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中国奇谭——献给新生代的回忆录

2023-01-22 22:33 作者:Nodens-kthanid  | 我要投稿

对于中国奇谭,我是抱着相当期待的心态去看的。一方面是因为上美作为80、90后一代的童年回忆,引起我们的情怀共鸣;另一方面是在某个大ip作品下答辩级的动画制作刺激下,强烈需要国产动画产生新的曙光,或许真的能打造一个担得起中国特色的动画作品。 然而,前五集的观感和我的预期有所出入。

首先,必须承认的是,中国奇谭在美术、音乐上都是无可挑剔的,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展现中国特色。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画风与制作,表达不同的、相对独立的主题。单从这一方面,中国奇谭无疑打响了中国特色动画作品的名声。 从主题上来说,不同的故事,都表达了一个共性的,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元素——回忆。动画一直在寻找一种情感,唤醒读者在工业城市文明下尘封已久的回忆——无所不能的孙大圣、天书奇谈、乡村巴士、对鲇鱼或者是其他某些事物的幻想。这都是曾经的那个,处于朦胧时期的我们,最纯真稚嫩的回忆,进而达到一种共情。 这是一个颇可挖掘的角度,但不是一个新颖的角度。 该文章主要从主题内容方面分析。

第一集,小妖怪的夏天。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局作品,从小妖的视角切入,借西游记的内容来描绘当下年轻人的生活状态。没有很深入的探讨,但覆盖了小妖——即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nt的上司、苦逼的生活状态、为之努力的家庭、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表面上在讲传统的故事,实际是在讲我们自己的故事。借托中国传统作品,表达当今时代的故事主题,符合当代大众价值导向的主题,这种故事新编式的风格完美契合了我们的精神诉求。不光是现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大都是借此实现传承与创新,这也无疑是发展中国特色文化的良好途径。 但是,之后的故事都没有再给过我这种舒适感。

第二集,鹅鹅鹅。我很喜欢这种简单、夸张的绘画风格,默剧以及“你”的第二人称视角也加强了志怪的荒诞感与代入感。但让我颇为纠结的,反而是透过层层包装逐渐浮现出来的本质。世态渔洋已道尽,人间何事不鹅笼。我们本来简单的人生,只是想卖掉两只鹅的人生,被自己的欲望所困,逐渐迷失了前路。在这原初的欲望下,在鹅山这个庞大的鹅笼里,新的欲望不断被激发出来。当我们被诱惑打动,试图伸手索取时,却突然如大梦一场般散尽,方知鹅笼枷锁的真面目,自己苦苦追求、苦恼的,不过是自己的欲望作祟。这个主题,如果放在明清志怪小说中,放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失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现在是2023年,一个环境与人早已变化万千的新时代,随着时代的变化,对社会本质认识程度的深入,文学作品应该对自己表达出的人性、人生的目的性及其原理等宏大的问题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主题向我们表达出一个观点,我们的生活多舛、人生愁苦,是由我们不适宜的欲望造成的;我们强行为自己装配上了鹅笼,一个无形的枷锁,我们因此固步自封。所以,我们要养成一个豁达的心态,看淡一切,稀释我们的欲望,打破我们牢笼。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我们就会成为“心之王者”。 显然的,这样的主题是典型的中国传统心学家的思想,也是形而上的对世界与自我的认识。即,强调人的自我意志、自我情感在生活中的决定性作用,认为依靠对某种心灵的彻悟提升,就能实现一种“诗意的栖居”、“与生活的和解”;而有意无意地忽略了造成这种意识的社会环境,自然也就对环境与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不知可否,甚至认为意识在其中是占主导地位的。

