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姬·歌手·三年杂谈
涉足发展多年但依然还称得上小众的术力口文化领域,已过三年了。意识到当今存在的种种议论探讨,便也想叙述自己的理解。
因为喜爱,不希望现有的便利的欣赏环境受到毁坏乃至消失在世人眼中,所以珍视着,并试图感受和理解更多,不仅仅局限于个人立场进行思考。
以我所接触了解和留下印象的,粗浅谈一谈,我对虚拟歌姬、翻唱歌手(唱见)等的观点。

传统的溯源
在2018年,生活与学业的双重压迫下,我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黑暗的、负性的艺术表达形式。带着一点叛逆和好奇。
隐约回想起曾经囫囵吞枣的信息,点开了所谓的“禁曲”、“暗黑曲”,逐渐索骥,接触到V曲。
非人类的歌声,诡异的曲调,对大众流行音乐而言包容性很低,完全称得上“非主流”,不受大众欢迎的“小众”领域。
本来没有在意是否V曲,但是V曲实在太多了——不用担心曲荒。
没有什么精神寄托,于是对形成一定系统的东西容易着迷,V与我而言的初印象就是如此。需要一定技术力,一定的文化圈子,在圈子内部独享的喜怒哀乐,对外面的人来说困惑不解。
好在中二时期就稍稍了解过一些,留下依稀的印象,当年试图接触这方面的文化的时候,认真将百科从头到尾阅读了几遍,模糊地感到设定和衍生创作都很厉害,但没有再深一步地接触,以为只是一时兴起的事物,很快人们会有新的热情覆盖掉原本热衷的东西,有些不以为然。
能够不踏入新的领域,就保守地在外头观望几眼,小心谨慎着,以免投入的心力和热情因为某些原因受挫而生出痛苦。我还完全不清楚这是什么。
开始有意识地寻找特定歌名的V曲后,对V渐渐放下了戒备心,感叹于还有如此的作品,以这样一种形式呈现。对创作者也心生敬意,不再仅仅关注于演唱的歌姬的名字。
mothy——是我第一个注意到的创作者的名字。其所创作的七宗罪/艾维里奥斯系列,是我入坑v家系列曲、入坑日v系列曲、入坑镜音系列曲、最喜欢的系列曲。在补曲期间,很幸运地赶上了最后一曲的发布,喜欢上了mothy。大爱暴食愤怒及最终曲。据说全系列共上百首,应该补完了。也因为曲目众多,彼此关联,对于这个重复出现的名字很难不记住,感慨于创造出如此庞大体系、富有魅力的世界观和歌曲的伟大。太强了。
也是在补曲的时候,发觉搜索出来的结果多在b站。能够便利地找到绝大部分我想要听的歌,不是很棒的地方吗?在高中时期,见过同学使用b站,放《极乐净土》的舞蹈视频,放JJ的新歌MV,但那时并没有什么概念,以为是资源丰富但属于我不在意的兴趣领域的东西。我长达十余年的的课余爱好,只有泡图书馆,所以不能理解,也不打算了解。
但是……那么,有时间的话,就注册一个b站账号吧,也许对我而言并不会那么难去使用……
于是高考结束后,拿到属于自己的新手机的第一天,注册了b站,答题,成为正式会员。迫不及待地搜索V曲,所有推荐页面是数不尽也看不过来的V曲。可想而知,我很快就沉迷了,高涨的喜悦。
以注册b站为起始点,至今也足足过了三年。事实上在18年初,我基本看完了整场的b站拜年祭,初步接触和了解了中V除了洛天依以外的第一个虚拟歌姬——言和,在满屏的弹幕中感受到了人们对她的热情和各种情感。再往前,隐约想起初中时听过的一个叫做洛天依的存在,便直接搜索这个名字,搜索页面显示的第一首歌是创作者为ilem的《普通disco》,在认真地欣赏完以后忍不住吐槽奇怪魔性的才华。
那是第一次有意识地在没有推荐的情况下自行搜索V,想要听V。正式地踏入V的世界。
在b站瞎逛了没多久,关注了一些搬运up,正好撞上《劣等上等》等名曲的发布,模糊地跟着激动起来,不时关注歌曲播放量的增长幅度,相当后面才意识到giga等名P是何等的存在。
还是倾向于先看歌姬名,尤其是镜音曲,一首也不想错过。V曲的创作者何其多,一概是第一次见,没法判断是否大有名气,也不能确保就能收获满足的视听享受。意识到我花费在b站的时间太长了,只好根据已有的经验和自身偏好稍作筛选。
首先积累起好感的是日V,并且认为搬运到b站的应该都是搬运up已经自行筛选过的,质量较高。中V没那么多限制、门槛,不好判断筛选良曲,干脆更加谨慎,基本只选眼熟的,比如一些还未踏入V圈就已经闻名的曲目。
