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传统教育和婚姻制度的关联(直播笔记))
这是一篇不像笔记的直播笔记😅😅😅 每一个文明体系会通过历史演变不断自我完善,像汉文化经历过上千年的发展,一朝打破,要重新建立新的文明体系是非常困难的,必定要经历很漫长的混乱期,能不能重塑成功,还未可知。在同一个文明体系内的各个分支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关联的。就比如说目前大家最关心的教育问题,当下家长、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多,孩子的素质越来越差,但是只要去看,其实家长们都有努力的给孩子创造好的环境,为了让孩子上好的学校努力去买好的学区房,给孩子报一堆培训班,就怕孩子输在起跑线,尽可能不给孩子生活上的压力……但是所得到的结果真的好吗?精致的利己主义泛滥,孩子不懂感恩,高分低能,社会道德越来越没下限,是哪里出了问题呢?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家庭与教育体系崩塌了,导致各个环节都脱钩接续不上了。我们汉文明传统的教育体系是建立在传统的大家族文化上的,家族传承条理清晰,对于孩子的教育自然有一套完善的流程,只要按部就班就大差不差。古代讲究男主外女主内,家宅之外男的去打拼,家宅之内由女主人全权负责,自然包括财务管理、关系网的维护、照顾长辈、孩子的教育,大家分工明确,女的只要负责好家宅内务,那她就完成了本职工作,插手外务那是越界,这会显得男主人无能,招致外人嘲笑,就好比母鸡司晨,所以古代没有男的觉得女人应该要去外头打拼的,这会让自己很丢脸。同样的,男主人不能过多插手内务,这就好比公鸡下蛋,这样的男人会被人嘲笑娘娘腔。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女性有充足的时间去全身心教育好孩子,而母亲所负责的教育也是孩子7岁以前的仪礼、人情往来的开蒙,就是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人处世的道理!我们当地因为是很多知名王朝后裔的隐居地,所以一般都是家族群居,身边都是本族族亲,这样就能很好的保留各自的传统,我从小生长在这样的传统大家族,也是家族最后一代按传统教育模式教养长大的,7岁以前都是跟着妈妈学习礼仪和人情世故的,2年级以前上的还是私塾,2年级开始才进入现代的学校学习。 7岁以前要学的东西看似很多,但是都来自于生活点滴,很细碎,从最开始的餐桌礼仪、家族辈分排序、学会正确的称呼、了解人情伦理、掌握应对技巧,老话说:看一个人拿筷子的姿势就知道家教好不好,现在的孩子可能不太理解,但是我们却深有体会,因为餐桌礼仪作为人生的第一课,贯穿了整个童年,它不是一天两天就学会的,而是整个童年不断的纠正再纠正,直到长辈满意为止,小时候因为礼仪、姿势不对被罚饿肚子也是常有的事。直到现在,我依然会习惯性的从吃饭去初步判断对方的家教情况。整个教育过程有很多让人难忘的事情,关于仇恨、孝顺、感恩等等,长辈的情绪其实是很容易影响到孩子,《底线》里就有这样子的剧情,我小时候也遇到过,这里讲一个我小时候经历的一段恩怨,有一家伯母特别凶悍,我们两家时有摩擦,所以在一次路上遇到,我无视她就这么擦肩走过,妈妈当时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到了家里,妈妈问我为什么遇到长辈不喊人,我说讨厌她总是欺负我们,妈妈说:长辈的恩怨是长辈的事,小孩子不应该插手,身为晚辈遇到长辈就该先尊重,对方无礼再后说,对方没有过分举动的,我们自己的礼数一定要到位。从那之后,我不再顾虑上一辈的恩怨,谨记本份礼节。后来,伯母的外孙女在池塘边玩水不小心撞到了一位妇人,道歉了对方也不依不挠,一定要推她下水,妈妈出面制止了,并把小姑娘送回家,那时候我不理解为什么要对“仇人”那么好?