我们为什么会有欲望?难道是有一个狐狸书生,一个原初的欲望,一个拟定为为根源的“大他者”衍生的吗?显然不是,这种对狐狸的假设,把其作为一种理所当然的、先一步我们存在的先验性看待,本身就是对欲望产生原因的谬解。我们欲望的产生,是zbzy体系下,一种带有商品拜物教性质、消费主义的符号所塑造出的社会环境与价值导向,是它小声呢喃着:“xxx就是自由,就是你想要的生活,所以,快去为此奋斗、努力吧。”我们的欲望也因此被诱发出来。然而,我们的生活却如同鹅山一般,卑微而痛苦,得到它后到底能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你实际上根本没底,不过是你的一厢情愿。但可以确定的是,这套引领我们的体系,正在依靠我们蒸蒸日上。直到有一刻,它为我们打造的,一个局部的幻想由于某些因素被打破了,正如同那串散去的珠子一般,到头来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失去了自己本有的鹅,失去了中途所向往的鹅。

因此,想要打破鹅笼,光靠心灵上的慰藉,靠自我感悟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有比你更强大的心灵大师,你可能一时逃脱了牢笼,但它总能让你心甘情愿地再次跳进去。唯一能够彻底打破鹅笼的,当然是我们对鹅山本身的作用,对它进行不会诱发欲望的改造,从而实现本拥有的鹅的复归,实现自我的、社会的扬弃。

换个角度想,如果对心灵豁达的劝诫有用,那这种主题的文学作品不会一直延续至今。而作者对其作品主题的解释,某些观点我也不敢苟同。认为动画是动画,不需要刻意上升到文学、哲学的角度看待。而我认为,动画、电影等当代由电子媒介承载的文化作品,是不应该与文学、哲学割裂来看的。也无需强调动画首先是动画,因为动画就是文学与哲学,我们平时所强调的,可能更倾向于这个亮丽的外壳,但内核还是一脉相承的东西。当唐朝的百姓随口吟着白居易的诗歌,有没有思考过其内部的文学价值?当元曲作家在市侩之间创作时,是否会过多想到后世将其把唐诗宋词比肩?不,这些历史上的文化作品,由一代代人民群众创作的精神文化,都凝结了一个时代各方面的精华,其必然是最能反映一个时代的文学与哲学特色的。而动画亦然。我们当下将其视为动画,甚至单纯作为一种商品,而轻视了深层的人文价值,这是一种可惜。正如作者提到的,自己在创作鹅山时会想到姜文的鹅城。而《让子弹飞》这部作品,其内部的深层价值不言而喻,其他的文化作品也不乏文学与哲学价值的体现。

第三集,林林。这部作品的观感是差强人意的。因为无论从人与自然、主体之间的差异性等各个角度来解读,都不太能令人满意。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如何?人对于狼到底做了什么?人为什么要这么做?杀狼这个行为是否违背了道德上的合法性?从主体差异的角度,讲述了狼与狗(人),即反抗与顺从间的关系。但是,反抗怎么样?顺从又怎么样?是说反抗比顺从更加服从本性吗?但是从故事来看,顺从的人类也并非错误的。纵使人杀光了狼,但在整个森林的自然法则面前,这不过是为了生存的,最自然的方法。对于当代人来说,这套价值固然是错误的。但在故事中,我们看不到任何对时代、现实人类社会的映射。也就是说,林林的故事的矛盾冲突不够充分,导致主题的表达并不到位。

第四集,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和第五集小满的故事作用大抵相似,也就是这两个故事让我明确了,中国奇谭的共性是回忆录的基调。两个故事都是表达小时候的见闻,第四集最为典型,观感也最为舒适。我所生活的和谐、安静、美好的农村,平日的农活、乡村巴士、怪谈传说、土地神、大黄狗、每个村子都会有的傻子等。这些都是我们童年生活的镜像,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既视感。尤其是在时代变迁时,有一段描写得相当有感觉:乡村巴士带走了神仙和王孩儿,大黄狗死了,村里的耕地说要被承包商承包,来种经济作物。先是盖了一处公共厕所,后来也就只有厕所了,田里种的还是粮食。但村里的人大多是拉野shi的,用不上公共厕所。我来到田里,一个人放着窜天猴—— 咻——嘣。

