堂,以智慧教学为核心,为学校提供信息化教学整体应用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