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峰】马克思哲学导论(第十三讲)全20讲-附笔记资料-复旦大学课程

第十三天
第二讲的第二部分
解答历史之谜
历史性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海德格尔,时间性一定引出历史性。
马克思:历史的本源是感性活动。
上堂课感性活动历史性的第一个方面——感性需要的必然发展。
新的感性需要不是第一个需要。(第一个需要被劳动所满足——已经得到满足的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为满足需要而使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这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每一次被满足的需要会产生新的需要。这些都在感性意识中,而不是纯粹意识。
感性活动历史性的第二个方面——生产方式的必然变更。
历史在黑格尔看来根本上是思想史,在马克思看来是感性活动史。
感性活动同时也是社会的活动。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的活动。
马恩《德意志形态》:“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自己生命的生产,或者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父母和孩子之间,既是自然的关系又是社会的关系。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
同一个生产活动的两个方面:
1.在劳动的生产活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生产力。
2.人与人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注意:是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不同的东西。
所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命题,错的。没有脱离生产关系的纯粹的生产力,反之亦然。
同一个东西的两个方面,这同一个东西叫生产方式。
观看陈列在博物馆的生产工具——生产工具的历史同时也是生产关系历史的指示器。
资本是今天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一定意味着以技术的方式而不是手艺的方式改变自然。机器不仅仅是机器而且还是社会关系,叫资本。土地同时也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的生产力。
《德意志意识形态》:假如费尔巴哈在曼城只看见一些工厂和机器,一百年前在这里发现一些脚踏织布机,或者在罗马发现牧场和沼泽,……。自然界在社会关系中存在。
生产方式的存在论概念(非工艺学的mode):社会共同体的自我生产之方式。生产的是社会共同体。“自我”是必须的,否则是上帝创造的。不是用观念。蒲鲁东知道亚麻等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被生产出来的,但是他不知道连这社会关系也是被人所生产出来的。人类的劳动于是就有两个产品。——历史唯物主义第一个基本洞见,社会是被人生产出来的,不是被思维的头脑构造出来的。
而新的需要(被直观)会改变它。生产关系的生产。我们期待有个共产主义的社会形态,前提是什么。
历史性的第一个方面和第二个方面是内在关联的。马克思:一定的生产方式总是以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联系着的。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同一个东西的两个不同的方面。手表使用价值和价值,200美元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价值是劳动产品的社会属性。在资本时代,手表,是价值决定它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的增长成为了劳动的目标,劳动的根本目标不是这块手表,而是交换价值的剩余。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又是同一个劳动的两个方面。经济学研究的不是使用价值。经济学命题,劳动价值理论: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抽象劳动,价值是交换价值。
问题是:生产方式为什么会必然的变更?为什么不是形成后就成为永恒呢?
生产方式变更的动力来自新的感性需要。
从新的感性需要中必然产生出对新的生产关系的意识,新的感性意识(理论前的)。
新的生产关系最初乃是新的感性意识。以欧洲社会历史为例,在欧洲封建社会的末期,第三等级(商人、手工业劳动者、半农奴,后来资产阶级的前身,这是在封建社会中胎胞里生长起来的)形成了新的感性意识。在封建制度下从事劳动的人总是会不断地积累起有限的动产和手艺,这是封建和奴隶制下不一样的地方。在奴隶制度下的劳动,劳动者和工具是并列的,不是工具的拥有者。但封建制度下,工具总是有限的属于劳动者,还有手艺。积累的东西会让手工业劳动者和半农奴会让他们发现新的自由劳动的可能性。
还有一部分是商人,边缘地带的人,在贸易中积累起动产,叫货币。但积累没意义,土地都有主人,不动产的权威是等级制赋予他的权力。贸易常受到阻断。为了保证贸易的展开,雇佣私有武
