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边评测】走近“科学”——拓品A90 Discrete耳机放大器


散人按:
在HiFi烧友过往对于“科学机”的认知中,这类机器能够达到非常高的参数指标,也拥有诸如声音纯净、背景透黑、低失真等优点,但相对偏还原向的听感是否易于接受则见仁见智了。素以“科学机”闻名的拓品近期推出的耳机放大器A90 Discrete,继承了这类机器在参数指标方面的优秀表现,同时在声音韵味方面有所突破,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科学机”的发展探索。
-机身小巧轻盈,做工中规中矩,在尺寸上与拓品的纯解码器材相匹配,易于搭配使用;
-在驱动力、失真度等维度的测试参数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声音鲜活,没有太高的欣赏门槛;
-驱动主流的头戴大耳机时,大致上都能发挥出耳机的特点。
【参数指标的“科学”】
对于一款数码产品而言,参数是永远绕不过去的概念。优秀的参数指标,通常意味着这款数码产品在某个方面有着突出的性能。
在崇尚“耳朵收货”的HiFi领域,“参数有多重要”似乎并没有确切的答案。比起冷冰冰的指标数字,耳朵听到的声音听感显然能更直观地反映器材的特征。但即便如此,圈子里依然有一些品牌在追求优秀参数指标的道路上一往无前,也有为数众多的发烧友热衷于品玩、讨论这些拥有漂亮参数的器材。这类被称为“科学机”的器材,以及这群被划为“科学党”的烧友,成为HiFi圈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很长一段时间的发烧历程里,我个人对于器材参数并没有抱持特别执着的态度。但这并不妨碍我在接触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科学机”之后产生好奇:把参数指标拉满的机器,能够在哪些维度给我带来不同寻常的体验?
通过试听一些相关的器材,再加上和身边一些烧友进行深入交流,我发现“科学机”超高的测试指标反映在听感中的一些特征,如声音纯净、背景透黑、低失真等等,都足以令人沉迷其中。在“科学党”眼中,这都是十分重要的声音特质。当然,在另一些人心目中,“科学机”过于追求某些指标的数字,但往往忽视听感的打磨,缺乏音乐的味道、难以传递乐曲演奏和歌唱中蕴含的感情。先不论个人喜好,对我来说,“科学机”是拓宽我听音面的一种器材类型,我始终以一种有距离感的方式,去发现不同种类器材的美感。
就“科学机”而言,国内有几个品牌在烧友圈中讨论热度颇高,其中拓品TOPPING算是我相对熟悉的一家。2019年的一次展会上,我第一次接触到拓品,试听了彼时已上市的DX7 Pro解码耳放一体机和将要上市的D90纯解码,对拓品的初印象便是“器材声音很扎实”。而后我逐渐试听了DX3 Pro+、DX5等等器材,对这个低调的品牌又有了更多了解,同时也从器材风格变化之中,思考着当今“科学机”的新走向。
近期,拓品推出了新品台式耳放A90 Discrete。“Discrete”这个单词意为“分立”,用作型号后缀,表示这台机器采用全分立元件对内部电路进行设计。正好近期我也在尝试为手头的大耳机寻找更多搭配上的可能性,便借来了一台A90 Discrete仔细试听。

【依旧“科学”的参数】
我从包装箱中将A90 Discrete提起来的时候,瞬间感受到了这台机器的轻盈。整台机器的造型是一个扁平的长方体,三围尺寸约为22.2cm*16cm*4.5cm,“占地面积”和一台iPad mini差不多。这个尺寸与拓品自家的D90SE全平衡解码器基本如出一辙,说明拓品官方在设计时已经充分考虑了两部机器组“西装套”搞叠叠乐的玩法了。

A90 Discrete共有黑和银两款,我手头这台黑色款整体质感还不错,做工方面虽然说不上精雕细琢,也还是中规中矩。机器的前面板主要安置了输出/输入通道指示灯、音量数字指示灯,以及XLR四芯耳机口、4.4mm平衡耳机口、6.35mm单端耳机口、音量旋钮;背部,XLR/RCA输入与输出接口配置齐全,并且还带了扩展器输入接口以及其他控制接口,设计得相当紧凑。在输入模式上,A90 Discrete拥有1组平衡XLR和1组单端RCA输入端口,此外还预设了扩展器的连接通道,当A90 Discrete连接拓品自家的Ext90输入扩展器时,可以获得4组XLR和2组RCA输入。


A90 Discrete沿袭了拓品“科学机”关于器件配置堆料以及参数“爆表”的传统。其内部全平衡的结构采用4*39个晶体管构建独立放大模组,得益于此,A90 Discrete拥有比拓品过往的型号更强的输出能力。在32Ω负载下,A90 Discrete输出功率最大可以达到惊人的单端5.8W、平衡6.7W;负载达到300Ω时,这两项数据分别为950mW和1W。
此外,A90 Discrete还可以作为前级放大器使用,其输出阻抗仅为单端20Ω、平衡40Ω,能够较为广泛地适配各种后级的输入阻抗。在一些日常使用的细节方面,A90 Discrete的地环路噪音规避、安全音量设置、输出/输入音量记忆等功能也颇为实用。



