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巴布教徒起义

伊朗,古称波斯,是拥有2500多年的历史的古国。这里曾诞生过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大帝国,曾创造出绚烂的文化,也曾为沟通东西方文明作出重大贡献。然而,辉煌时刻谁都有,别拿一刻当永久。进入近代,这个国家和我们一样,进入了落后挨打又奋起反抗的历史。 从18世纪开始,伊朗就逐渐落后于新生的欧洲列强。虽然也有纳迪尔沙建立的阿夫沙尔王朝短暂的极盛,但最终它还是不可避免的成为了“波斯猫”。到了19世纪,伊朗处在恺加王朝的统治之下。虽然在首都德黑兰有沙阿/可汗和中央政府,但实际上,全国没有行之有效的统一号令,封建割据十分严重。各省各州的总督和州长,实际上就是独立的诸侯,拥兵称霸,中央根本无法驾驭。并且,恺加王朝本来就是游牧部落建立的王朝,游牧部落占伊朗人口的1/3。这些部落的贵族一向反对中央集权,甚至在名义上都不服从于中央。游牧部落经常相互掠夺,还袭击农民和商人。这样的情况严重阻碍了伊朗经济社会的发展。
纳迪尔沙 内患未除,外患又起。19世纪初,俄、英、法、美等国先后强迫伊朗签订不平等条约。1828年,伊朗在与俄国争霸高加索的战争中惨败,被迫签订了《土库曼彻条约》,俄国吞并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北阿塞拜疆等地,并获得了伊朗2000万卢布的赔款。此外,俄国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俄国商人有权在伊朗境内自由贸易,输入伊朗的俄国商品只抽5%的关税,并且豁免国内关卡杂税。1841年,英国也强迫伊朗签订不平等条约,并在大不里士、德黑兰、班达尔-布什尔等地设商业代办处。再后来,法、美、奥等国也接踵而至,从此,伊朗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外国商品大量倾销伊朗市场。这严重破坏了伊朗的封建自然经济,扼杀了处于萌芽状态的伊朗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大量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破产。伊朗国内的封建地主阶级为了掠夺大量货币以满足自己的穷奢极欲,强迫农民交纳更多的货币地租,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此外,沙阿、总督、州长、高级阿訇(伊斯兰教宗教教育人员)等官僚贵族为了掠夺财富,更是开始高价卖官鬻爵。买到官爵的人在任期内更是疯狂掠夺人民以回本。官僚贵族们还把封建军事采邑卖给大商人等富裕者,使土地兼并越来越剧烈,新地主人数激增。伊朗的半殖民地化使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尤为激烈。 封建割据,连年混战。大小封建主横暴勒索又抢劫,各种关卡林立又没有统一的货币和度量衡,封建主垄断商业,统治集团大肆出卖国家主权,人民生命财产毫无保障……19世纪上半期,伊朗又爆发了饥荒、鼠疫、霍乱等,死者不计其数。这个国家已经到了垂死的边缘,引起了中小商人、手工业者和低级阿訇的强烈不满,他们强烈要求改变现状。而巴布教的出现,给他们带来了一丝曙光。 巴布教的创始人名叫赛义德·阿里·穆罕默德,他于1820年出生于一个布商家庭,本人曾经经商五年。1844年,他自称为“巴布”(“门”,即真主的意志将由此门传达给人民)。1847年,他写了一本《默示录》,论述自己的学说。巴布教主张建立一个没有本国封建主和外国资本家剥削的,人人过着幸福生活的“幸福王国”。具体措施为把封建统治者和外国资本家的财产分给巴布教徒;废除一切严刑峻法和苛捐杂税;保护私有财产和人身自由;规定市场秩序;用法律规定借贷利息;并且改良邮政,统一货币;等等。这些措施从根本上看是代表城市商人和新地主的利益的。后来巴布的一个徒弟阿里·巴尔福鲁什提出了更进一步的主张,要求废除私有制度,建立公有制,一切平均分配。这代表贫苦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利益。 巴布传教活动的初期,主要是在宫廷官吏中进行。他希望通过非暴力的手段说服这些统治者赞助和支持自己的主张,但这些统治者哪里会管人民的死活?他们不但不去理睬巴布的说教,反而直接说他是一个歪门邪道的异端分子。伊朗沙阿穆罕默德·沙直接下令把巴布抓了起来,并且那些曾经追随过他的巴布教徒也被就地缉捕查办,这件事发生在1847年。