这本不关我们的事,没必要插手,更何况她外婆本身就很霸道,面对我的疑惑,妈妈还是那句话:上一辈的恩怨跟下一辈没有关系,于情于理,见到弱小被欺负都该在能力范围内施以援手,维护她是针对今天这件事应该这么做,跟她的家庭和以往恩怨无关。当天晚上那位伯母就带着礼物上门,从此以后,就算我们两家有什么矛盾,都不会再出现以前那种舞枪弄棍的场面,都是尽可能的和平协商,那是我第一次懂得有些恩怨是能够被终止的。还有我们家每次有什么好东西的时候,都是优先最年长的长辈先享受,小时候父母经常跟我们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他们年纪大了,能享受的时间越来越短了,所以多享受一天是一天,但是你们年纪还小,以后有大把的时间享受,甚至你们以后有能力了能接触到更多他们接触不到的东西,所以不着急这一时半会儿,先让让他们。还有每年守岁外公必讲的《造福论》(我给起的名字😂),还有日常给我们讲的很多小故事,比如爷孙骑毛驴、夸妻、亲家论好米、写不出来的打油诗等等等等,他们都会在讲完故事以后问我们看法,会引导我们的罗辑思维,从而让我们学到很多人情伦理。现在回想起来,童年那段时光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宝藏时光,尤其在我进入现代教育系统以后,两种教育模式对比的越多,越能感受到传统教育的优秀之处,我曾经写过一篇论文比对中国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和西方教育(德、美、日)的区别和优劣,最后发现真正适合中国人的还是传统教育模式。 基本到7岁的时候,我们要掌握处理整个大宴席的流程,这种大宴席包括红白事、家族祭祀等等。可能没有经历过的人觉得不过是一场宴席,吃吃喝喝的事,那是现代的,真正的传统大宴席,里面包含了太多礼仪文化、人情伦理的学问,能够完整操持下来,没有大过错的,基本上情商和统筹能力都是比较强的,当然方向感也要很强🤣我小时候经常折在方向上(来自路障的悲哀)。以前的宴席都是自己家里办的,古时候有那种堂屋,就是两家兄弟的住房中间有一间很大的共享的大客厅,基本上能坐下4-6桌客人,根据东南西北的方向每张桌子是有大小之分的,一张桌子的不同方向也有大小之分,一个方向一般坐2人,这也有大小之分……我就经常因为分不清东西南北而搞不清位置大小,但好在我家辈分大,所以从来没跟同龄人一起坐过,都是跟爸爸那个年纪的人同桌,而我在那一辈年纪最小,反而是最好认位置,陪客旁边的位子就是我的🤣。一张桌子4个方向8个人,7位是客人,还有末端一位是主人家安排的陪客,需要非常能说会道并且情商高的人担任,既要让客人吃好喝好,又要能活跃气氛,还要懂礼节,能够应对各种突发状况,而这些人都是从自家亲戚里挑选的,所以从小长辈们就教我们如何识人、如何安排工作,这些都是在7岁前早早学完,7岁以后就会被父母安排参加各种宴席去实践、观察了。 传统教育先学做人后学做事,7岁以后进入学堂,跟先生学专业知识,让自己有一技之长,所以跟老师是学技能的。而7岁以前的教育不像是在课堂学知识,讲讲就好的,而是通过不断的与人交流和父母从旁观察指导得来的经验,所以父母必须得有一方时时跟随教导,把握任何一次日常的教育机会,而男女双方,女方更为细腻、温和,男方是生产力代表,上面讲过古时候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男方承担养家糊口的责任,女方承担掌管财务、照顾家庭、教育子女的责任。现在的家庭为什么各种矛盾不断?男方不能完全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指责女方不事生产,但是又不能帮女方分担内务,女方一边要工作一边要带娃,又怎么教育好孩子?最后家庭内部互相推卸责任,小孩成了最无辜的炮灰。男人没有责任感,逼得女人为了生存和尊严远离家庭进入职场奋斗,但是男人并不想往家庭发展,最终导致夫妻皆主外无人主内,自然也就家不成家,老、小都得不到照顾。