【“科学”的新学派】
测试A90 Discrete的声音时,我选用了飞傲K9 Pro ESS解码耳放一体机以XLR输出的方式连接到A90 Discrete上。K9 Pro ESS的解码部分采用了双ES9038PRO芯片,每个声道8路并联输出,十分注重对音频的还原,解析力较强、没有特别重的味道。这样的风格,用来和A90 Discrete这台纯耳放搭配测试声音,显然是比较合适的。

A90 Discrete的单端口,声音表现一言以蔽之,我觉得可以说是“有韵味”。这一点,恰恰和过往我们常听的科学机,有着显著的区别。其音色有着隐约的润色,让音乐尤其是人声乐曲显得有些微甜,并且摆脱了过往“科学机”常见的偏干、涩的缺点,同时又不会让音乐元素的音色特征发生特别明显的改变。并且,A90 Discrete声音的线条较为纤细,结像清晰、开口较小,整体的听感较为细腻,完全不存在一些台式耳放只注重加大推力而轻视听感打磨的弊病。总的来说,A90 Discrete所营造的是一种自然舒适的声音风格,这种声音并不严肃、没有太高的欣赏“门槛”,非常易于接受。
A90 Discrete的三频表现,在各个频段上都显得颇为克制:其低频的量感不算多,弹性也不强,但有着不错的下潜深度,虽然不太会满足“低频控”的特殊需求,却能够在整个乐曲中起到 “扎根”作用,带来良好的氛围感;中频稍微进行了一些强化,相比另外两频而言有一些突出,人声的位置在居中靠前处,亲近而不舔耳;高频有着不错的光泽,极高频的延展也不错,有轻微的涂抹痕迹。总的来看,A90 Discrete的三频表现类似一个中间微鼓的纺锥形,但高低两端的表现也并不马虎。
在素质方面,A90 Discrete在5000元价位内虽说并没有特别“秒超平”的表现,但综合水平也还算站得稳。我认为A90 Discrete在解析方面的表现是最让我感到满意的地方:A90 Discrete把音乐的细节略微进行锐化,随即有条不紊地把这些细节以主次有别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听者能比较直接地捕捉到乐曲的信息,又不会导致弱小的细节喧宾夺主。此外,A90 Discrete动态表现上乘,演绎交响乐的时候也能把乐曲磅礴的气势予以一定程度的体现;瞬态反应敏捷,对于乐曲的强弱变化体现较为淋漓尽致;分离度尚可,在应对一些配器比较复杂的乐曲时会稍微有一点重叠,但大体上不显得凌乱;声场的表现一般般,宽度和纵深都没有打开得特别宏阔,边际感也比较明显。另外值得一提的是,A90 Discrete的声音背景相当黑,显得通透而深邃。
由于A90 Discrete内部电路采用了全平衡的设计,相较单端口而言,A90 Discrete的平衡口风格没有明显改变。不过在同样的声压下,平衡端输出赋予了声音更大的密度,使得声音听起来要更加饱满一些。

那么,以K9 Pro ESS的解码部分搭配A90 Discrete输出的声音,对比K9 Pro ESS作为一体机独立使用的效果有什么区别?综合两部机器的单端与平衡耳机输出口的表现,从整体上看,我认为A90 Discrete带来的改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声音的风格。K9 Pro ESS听感上四平八稳,兼容性比较强,但在乐感的表现力方面稍有不足。A90 Discrete在声音的鲜活度上显然会更加出色,同时也赋予了乐曲更加绵长的声音味道。当然这可以理解为是两部器材对“音乐性”的不同阐释,而A90 Discrete的答卷,则显得更“接地气”一些。
其二是素质上的提升,这主要是在细节揭示力以及密度的分布上。相较于K9 Pro ESS稍显温和的解析水平而言,A90 Discrete用力更猛一些,会给听者一种“一耳朵信息量很多”的感受;密度方面,A90 Discrete则更能给人一种充实感,声音较K9 Pro ESS更顺耳一点。
应该说,配备了THX AAA 788+耳放技术的K9 Pro ESS,整体声音表现在其所在的价位上看并没有很明显的短板,但某种意义上讲也“中规中矩”。在换上A90 Discrete之后,声音既增添了几分实力,又融入了一份个性,整体的体验大为不同。当然话又说回来,对于K9 Pro ESS的用家而言,这种提升未必有着“脱胎换骨”的效果,是否有必要购置这个级别的独立耳放就另当别论了。