然后是眼熟的歌姬。已经喜爱的声音,尽管由于创作者水平、曲风等有所差异,基本不会太难以忍受。(后来发觉有的歌姬被大量使用,作品质量也参差不齐,于是基本放弃这一筛选标准)
再然后是看已有的播放量,播放量可观的应该代表着受到较多人认可,花费时间精力在这里也不亏。也可衡量自己与其他人的欣赏差异。
日V的初心P主是monty,初心歌姬是镜音铃·连;中V的初心P主是ilem,初心歌姬是言和。初见即初心。某种程度上我很幸运,首个有印象的也在之后证明确实值得深深喜爱。这当然不能自诩因为有我的关注,他们本身就很了不起。喜欢上他们真的太好了。
单曲也听,系列曲也听,同一歌姬也听,不同歌姬乃至合唱曲也听。慢慢有了自己的判断,认识更多的歌姬和P主,进一步确定我喜欢的是什么,我偏好的是什么,什么样的作品在播放之前就能大致预判我的喜爱程度。
对于自我与V曲的关系,大致定型。

术力口文化
最初听闻的代称是V家、V圈这样的词。
“家”很明显是用来形容一种集体认同的感觉,相对而言强调情感的联系。
“圈”这个词,按个人理解,就是在某一特定领域,用着该领域的特有话语体系,明显有别于其他群体,有一定的范围和门槛。至于如何定义这个“圈”,是否标榜自己是“圈内人”,或是不接受不承认“圈”的存在,因人而异,没有严格意义的对错,只是个人选择。
远古的人类已经产生了音乐,而这些年所谓“胎教音乐”风靡,也就是说,无论什么人,天然地能够与音乐进行接触。至于高山流水还是下里巴人,大众小众,都是音乐,不分高低贵贱。
以V为形式发展创作的音乐也该同样。
下定决心去接触和了解,不限获知的渠道和方式,逐渐习得一些术语。按我自己的理解去解释。
V:泛指VOCALOID及其有关的一切,包括但不限于录制音源、工具软件、绘制形象、创作作品、创作者、受众、衍生文化、其他类似的形式等。狭义仅指VOCALOID。
由于日语中VOCALOID一词的片假名字形与中文的汉字“术力口”很相似,不便用日语打字或者不熟悉日语的,往往就将VOCALOID写作“术力口”,这也是众所周知的现象,默认为代指同一样东西。同理,V圈也被写作术圈。以“术”代“V”是对国人而言更加便利的简称。
官方公布和提供最基础的设定、声库等,人们使用和发展创造出更大的可能,所形成的庞大的体系被我统称为V圈文化。V圈的生长创造一些默认的规则,繁荣的景象促使不断改良创新,文化得以延续。
P主:V曲的制作者被称作P主,取制作人的英语单词首字母进行缩写简称。很多P主的投稿署名写作【某某P】。或是有些P名不太方便记忆,听众也将之进行简化称作【某某P】。也有些听众为了表达对P主的情感、玩梗等,为P主另取P名。有的P主曾用不同的P名投稿活动,听众对之的称谓更是丰富。可能需要花些时间去理解由来和记忆。
不乏使用V进行投稿,意外收获人气后,转而出道,从事其他工作,比如自己成为歌手,很少甚至不再写术曲的。对此不免遗憾,但也没有办法。选择加入、投稿、活动、离开、隐退,甚至是删除原有稿件,都是个人自由,我们只是正好在网上相遇罢了,无法也不能干涉。所以才会更加感动于初投稿,感慨时光,感谢创作,感恩坚持,祝福或告别未来。为不幸离世的P主悼念。
已经经历和感受过的,是宝贵的财富。
术力口风格:大致指的是通常会出现在术曲中的风格,如超高语速、超长密集歌词、无换气点、恐怖音高、诡异转音等常人无法演唱的特点。只有非人的虚拟歌姬才拥有的广阔的可能性,如果人类尝试演唱这类歌曲,可能不仅困难,甚至还会损害身体,也许也达不到较好的欣赏效果。如果是在P主提供给人类歌手的乐曲中被指出有术力口风格,也许就是指P主惯用的乐曲曲风,听众习惯于在术曲中听到,但人声演唱也没问题,用不着抱怨没有使用术力口演唱。有技术力的厨能够自己使用术力口调声,从而实现听术曲的需要。术力口和人声,双本家的形式也比较常见,适合不同偏好的听众。
厨:我一般理解为粉丝,表示对特定对象的喜爱。可作动词和名词。不限于唯一对象或唯一领域。如喜爱高音的可称为【高音厨】。一般自称【某某厨】标榜自己对某一对象较深的喜爱。数个喜爱的对象合作或同框,可欢呼喜爱对象的数量+厨+心情,如【双厨狂喜】。某些情景下可以指偏好某些行为的人,如【比较厨】、【cp厨】,含贬义。
kksk:日语“喜欢这里”的罗马音“kokosuki”的缩写,一般出现在日语歌的弹幕中,表示喜欢这个部分、在这个部分被触动之类的意思,强调想要发弹幕的这个时间点的感受。非常便利,简单好用的一个词。