而传统家庭模式一旦遭到破坏,家庭失衡,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小孩没人带怎么办?幼儿园就出现了,家长把小孩往幼儿园一丢,原本属于家长的教育责任就转移到老师身上了,那么幼儿园老师会教孩子人情伦理、礼仪礼节吗?以我曾经作为幼教老师的工作经历,可以说完全没有,在幼教老师的概念里,小孩带牢不出事就好了,毕竟专业知识里没有这一块啊!老师自己都不懂人情伦理,又怎么教孩子,况且这些也不是上个课讲一讲就能懂的,是需要长期的言传身教的,那对于有些高要求的家长怎么办呢?老师们就教些“专业知识”,唱唱歌跳跳舞弹弹琴讲讲小故事做做小手工,孩子不会闲着,不东跑西跑就大大降低了受伤的概率,孩子学到点小东西还能给父母展示下,被别人一夸,家长觉得挺有面子,虚荣心就上来了,那句带歪多少中国家长的至理冥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谁曾想这其实是教育商业化割韭菜的一句话。家长的甩手掌柜心态,让幼教行业看到了商机,各种兴趣班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家长虚荣心膨胀的阴影下是孩子超负荷的学习,在身心都还不健全的情况下被“过度开发”,导致过早的对各种事物失去了兴趣,反抗情绪越来越重,当这种模式过渡到小学中学高中大学……父母觉得孩子很难带,觉得是老师的问题,毕竟自己没有负责过教育,一直是老师在负责的,那出了问题肯定是老师的问题,跟自己没关系,老师承受了所有压力后也觉得憋屈,在学校学专业的时候,专业课里也没说还需要负责这样那样的额外事物啊?老师也开始划清界限,但是分界线在哪里?谁也不知道!当老师过度推卸责任的时候,就出现了互相踢皮球的现状。所以现在社会为什么家长和老师的矛盾越来越大?为什么熊孩子越来越多?因为传统体系被盲目破坏,新的体系又没有建立起来,自然就一片混乱,各自找不到自己的职责所在。 说到传统的婚姻制度,肯定有很多现代女性不服气,觉得现在女性地位高了,有工作自由,比古时候女性有地位多了,传统婚姻制度要求女性“三从四德”是糟糠,就应该被舍弃。那我想问:你们知道什么是“三从四德”吗?“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是什么意思,你们真的理解吗?“四德”是很难让人接受的事吗?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我会在下一篇专栏里分享相关的专业研究。很多人觉得古时候男子可以以“七出之条”休妻,但是不知道女子同样有“三不去”对抗“七出之条”,古时候有“通奸罪”,被抓现行乱棍打死又如何?打不死还有衙门那一关,再挨顿板子,感受下半死不活的状态,死了也死不足惜。反观现在,出轨了又如何,你能拿他们怎么样呢?动手了就是违法。古时候一直是一夫一妻制,想要纳妾也得看看自己有没有那个官职够得上纳妾的资格,妾室要进门得经过女方娘家的允许,妾室的小孩不被主母接纳就只是奴仆,是通买卖的,继承权想都不要想,为了这种平衡,古时候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一旦“高攀”,便会有被单方面压制的风险。现如今的婚姻,“正妻”权益得不到保障,“小妾”权益凌驾“正妻”之上,小三不用承担婚姻带来的义务,光享受成果,也不用承受法律的后果,妻子不一定能享受到婚姻的成果,却必须承担义务,婚姻还有安全感和存在的价值吗?为什么古时候男方纳妾需要女方娘家批准,是因为古时候连坐,会牵连母家,一纸婚姻不仅仅是两个人、两家人的事,而是两个家族的大事,夫妻是命运共同体,共患难自然也得同享福,妾同奴仆,大难到来同其他奴仆一样被遣散,妾室子女,不入主母名下,自然也进不了祖籍,等同奴仆,犯事了照奴籍处理即可,并不影响家族,如若入了主母名下,犯事了,是会祸及父母甚至是主母娘家。