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社区养老”:以老助老 余热生辉

“聚焦社区养老”调查问卷显示,有79%的老人采用居家养老方式,52.38%的老人愿意参与文化体育等社会活动,55%的老人愿意参与助老助残和秩序维护等社区志愿服务,52.50%的老人希望社区能够为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便利。

白发苍苍的他们能干什么?在家颐养天年?还是照顾儿孙?对很多老年人来说,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并不是老年生活的全部,他们更希望投入自己热爱的事情,或唱歌跳舞,或唱戏练习书法,又或者做志愿服务,他们发挥自己所长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银发”有力量 发挥所长传播文化艺术
“离了西凉到大唐,他国我国不一样……”婉转惊艳的唱腔出自石家庄市新华区“夕阳红”豫剧队的一名戏曲爱好者。
图为“夕阳红”豫剧队队员演唱现场
对戏曲的热爱让30余名退休老人自发组成了“夕阳红”豫剧队,他们在一起学习豫剧选段,自编、自导排练节目,并积极参加各类演出。他们希望通过剧团的努力,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中华戏曲的艺术魅力,将豫剧传承下去。
75岁的崔婷婷是豫剧队年龄最大的队员,在队里负责拉二胡和演唱。“我12岁的时候,见过舅舅拉二胡,也跟着拉过。后来跟着天津音乐学院的一名老师进行过专业训练。”崔婷婷说,她的爱好就是拉二胡和唱豫剧,这两样是她晚年生活的一部分。
图为“夕阳红”豫剧队队员崔婷婷演唱《红鬃烈马》片段
“感谢社区为我们剧团提供了舒适方便的排练场地,队员之间的默契度越来越高,能拿出手的戏曲唱段也越来越多。现在,剧团已经开始在石家庄周边的县城演出了,一年至少演出十次。”崔婷婷告诉记者。
崔婷婷对二胡和豫剧的喜爱也影响了家人。“我爱人退休后受我的影响也参加了豫剧队,现在排练比我都积极。”崔婷婷说,在她的影响下,儿子和孙女也学习了中国传统民族乐器。
“有机会我们还想培养一些年轻人,不为挣钱,就是想把戏曲文化传承下去。”崔婷婷说。
与崔婷婷一样,63岁的刘红兵也是文艺爱好者。她是石家庄市新华区北新街社区“星之梦”合唱团的团长兼指挥。“星之梦”合唱团于2012年正式成立,全部由退休老人组成,从最初的4名团员发展到现在的60多名团员,获得了市、区、街道各级比赛大大小小的奖项。
回想起合唱团成立、发展的经历,刘红兵感慨道:“合唱团成立已经11年了,最初,我们的初衷是把歌曲大声地唱出来就行了,刚开始,每个团员都有自己的唱法,想要把大家的声音都‘融合’到一起,可真是让我下了很多的功夫。”刘红兵告诉记者,她挨个儿指导大家,慢慢地,大家表现得越来越好,歌曲唱得也越来越齐。
图为“星之梦”合唱团合唱现场
为了让大家唱齐之后再唱好,刘红兵自己先在网上通过教学视频自学,学习美式发声,然后再教给大家。现在合唱团有男高、男低、女高、女低四个声部,大家会唱的歌曲越来越多,唱得也越来越好。“虽然我们唱不过专业的,但我们可以向人家学习。”
刘红兵说,她退休前就开始教大家唱歌了。退休后更是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进来。“之前没有地方排练,北新街社区居委会给提供了场地,钥匙都给我们拿着。”说起社区对合唱团的支持,刘红兵如数家珍,“现在宁安街道党群服务中心也成了我们的排练场地,而且有空调有座椅,条件真是越来越好了,大家都很知足,真的很感谢社区。”
“我特别享受在合唱团教大家唱歌的过程,一唱起歌来,什么烦恼都没有了。每天做我喜欢的事,这就是我理想中的退休生活。”刘红兵说。
关照高龄老人困境人群 志愿服务让晚年生活更有价值
“张姐,我们来看您了!最近身体怎么样啊?”9月5日下午,石家庄市电大街社区“及时雨”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张福平和魏延荣来到社区独居老人张素端的家中,与老人拉起家常。
志愿者张福平和魏延荣上门看望高龄独居老人
退休以后的张福平和魏延荣本应在家颐养天年,却选择了继续忙碌。“我是一名退役军人,‘及时雨’志愿服务队没成立的时候,我就在社区帮一些小忙了。一听说社区要成立正式的志愿服务队,我第一个报名,想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67周岁的张福平表示。