再生数:中文意指播放量,为日语汉字。习惯这一表达的更可能直接使用该词。理解用意即可。
n站:指日本弹幕网站niconico,b站的形式就来源于此。很多人最早都在n站开始网络活动,早期大量的术力口曲目也都在这里发布,只可惜近年来n站没落,大量投稿者离开,转而在油管等平台继续活动。
油管:指一个外国视频平台,其英文写法直译为“油管”。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够在此看到投稿,因而某个视频播放量上亿也是可能的。在做介绍时,作品在油管上播放数累计量等数据也是体现创作者实力的重要指标。
由于“墙”的存在,国内难以登录外网,b站的搬运up便是进行着将外网的稿件转载到b站的工作,减少了欣赏海外作品的阻碍。但有能力还是尽量到外网支持本家,数据对创作者而言很重要,也许是支撑他们继续活动的动力。
很多特定词汇源于日本,或直接采用日语汉字表示,接触一段时间会慢慢习惯、理解和接受表达。有些词写法不同,表示的意思有微妙的差别,某些时候被默认为相同的意思,毕竟有用语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大致理解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二次创作领域
MMD:指MIKU MIKU DANCE,我理解为3D动作模型,能让二次元的人物模型立体地动起来,设置舞蹈、情景剧等,一般使用有名气的BGM。
翻唱:即投稿标题处标注的“cover”,或完整的简介上写明了本家地址。作为数据软件,虚拟歌姬并非真正开口“唱”,而需要P主进行设置调校,所以对原曲以外使用虚拟歌姬重新演唱,一般称作翻调。对原曲进行改编则标注“arrange”。
唱见:投稿标题处往往标注【歌ってみた】,即“试着唱了”,后来将翻唱术曲的人声歌手称作唱见。日语写作“歌い手”。若P主本人唱了自己创作的术曲,称本家翻唱。
舞见:大致同上,即将歌曲以舞蹈形式演绎并投稿视频的活动者。
手书:同人作品,配上符合情境的BGM,自己绘制、设定情节内容的视频。依赖于原作的热度。
我所认为的一般需要了解的较为常见通用的术语大致为这些,有些词也不仅限于在术力口领域使用。知道这些的大致意思,应该就不容易产生强烈的困惑感、被排斥在外的不适感。喜爱的情感是可以共通的,可以消融这些隔阂。

试着谈谈我对虚拟歌姬及唱见等的看法。
我几乎不会自称术厨。不仅因为人们对术的定义有所差异,还因为我希望找一个尽可能更全面的说法。所以统称为虚拟歌姬,其中有传统的vocaloid,有utau,还有sv等。都怀着一定的兴趣和期待去欣赏,乃至表示出对作品一定的态度。我可以自由选择我想听的,不受束缚干扰。与其争吵不同个体对一件事不同的定义,不如安静听歌。
虚拟歌姬,从字面上看,强调其虚拟性(非真实的人),歌唱的属性和功能(工具,或者说乐器,声音合成技术),一定设计的形象(未闻其声,也能够注意到独特的代表元素)。
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喜欢上虚拟歌姬,也可能是综合的原因。人们因为喜爱的心情而相遇于此,尊重每个人的喜爱,心平气和的包容心态大概能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冲突。喜爱的对象是虚拟的,但喜爱他们的是真实的人,喜爱的情感也是真实的。保持清醒理性的头脑。
正如我在上面所说,在被人们使用进行创作之前,只是个单薄的设定,只是一堆冰冷的数据,是人赋予了人的东西,比如情感,使其能够被人理解,感知魅力,才使得其被人喜爱。只声称喜欢其形象,但形象本身也是由人赋予。如果说他们没有任何一点与人相似的、能够被人感知和理解的元素,人是不可能喜欢的。不可能抛离人的因素,孤立地存在。
虚拟歌手,与上者相比,可能稍稍弱化偶像的性质,内涵原本几乎一致,强调功能性。近年来虚拟主播(如vtb)的出现,是技术发展和创新的产物,也有vtb以歌手身份出道,作为虚拟歌手,但只是在网络上以虚拟的外表出现,屏幕外对着摄像机和麦克风是真实的人类。