穆罕默德•沙 在认识到非暴力手段行不通后,巴布教徒在阿里·巴尔福鲁什领导下开始深入群众,向广大农民和手工业者传播教义。他们宣称人民没有义务向统治者纳税服役,应该废除封建特权和私有制,一切财产属全体人民共同所有,还提出了男女平等的主张。1848年,他们在别达什待镇传教,遭到政府调动的军队镇压驱赶,巴布教徒四散转移,奔赴各地。1848年九月,穆罕默德·沙去世,巴布教徒决定趁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时候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十月,在伊朗北部马赞达兰省的700名巴布教徒公开举行武装起义,他们先打败了当地驻军,然后转移到谢赫·塔别尔西陵墓附近的森林里。他们开始在这里营造自己的“幸福王国”,在陵区修建了一个八角形城堡,每个角都有一个砖砌塔楼,城堡外面又挖了一圈壕沟,城墙和壕沟之间还布设了许多陷阱。在城堡里面修建很多木屋以供居住,并且实行资财公有制,人人有饭吃。消息一经传出,附近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粮食和牲畜前来加入,并帮忙制造武器。其他地方一些寻求幸福的人也纷纷来到这里,塔别尔西陵墓的起义队伍很快发展到了2000人。 新上位的伊朗沙阿纳赛尔丁·沙知道后,立刻命令进行镇压。开始是由地方军队负责进攻,但他们根本不是起义军的对手,几次较量下来都以失败告终。纳赛尔丁见地方军围剿不利,便派自己的叔叔马赫迪·古里指挥军事围剿。王叔接到命令之后,便率领精锐官军向起义军的根据地进发。
纳赛尔丁•沙 起义军在广大农民的支持下,与官军展开了围剿和反围剿的斗争。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起义军运用了奇袭和智取的战术。有一天,一支官兵进驻到根据地附近的阿弗拿村。起义军便在当天深夜官兵们睡觉的时候进入村庄,发动了夜袭,官兵完全抵挡不住,四散奔逃,死了100多人。 作为统帅的王叔得知此消息后,集合了8000军队,亲自带领他们向起义者的根据地杀来。当天晚上,天空阴云密布,天气十分寒冷,黑的伸手不见五指。王叔便命令官军就地安营扎寨。不料就在此时,300多名巴布教徒犹如神兵天降杀了过来,顿时杀声四起,火光冲天。王叔从来没亲自上阵打仗过,见到这种情况,吓得魂不附体,立马一头钻进森林里面保命。此外,还有两个王子跟他一起出征,这俩货连躲都来不及躲就被火活活烧死了。而其他的官兵更是四散奔逃,溃不成军。起义军的夜袭加火攻战术再次取得了胜利(《战争之章》里革命军也是用这种战术多次打败帝国军)。 接连两次的胜利不仅巩固了起义根据地,而且还收获了更多的信徒,伊朗全国的巴布教徒已经突破了十万人。伊朗王室见势不妙,立刻命令王叔重整旗鼓奋力围剿起义军,并且又派去了7000官兵作为支援。于是马赫迪又重新集结军队,采取只围不攻的战术,包围了起义军的城堡。 起义军在被包围期间继续采用夜袭火攻的战术,其中最成功的一次杀死了包括35名军官在内的400多名官兵,并杀伤1000多人。但是,由于巨大的实力差距,再加上官军把城堡围得水泄不通,切断了同农村的联系。使起义军们在几个月后粮尽弹绝,城堡里剩下的起义军只有250人了,但一万多伊朗官军仍然不敢正面进攻。 1849年五月,王叔对着城堡里的起义军发话:“只要你们放下武器,走出城堡,你们的生命和自由一定会有保障!”起义军们轻信了他的话,打开城门投降。然而这群刽子手立刻撕下面具,凶相毕露,一大波官兵冲上前去,屠杀了每一个起义者。顿时尸横遍野,血染大地,城堡被夷为了平地,塔别尔西陵墓的起义被淹没在了血泊中。 但是,伊朗政府的血腥镇压仍然阻挡不住声势浩大的巴布教徒起义。1850年,巴布教徒又在赞兼城发动起义。早在1847年,这里就已经有几千农民皈依了巴布教,1850年春天,这里的巴布教徒已经达到了15000人。他们积极准备武装起义,并搜集和储藏了很多武器弹药等。