装、来自王权的保护(王室经常和贵族矛盾)。商人看到了未来动产自由的可能性。动产不自由是因为面对着都有主人的土地。所以整个欧洲资本主义的形成可以描述为动产战胜不动产的过程——货币最终战胜了土地,让土地纳入资本的运动。
新的感性意识就是未来的新的生产关系。千万别以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由于生产工具的进步导致必须采用新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其实是新的感性意识形成起来的,然后要求改变目前的生产关系。
那么新的生产关系当然和生产力有关——积累起来的动产和手艺,从中看到了未来的社会新原则,这叫新的感性意识,它才是真正的动力,推动历史进步的力量。
瓦特发明蒸汽机远远迟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形成,不是说有了蒸汽机才有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第一个形态是工厂手工业,生产工具和行会生产工具没差别,但手工业劳动者从行会制度中摆脱出来,受资本的支配。只要生产活动受资本支配,就必然要求机器。在瓦特发明蒸汽机以前,机器已经在逻辑上被工厂手工业这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明了。若没有工厂手工业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那么蒸汽机可能就是玩具。中国人发明火药放炮仗,发明指南针看风水,绝不是生产力。
(社会共同体首先意味着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感性的交往,实践的意识,建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识,这实践同时也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彼此说和听的关系当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起来了。在对自然界的说法当中包含着人对它的改变,人对自然事物感性的建构,这是水那是树,这些词语包含着人的生存与它的关联。人用怎样的方式与其打交道就用什么方式指出这些事物。一定要说出来,就是说给别人听。在说和听的过程中达到了一种共在,社会存在。社会存在的关系的确认叫生产社会关系的创造。人不会默默地改变自然物,人总是在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感性地改变了自然物。语言仅仅是为他人而存在的所以才为自己存在的。语言当中形成了一种实践,语言同时建构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意识)。——历史唯物的基本洞见)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作为两个实体互为因果作用是误解历史唯物主义。机器同时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今天它同时也是资本(存在形态)。机器只要是生产力,它就意味着资本。
我们的财产有两种类型。1.个人生活所必须拥有的。衣服、饭碗。这种对财产的拥有对他人不形成支配关系。2.我拥有的500台缝纫机,支配别人一部分的生命时间,别人自然到我这劳动。这一方面意味着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本。把生产关系拿掉,缝纫机不是生产力。【作为资本的机器才是现实的生产力(否则叫玩具);
作为机器的资本才是现实的生产关系——1.资本可不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2.必须以机器的形态存在。如果仅仅是货币,它不能代表生产关系,必须购买生产资料才能支配。今天的金融资本市场:你拒绝买生产资料,我借给你,我贷款给你,我等待利息。假如我借你钱,你也不买,你也等利息。无论是以银行还是股市的方式,资本在市场上空转,空转不出财富,你必须购买生产资料,虚拟经济离开实体经济就要死,超出实体经济就叫泡沫化,这不是现实的生产关系。钱生钱是荒谬的,在个人那是可以的。】
这同一个东西叫生产方式。
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生命的生产无论是通过劳动而达到自己生命的生产,或者是通过生育而达到的他人生命的生产,就立即表现为双重关系,一方面是自然关系,另一方面是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被意识到的,这就叫伦理,伦理是感性意识。把它上升为道德标准道德价值学说是伦理学,它本是感性意识,中国儒家思想始终把它保持为感性意识,而不是理论关系。父慈子孝的伦理是充分感性的,慈爱、孝敬,全是情感,不是理论。究竟什么叫感性意识?假如康德认为人是目的,绝对命令,全是道德哲学,这是把伦理抽象为道德法则,这不是感性意识。救小孩,康德说:1.出于他人评判而救,不具有道德价值。2.出于恻隐之⼼,难过同类,也不具有。3.考虑救还是不救,假如不救,等于为世界上所有的人立了条法,人人都可以见死不救。但这条法建立不起来,因为这在理性上矛盾。假如我掉井里,人家用我立的法不救我。考虑到排除理性的矛盾去救他。这样的动机让你的行为具有道德价值。——这样的伦理准则不是感性意识,是超感性的,这里面没有人与自然的关系,纯粹是理性规定出来的原则。请问善举的动力在哪?是思考和推理吗?在情感的力量。五伦都是感性意识。中国的思想就始终把社会关系和自然关系统一在一起。“社会关系的含义在这里是指:许多个人的共同活动。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相联系的,而这种共同活动的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共同生活的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共同生活方式是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它同时就是生产力。