虚拟偶像,是我近几年才听说的词,既然是偶像,则更注重形象设计、人物设定,为之书写故事也在情理之中,一种情感寄托的象征。弱化,甚至完全不需要“歌”的功能,只要设计得受人喜爱就够了。诞生和宣传依赖于人类画师和模型师以及运营等等。
由于都带“虚拟”二字,往往概念被混淆,或者被视为同一个东西,观众怀着不同的期望点进去,表现出的反应可能差异很大。
作为很快就喜欢上了虚拟歌姬曲,并且听了很久的人,面对从某个时间开始不断大量涌现的vtb,我很长一段时间是反感的。现在基本无感,反正不看。本来就不关注的领域,不影响到我关心的他们就好。
在网络上投稿术曲翻唱的唱见们,传统上是不露脸(不颜出)的。观众只需要欣赏歌声,不了解更多的事也没关系,基本上可以认为,只是靠着才华吸引人气,观众因为欣赏才华而聚集支持。神秘性也是吸引力的一部分。
心生喜爱,就忍不住想要知道更多,这样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作为主播,自然比仅仅通过声音产生辨识度的投稿,暴露在公众视野的信息更多。适度的自我暴露会让人产生信任和好感,认为更真诚。虽然也存在人设,但是被人们即时地注视着、倾听着,建立的连接更深。
我看着唱见们逐渐转型为虚拟主播。不仅唱见,还有P主、画师……更多之前可能毫无活动基础的人以会动的二次元形象出现在网络上。
虚拟的形象,避免了真实面容的暴露,却也能够因为增加自我暴露赢得更多的人气。容易被接受的虚拟形象,也提高了屏幕后中之人的自信,愿意增加在网络出现的时间和频次;对观众而言,减少了戒备和顾虑,更容易对精美的形象产生好感和关注。
虚拟主播的出现,似乎是多赢,有利无弊,几乎无门槛,现在已是趋势和潮流。人们愿意观看,也愿意从事。
一个圈子,人多起来,鱼龙混杂,容易乱象横生。视规则于无物,或者热闹得根本没能发展出受多数人认同遵守的维护圈子健康发展的规则。只是逐利。
也可能是网络上“虚拟”这一范围扩大了,不再有小众的宁静,被低质量的跟风裹挟着,狂热躁动,喧嚣不止,心生远离。
我固守在一直不冷不热的术力口区。一旦确定喜爱某个领域,就留在这里,不会离去。
看着偶尔热度疯涨出圈的歌被大范围传唱,路人却不知本家为何,以听到的翻唱版本为原唱而热衷,以及对本家、对术力口的不尊重,甚至侵权。终究是外面的纷乱吵闹,他们会被新的热歌洗脑,速食的狂欢。
珍惜宝藏的来源,原创不易。无论有多么精彩的二创,本家永远是无敌的,经典的,永恒的。本家的魅力才是核心。
我大概是听了几个月术曲后,误点进了唱见翻唱的版本,毕竟投稿标题很长,只看封面也无从分辨,有些翻唱使用的也是原pv。听完后,心生诧异,更多的是惊叹,心脏狂跳,原来还有人类能够唱这样的歌——真的是人类?
于是渐渐掉入唱见坑。现在也没出来。
因为一直只听术,所以首先本能地抗拒听人声,哪怕是颇负盛名的流行歌手,觉得人声是多么粗糙的东西,怎么比得上精心调出的术曲。但是,不小心听完的版本,很不错……因为太好了所以不得不怀疑真的是人类吗?!
有好的开端,接受度就慢慢试探着放开了。就像初中时第一次听洛天依的声音,深感不适,于是判断我不想了解一样。听得多了,有了积累,也更能清楚最初相遇到底是什么个情况,能够包容了。
术与唱见是密切而相关的,没有P主创作出术曲,也就没有唱见的翻唱演绎。很多人们更容易接受人声,唱见的翻唱为术曲更广传播产生很大影响,可能会为本家带来更多人气。唱见通过翻唱术曲,以乐曲本身的特点和优秀的演绎给自身带来人气。只要遵守规则,双方是平等双赢的。
后来渐渐反思自己对由虚拟歌姬演唱的歌、由人声演唱的歌的态度。有的歌确实以虚拟歌姬会表现得更好,精致丰富,人声做不到的细节,抓耳毒性,机械空灵的音质。有的歌人声本家的主观感觉和V本家完全不同,会认为人声更好听,痛快深邃,情感层次复杂细腻。更多时候各有各的特点,不同的人演绎各有千秋,不同的P主、不同的歌姬同理。
依然是自由地选择自己更偏好的版本就好,拉扯比较大可不必。

听歌也好,选择待在其他领域也罢,都是以喜爱为基础,而喜爱是很主观的,易变的。
在喜欢的时候好好支持、珍惜、维护,要告别的时候安静地离开。
虚拟歌姬和与之相关的心怀尊重和敬意的创作者们,永远的喜欢——安心在坑里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