地图 1850年五月,一名巴布教徒被当局逮捕的事件成了起义的导火索。5月8日,起义军攻占了城中的要塞,打开狱门释放囚犯,捉拿虐民官吏,城内的官兵仓皇退守西城。于是赞兼城被分成两半,起义军占领东城,政府军占领西城。起义军迅速建立了50座街垒,时刻监视西城的官军。官军向东城发动反攻,但都被打了回来。从首都德黑兰派来支援的政府军也被击退,当地的人民群众都支援起义军的斗争。这里的起义军也和谢赫·塔别尔西陵墓的起义军一样,宣布自己在建立一个“幸福王国”,实行公有制。 为了镇压起义,纳赛尔丁调集了配有炮兵部队的三万大军,前往赞兼城全力镇压。并且为了杀鸡敬猴,伊朗政府在7月19日把被囚禁在契利克要塞的巴布押到伊朗的陪都大不里士,在广场上公开杀害了他。但巴布的死并未动摇起义军的斗争决心,他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而久久不能磨灭。三万伊朗政府军抵达后,多次向东城发动进攻,但最后仍被击退。官军指挥官恼羞成怒,下令炮兵上阵轰平东城,杀光城中百姓。几十门大炮随即进入阵地,对东城展开了地毯式轰炸。在炮火掩护下,官军倾巢而出,逐步推进。由于在之前的斗争中,起义军伤亡严重,人数锐减,再加上官军切断了同四乡的联系,他们已经孤立无援。但是,他们仍然奋起抵抗,如同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般与官军争夺每一座街垒、每一条街道、每一间房屋。官军在冲进东城时,如同饿狼一样残杀着起义军和百姓。但是血腥的屠杀并没能使起义军放下武器,他们宣誓与城市共存亡。一直到12月底,官军才彻底占领起义军的全部据点。前后坚持八个月之久的赞兼城保卫战最后失败了,但是起义军在长期的斗争中也使统治者付出了损失8000官兵的代价。1851年,这里的巴布教徒又准备起义,但是由于第一次起义失败损失太大,很快流产了。 在赞兼城保卫战的同时,1850年六月,尼里兹城也爆发了大规模起义。几千名城乡居民参加起义,迅速攻占了城外的一座城堡。政府从设拉子派出军队进行围剿,官军包围了起义军的城堡,开炮轰击。起义军多次出击企图突围,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官军指挥官又用了一遍之前谢赫·塔别尔西陵墓的欺骗手法。起义军的人员大多都是未经训练的农民,心存侥幸,又上了当走出城堡投降,结果也被官军全部屠杀。至此,第一次尼里兹起义失败。 第一次起义失败后,当地的统治者大肆迫害曾帮助过起义军的居民。居民们纷纷逃入附近的山中,很快爆发了第二次尼里兹起义。起义军利用山地作战的地理优势,同官军和当地游牧部落的部队长期周旋。他们依然使用夜袭的战术屡次击败讨伐军,并缴获了大量枪支和大炮。有一次,起义军甚至潜入了城内,干掉了贪赃枉法、罪恶累累的州长。 起义军修建山地工事,据险固守。两军长期对峙,最后,政府又拉来一些山地部落武装联合镇压。围攻起义军的部队已经达到了一万多人,起义军被团团围住,粮尽弹绝。但是他们仍不屈服,面对官军的总攻,他们凛然同蜂拥而上的官兵展开白刃战。由于实力悬殊,起义军牺牲过半,其余被俘。被俘者有的被活活烧死,有的被炮决,有的被严刑拷打折磨致死;还有许多无辜居民被掠卖为奴。这些行走人间的恶魔们更以集体屠杀为乐,把成批的起义者赶进山洞,然后放火把他们活活烧死。至此,第二次起义也在残酷的镇压下失败了。 在起义连遭镇压后,巴布教徒的领导者提不出可以进一步发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纲领,导致自己失去了群众基础,农民和手工业者逐渐脱离巴布教徒,无法再发动大规模的斗争。1852年春,巴布教徒又准备发动起义,但是由于没有获得群众拥护,很快就被镇压了。 到了最后,一些出身于商人和低级阿訇的巴布教徒开始进行个人恐怖刺杀活动。但这根本没有任何积极意义,反而损害了正义斗争。1852年八月,他们在德黑兰刺杀纳赛尔丁失败,随后统治者便在全国展开大规模搜捕。仅在德黑兰就逮捕了400多名巴布教徒,处决了393人。白色恐怖笼罩全国,许多巴布教徒甚至同情巴布教徒的人都被处死。 至此,巴布教徒起义,一场披着宗教外衣的反侵略反封建的农民起义彻底失败了。 下面总结一下起义失败的原因: 1、起义始终发生在几个城市或郊区,而没有彻底发动广大农村。2、掌握领导权的商人和低级阿訇始终没有提出解决土地问题的纲领口号,不能广泛发动农民。3、伊朗的封建割据状态,加上起义组织不够严密,各自为战,使统治者可以各个击破。4、起义军在战略上犯了错误,只是消极防守,而不进行灵活的游击战。5、经常上官军的当,自动放下武器投降,结果惨遭杀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