【补充说明:假如我们把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误解为生产力的进步就是新的生产工具的形成,新的生产工具就决定了新的生产关系,旧的生产关系就不受于新的生产工具了,假如我们这么理解,我们就误解了。这种误解可以从基本的历史事实得到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并不是瓦特发明蒸汽机才形成起来的。之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确立了,叫工厂手工业。从行会手工业到工厂手工业的转变。这是生产关系的转变。行会师傅和他的徒弟之间的关系是半人身依附的关系,跟师傅一起生活,这是行会的规矩,发点零花钱,并不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后来因为商人打破,他们通过海外贸易逐渐积累的货币赢得土地所有权的自由。先让贵族衰落,然后商人让行会师傅按照他对市场需要的理解来组织生产(生产多少……行会师傅本来是有限的,生产目的不是货币的增值,而是地区的有限的社会共同体他的地位,家族的地位,他们的制作非常精良)他们不会听从商人这么做。后来终于来了机会,贵族衰落,庄园许多人逃亡了。逃亡的人奔向城市,城市空间小,进行会的门槛很高,所以变成流浪汉,一无所有,但是有唯一的东西,劳动力。而有着大量货币的商人等着他们。
行会师傅本来可以不理会商人,但商人把劳动力组织在工厂里,按照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此时就成立了,这时候生产工具没有任何进步。行会手工业和工厂手工业的关系是生产关系的转变。转变是生产目的的转变。商人和行会师傅的生产目的是不一样的。商人要货币的增值,行会是手工业制品的精良和地位。】
第二节 感性社会的异化
感性社会什么意思?我们误以为社会是人们的观念构造的。按康德,社会关系是以纯粹思维做前提的。因为纯粹思维能力,我们突破感性的存在发现人格。社会关系的基础是纯粹思维。而社会首先是感性存在,因为社会即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本身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同时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样理解的社会是什么?感性社会。把人与自然的关系抽象掉,这样的社会就是纯粹观念的社会。
那么感性社会的异化是什么?叫社会权力。
社会权力不是人与人之间观念的关系,而是人与人之间感性的关系。因为power权力,一部分人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力量,这可不是观念的东西,这是感性的力量。但它不是自然现象,狮子吃羚羊并不行使它的power。这关系又不是观念的关系。这种力量来自感性社会的异化。为什么说这是异化?人是社会存在物,人只能以社会存在的方式存在于自然界。人与人之间在肉体和精神上彼此创造。我们对货币的需求就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创造。为什么需要货币?因为有货币,才能获得他人劳动的成果,因为自己的生活不能完全靠自己的活动来实现。(赤身裸体是肉体存在,不是感性存在。)
异化意味着人的社会性以社会对抗的方式来实现着,这叫社会的异化。以社会性的反面即社会对抗来实现社会性本身,这叫异化。
比尔盖茨说的对,人类在经济上科学上取得的进步不得以让人骄
傲,人类只有在减少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关系方面所取得的进步才让人自豪。而人类迄今只有倒退。市场经济就是穷人为富人打工的经济。你口袋的钱越多,服务你的人越多。资本主义的形式就是社会权力。社会权力在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承载者,在前资本主义时代的社会权力承载者就是土地私有权,在今天就是资本。
私有制的起源根源处于利己主义的天性?而卢梭说是偶然的,卢梭认为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追溯到物质生产,不得不说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萌芽。虽然说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他说本来是自然的蛮好,但是突然有个人出现说这块土地是我的,于是有了私有制。这发展不出历史唯物主义。也不要说利己的本性,我们同样能找到利他的本性。比尔盖茨就认为有利己和利他的本性,人是没发挥利他的本性,所以得出了乌托邦,说创新型的市场经济为穷人服务。只要每个企业家重视社会声誉这个资本,就能让市场为穷人服务,这是乌托邦。他愿望是善良的,但是是行不通的。他是先成为首富再考虑为穷人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