【“科学”的表征】
当然,考量一款台式机的表现,最终还是需要通过搭配耳机,尤其是头戴式大耳机来得出效果。测试A90 Discrete的过程中,我选用了拜雅DT 700 PRO X、AKG K812、天龙D9200这几款耳机,看看A90 Discrete驱动不同档次的耳机时效果有何区别。
A90 Discrete的单端口驱动DT 700 PRO X时,最吸引我的部分无疑是人声。DT 700 PRO X作为一款监听耳机,对于人声的处理采用的是均衡、平稳、着重放大细节的方式,可以说走的是高度还原向的路子。A90 Discrete凸出中频、略带润色的声音特点,和DT 700 PRO X可谓相得益彰:首先,两者搭配下的声音扎实而不飘忽,人声的形态凝练而稳健;其次,DT 700 PRO X擅长把歌手的发声技巧清晰展现出来,搭配A90 Discrete时这一特点更加得到发扬,中频人声靠前的位置感和优秀的解析力都令听者很容易把握住人声的特征;再次,DT 700 PRO X的声音在感情传递方面并不强烈,而A90 Discrete则使其有所改善。
以宿羽阳的《重逢》为例。作为一首民谣曲目,《重逢》的编曲仅有吉他和人声,歌手的声音特点易于被感知。宿羽阳的声线音色偏中性、厚重,在这套搭配下,人声呈现出润泽的听感,并且整体轮廓显得十分清晰,厚度十足;歌手气息吐纳方面的技巧得到充分的展现;声音感情充沛,让这首歌曲中蕴含的深远意境表现得更加贴切。

在以单端口驱动K812时,A90 Discrete贡献出了较为出彩的控制力,各种人声、各色乐器的结像精致、浑圆,显出比较饱满、茁壮有力的状态。A90 Discrete驱动下的K812在动态方面表现不错,对于乐曲的强与弱反差展现得比较直观;瞬态也堪称迅捷,干净利索,毫不拖泥带水。稍有些遗憾的是A90 Discrete驱动下的K812没有很好地发挥出开放式大耳在声场方面的优势,不过横纵比还算比较规整。
以Nightwish乐队的《Last Ride Of The Day》为例,这首交响金属乐曲融入了多款管弦乐团乐器,在编曲上可以说是把气势拉满了,如果器材的力量感不足,就很容易出现听感疲软的现象。A90 Discrete驱动下的K812在演绎这首曲目时,充实的密度、较快的瞬态响应良好地支撑起了乐曲所需要的冲击力,同时管弦乐演奏的部分也呈现出了相当不错的亮度,整体气势颇为雄浑,不过声场的局限让这首交响金属乐曲的场面感呈现得较为一般。

A90 Discrete和D9200的搭配,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作两种味的相互叠加。整套组合具备较强的能量感,对乐曲的演绎以一种更“用力”的方式进行。低频的弹性较大、量感听起来也不少,在三频之中可以说是表现最扎实的一部分。中频展现出迷人的厚度优势,对于一些声音厚实的歌手的作品来说无疑是加分项。高频的亮丽感保留了D9200的特征,整体听感较为顺滑,同时留住了高频弦乐在演奏时的大部分细节,如《四季》里小提琴弓的颤动、《十面埋伏》里琵琶的爆裂,这些瞬间里暗藏的演奏技巧都可以在这套组合下展现得一清二楚。应该说,这种富于力度的风格让乐曲的行进更加具有张力,不过也让声音有些许的不通透。
实际上,A90 Discrete用单端口驱动D9200就已经可以获得相当不错的效果。但如果给D9200换用平衡线、接入A90 Discrete的平衡口的话,声音空间感会进一步打开,密度也随之升级,并且一定程度上改善单端口驱动时整体声音闷、不够透亮的风格问题。

综合A90 Discrete的声音表现以及和耳机的搭配效果来看,我认为这款耳放适合用来聆听人声流行音乐,尤其是在女声的表现上让人听得十分惬意。而在器乐方面,A90 Discrete在自身素质以及音色风格上,与我们惯听的器材还是有一些不同,表现力方面多少还是会有点不足。
【“科学机”的未来】
我过往接触的大部分HiFi前端器材,尽管素质与风格千差万别,但我常能察觉到,调音师在设计时会平衡主客观各方面的表现。烧友们感知度不高的参数,实际上也起了支撑味道发挥的作用。“科学”与“味道”,本就不是完全二元对立的。
进一步讲,“科学”与“美学”也是密不可分的。一首音乐作品在形成音频文件的过程中,已经融入了创作者、编曲者、指挥者、演奏者、演唱者乃至录制者对曲目的诸多理解。而“科学机”存在的意义,应该是用极致的参数指标,去保障乐曲中蕴含的美学得以彰显,让听者以一种独特的方式体验音乐的美感。
如果说以往的“科学机”在声音味道上尚且有比较大进步空间的话,拓品A90 Discrete的出现,我认为对消弭掉那条不应该存在的分界线很有帮助。或许“科学机”的形态在赋予它强悍能力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限制,但A90 Discrete一定程度上证明:或许,“科学机”可以不用以那么冷冰冰的形态和烧友们见面。
以上。
耳边烧友团閑雲散人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