古时候男方有聘礼,女方有嫁妆,给多少回多少有讲究的,都是礼仪礼节。但是,女方的嫁妆是该女子的私有财产,男方一旦动用便不得休妻。借着妻子嫁妆发家致富了,有钱之后别说如数奉还想休妻,便是10倍奉还都不行,不但会上衙门挨板子,还得把妻子请回来,因为没有她当初的那份嫁妆,便没有你的今天。 上次直播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有宝子联想到了《沉香如屑》,就发出了疑问:按古时候的思维,应渊会喜欢上颜淡吗?单从剧里表现的人物特点来说,不会!😂俩人不在一个阶层,思想合不来、教养合不来、阶层悬殊……颜淡哪哪都没有会被应渊看上的点。因为从应渊的角度去看颜淡,颜淡是没有教养、没有格局、不安分守己……难登大雅之堂,不是贤内助人选。觉得应渊会因为自身过于压抑而羡慕颜淡的自由奔放,从而爱上她的,那是现代人的思维。这也是在我跟“外界”接触多了之后发现的,比如大家好奇我小时候的经历,在知道之后,往往会用“同情”的眼神看着我,“你们小时候好压抑啊!一定很辛苦吧?现在自由了”这种类似安慰的话我听了太多,一开始我觉得挺莫名其妙的,我们从来没觉得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压抑,相反的,我们觉得很开心、自由啊!后来才明白过来,就跟“由奢入简易,由俭入奢难”的道理差不多,对于没有在规范的生活环境中成长的人,突然要用这样那样的规矩去框定起来,她们就会觉得压抑不自在,就好像一个自由活动的人,突然被捆绑了手脚,这种心理在现在的古装剧中经常出现,但是对于本身就在规则内,并且体会到规则带来的便利和优势之后,只会觉得如鱼得水,并不会有她们那样的感受。这里还是举自身的经历,我经历过两次思想大冲击,一次是在我从传统私塾进入到现代教育系统,那时候被老师选去演讲,其他都没问题,但是全程没有任何的肢体动作,老师纠正了一周毫无效果,最后放弃了,可能老师不能理解为什么就这一项简单的事却无法给我扭过来,其实是这个行为本身我接受不了,有心理障碍,我们家的教育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仪态端庄,尤其女孩子要温婉贤良,要走不动裙、笑不露齿,在小时候的教育里,说话的时候手舞足蹈是非常没有教养的行为,所以我们一直以来的习惯就是说话就纯说话,不带任何的肢体语言,突然让我从“正确”的行为模式强行接受“错误”的行为模式,自然是很难突破这个心里防线的。当然最后的结果就是我的演讲因为没有肢体语言被扣分。第二次思想冲击就是离开老家去上大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发现自己进入了异空间,比如第一次进肯德基(直播里讲过,这边就不多赘述过程了),当我第一次赤手进食的时候,总觉得所有人都盯着我看,犹如芒刺在背!那一餐是我人生最艰难的一餐。外面的世界于我而言,就像是开启了人生盲盒:震惊于居然有家长会让不满7岁的小孩出外参加宴席(小孩完全不懂规矩);不明白为什么光盘是件会被耻笑的事情?为什么大家会觉得多考虑下别人的感受就是委屈了自己?虽然有种种想不通的事,但我从来没有怀疑过从小所学,只觉得这个世界大概是疯了!在我们那样的环境下长大,坚定、自信、理智、沉稳是基调,自省是自我对话和自我修正,但不是自我怀疑。 早几年有一部宣传得沸沸扬扬,号称严肃考究过传统文化知识的古偶剧《知否》,满怀期待追剧,结果失望而归,里面出现的传统礼仪错误太多太多(这里面涉及到的错误,在了解了真正的“三从四德”之后就会明白错在哪,可以看下下一篇专栏内容),别说严肃考究过,这怕是一点功课都没做过吧,不过倒是便宜了我,我写的最顺畅的一篇论文,3天写完,不用查任何资料,仅凭小时候学的知识就搞定了!🤣🤣🤣 以上大概就是上次直播的所有内容了吧?如有遗漏,欢迎大家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