这种和谐的景象,即使是时代变迁,也并非什么彻底的、颠覆性的变革,而是新旧社会的一种和谐共处。现代化、城市化确实改变了我的农村,一些公共设施盖起来了,小时候的神仙什么的也少了;但我们总体的生活还是跟以前一样的,该种地的种地,该做买卖的做买卖,生活节奏依然是缓慢、自然的。

那只狗死了,是病死的。 那是因为他总舔掉抹的药,人们也不大在意这件事。 这很令人悲伤吗?并不,就是一些旧东西走了,一些新事物来了。 以后都会是这样。 这确实是我的童年,美好如一坛老酒般—— 但,这是我现在的生活? 你现在的生活,也是如此和谐的吗? 当然,在中国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工业文明社会的交融中,故事反映了其中部分现象。但他忽略了更为明显的冲突与齲齬。

或许现在的农村大体上还是和谐的,但你,我,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年轻人们。都主动或被迫(实际上都是被迫的)进入了城市,我们的身体和精神都被工业文明深刻乃至彻底地改造了。我们无法否认,我们的大部分营养,主要是来自细粮、工业加工的食品调料,而非杂粮粗面;我们的生活状态,是996、007,而不是田园诗歌;我们的娱乐,是以纵欲为基调的消费,而非邻里之间的陪伴闲谈。我们要认清自己已身处现代工业文明中而无法自拔的现状,而非仍然有一个与社会大背景格格不入的,但能和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也就是说,无论是我们还是我们曾生活过的家乡,都随着时代变化了太多,并且承受了太多:我们终日疲于奔波,以为自己知道、实际上根本不知道为了什么而努力着;农村因为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缺乏产业转型动力,正逐渐成为城市的附庸。新旧社会之间从来不是什么非对抗性的矛盾,我们都为此流了太多的血,只不过我们蒙住自己的双眼,装作不知道而已。

作者会不知道这个现实吗?不,他一定知道,不然就没有理由创作这部作品。我们也一定知道,但都心照不宣。假装这是一处可以短暂栖身的精神避风港,暂时逃避现实中的苟且。说的含蓄一些,是舔舐心灵的伤口;直白地说,就是麻痹我们的神经。因为这是唯一充能的方式了,这是唯一能安慰我们,让自己安心的方式了。

当我们在城市中偶尔停下脚步时,都会去回忆,去幻想那个原始家乡的样子。实际上,你的家乡早就不是那个样子了,我们都变成了不同的人或物。好比当我回到老家时,父亲总是调侃: “县城的路太窄了,还是大城市好,够宽敞。” “大城市有什么好的,其实都一样。”我说。 “那可不,这儿的物价也死贵死贵的。” 我沉默了。没错,这打破了我对家乡的幻想。我才知道,自己心中的家乡早已不存在了,我只是在精神上为它开辟了一片净土。正如同乡村巴士的内容,这个家乡变了吗?没有变,就算现实中她早已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但她在我的心里是永恒美好的幻想乡。

偶尔做做梦是好事,但记得醒过来,更不要装睡。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很多东西还等着我们去改变。

回忆,共情。上美确实找到了一个好路子,但仍没有跳出陈旧的束缚。在我印象里,自从宝莲灯上映后,上美就已经缺乏拿的出手的新作品了。之后有很多炒冷饭,甚至可以说是答辩的动画。很大的原因是,上美还没有跳出“动画与过去”的观念。在过去,是计划经济,是国家出钱厂子做动画;现在,是厂子做动画靠市场赚钱。在过去,国内动画片是为小孩子服务的;现在,随着欧美动画进入国内市场,动画正在被赋予更深刻的内涵(如果按国内动画正常的路线发展,幼龄向成年的受众过渡本该是正常的,但是被打断了);同样的,怀旧、回忆之类的文学作品,中国已经不少,我们需要的,更多应该是面向当下与未来的动画。 当然,能够脱离商业囚笼已难得可贵。但既然已经突出了动画的文化价值,那就应该将其发挥的淋漓尽致。

中国特色的动画,不应该只有回忆而已。

中国奇谭——献给新生代的回忆录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