自“及时雨”志愿服务队成立起,张福平和魏延荣两位老人就成了服务队的骨干志愿者。社区有一位姓范的老人,每周需要到医院做3次透析。而且她老伴的身体状况不是很好,子女也要上班。最近小区里面路不太好走,老人去医院成了问题。得知这个情况后,张福平和魏延荣承担起接送范老太太的责任。每次范老太太去透析和透析回来,俩人都一前一后“保驾护航”,一个拉着一个扶着,直到把老人送出小区或送到家门口。
前段时间,高龄老人补贴认证需要老人们用手机操作,但好多年龄大的老人都不会,张福平和魏延荣就挨家挨户上门帮助高龄老人们认证,社区居民对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都赞不绝口。
除了这些,张福平和魏延荣还会上门对老人家中的电器电线进行安全隐患排查,指导老人正确用气,帮他们换燃气电池等等。”魏延荣说,每次在社区遇见她们帮助过的老人,人家隔着老远就会跟他们打招呼,对她们很是热情,这让她们心里暖暖的。
“电大街社区是典型的老旧小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好多都是独居老人,儿女常年不在身边。“电大街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彩景告诉记者,目前社区共有4800多人,其中80岁以上的有300多人,60岁以上的占总人口的30%以上,这些独居高龄老人的安全成为社区关注的问题。”李彩景介绍,社区目前正在统计各楼院有多少独居的高龄老人,统计完以后,将动员张福平和魏延荣这些老人志愿者为独居高龄老人提供一对一的服务。“多关注他们,多敲敲这些老人的门,多注意看他们家里的灯是不是亮着。也希望借此带动更多的志愿者加入社区的志愿服务。”
“帮助了别人,快乐了自己。志愿服务让我的晚年生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张福平和魏延荣说,她们将尽己所能让爱洒满电大街社区的每个角落。
石家庄苑东街道华柴社区也是个典型的老龄化社区,60岁以上老人1100余人,约占社区居民人数的50%,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个小区的老年志愿者就有800余人。早在2008年,社区原党总支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吕荣科带领社区500余名退休老党员,组建了“华柴社区老党员志愿服务队”。15年如一日,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积极发扬“人老心不老,余热献社区”的精神,为身边邻居排忧解难,为基层社会治理建设奉献光和热。
华柴社区的李银和王玉玲夫妇曾获得2017年石家庄市“桥西区助人为乐道德模范”荣誉称号,以表扬他们对邻居夏大爷一家如亲人般的照顾。夏大爷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他的爱人癌症晚期,他们的女儿大学毕业后,由于精神受过刺激,精神也不太正常。李银、王玉玲夫妇向这个家庭伸出了援助之手,他们的日子才得以支撑下来。李银、王玉玲夫妇一直照顾到夏大爷和老伴去世,现在又接下了照顾他们女儿的重担。李银说:“帮助他们并没有影响我的生活,我们不是为了受到表扬才帮助他们的,就是觉得他们家有困难我们就帮一把,啥也不图。”
让“老有所乐”触手可及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老年人在物质得到满足的同时,更需要有精神方面的满足,如何让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教、老有所成”,幸福地安度晚年生活,由此产生的问题应当引起关注。
采访中,很多老人希望有关部门加大对社区活动的扶持,比如合唱团参加演出时能不能帮着聘请钢琴伴奏老师,社区能否提供场地供老年人进行文化娱乐活动。同时他们对参加老年大学非常期待,但老年教育资源相对稀缺,希望政府加大投入,提升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给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教育课程。
很多低龄老人对参与志愿服务的意愿很强烈,他们希望发挥爱心和余热,积极参与基层民主监督、移风易俗、民事调解、文教卫生等活动,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SIC老博会诚邀您共同见证
2023年11月17-19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