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哪吒之魔童降世的观看过程的一些些感想
以下内容含有大量剧透,没看过的朋友请谨慎点开,因为我感觉我差不多要把内容说完了。

说实话,在哪吒刚上映的时候我就想看这部电影,但是由于备战高考以及懒癌加拖延症晚期,今天我才刚刚看完了哪吒。 讲真的我真后悔没去电影院,太乙真人带哪吒在山河社稷图中游玩那一段用3D看肯定震撼的要死,羡慕死我了。
姑且将我犯懒的事情放在一边,我还是说一说我的整体感受。大概是我关于悲伤的情感模块比较迟钝,全剧应该有两个大的泪点(我既然能看出来就是大的),但是我一个也没有哭,也没有以前感动到极致的时候眼眶含泪的状况,反而是笑点能让我好好的笑出来,但是电影整体的基调让我的心情比较沉重。人们的偏见、愚昧以及哪吒的身世和其本人无法控制自己或者不想控制自己所造成的一系列的损失是哪吒被人们排斥的主要原因。
哪吒本质上是一个孩子,他只是因为想要正常孩子的待遇,被人们接纳。而他的身世注定了他的与众不同,也直接导致之后哪吒的失控,索性李靖和殷夫人的教育让一个天生魔根的孩子最终向善。其实我不愿意用天生魔根来描述哪吒,我坚信孟子的人性本善,哪吒的恶放在普通的孩童的身上只是顽劣,不过天生的神力让人们对他产生了排斥,接着使哪吒以赌气的态度对人们发泄,用以发泄自己的委屈。最后他还是坚信自己可以直面自己灰暗的命运,发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算”的怒吼。
开头的时候我特别不满为什么元始天尊会让太乙真人这个看起来愚笨贪酒不靠谱的胖子来办培养灵珠成才这么重要的任务,却不给一旁看起来精明勤奋的申公豹一个机会。直到最后当哪吒和敖丙面对生死危机的时候,我才惊觉,圣人不愧是圣人,做事自有其道理。申公豹和太乙真人同为师傅,在徒弟面对危机时,一个毫不犹豫的逃跑,另一个却愿意付出极大的代价护住自己的徒弟,两相对比,高下立判。一个人可以有许许多多的缺点,但是他的人品不能出问题,人品才是最重要的。电影在塑造这人物的时候,感觉特别用心。申公豹从一个委委屈屈的努力却不被师尊重视的小可怜到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阴险小人,太乙真人从贪杯糊涂的死胖子到有责任有担当的(还是死)胖子。人物的塑造在故事情节中一点点的丰满起来。
这一版的李靖是我觉得人品最好的一个,不会像过去那些版本的李靖那样只为百姓,而是会承担起一个作为父亲的责任,保护自己的孩子,愿意为自己的孩子牺牲自己。
殷夫人真的是太可爱了,不做作的行为和大气的作风以及巾帼不让须眉的利落,让吾等甘拜下风,每一个动作的充分表现了一个女人,一个母亲,一个妻子的形象。
其他次要人物在电影中都有自己的萌点,都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或者真妖怪?拒绝用那俩吉祥物反驳我,我指的是性格)。
影片里有一个有趣的世界观:妖族都被人看不起,无论是作恶的妖,还是救人性命、镇守妖兽的龙族。天庭做事也着实不地道,明明是龙族帮助天庭镇守妖兽,却对外宣称龙族和其他妖兽一样被镇压在炼狱下,当敖丙小可爱一脸天真无邪的说地狱是龙宫的时候,我差点笑岔气了。哪有这么阴森恐怖的龙宫,除了柱子连墙都没有,咋的孩子你以为龙都在柱子上睡觉呢?好好的床不睡睡柱子。所以龙族想反抗也情有可原,可怜了敖丙夹在中间是左右为难啊。
在这里我还想提一下那俩,在哪吒和敖丙对打的那一段,我觉得有一条弹幕说的特别对:善做了恶,恶做了善。哪吒在李靖和殷夫人的引导下选择了保护百姓,而敖丙在父亲师傅以及全族的压力下攻击陈塘关。在此面前,谈论天生的善恶还重要吗?
在影片的最后百姓围着那个深坑下跪了,包括坚持除去哪吒的老头(我觉得他为老不尊,表面大义凛然的要求李靖为了百姓放弃自己的孩子,实际就是自私,李靖在作为陈塘关的总兵之前首先是一位父亲,他可以不做总兵,但他不能割舍作为一位父亲的情感和责任)和一直认为哪吒是妖怪的小男孩(这是我全剧中最讨厌的认为,没有之一)。我以为百姓跪下是感激哪吒救了他们的姓名,但是转念一想,哪吒也毁了他们生活的家。人永远只能看的对自己不利的一面,而轻易忘记自己的恩人。饺子导演在谈及这里的时候说,他们只是对于力量的畏惧而已。这就合理了,这也为日后哪吒变强,获得更大的力量的道路提供了佐证。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建议:只有自己本身强大,才能让轻视你,鄙视你,想搞死你的人,通通跪下!
人心中的偏见是一座大山,但不能让这座大山压垮自己,而是要击碎它。在这一点上申公豹失败了,他把一切的遭遇都归于偏见,殊不知他自己也被偏见影响了,同化了。动物修炼成仙多为不易,他却不好好珍惜,反而怪罪于人,真是可惜。哪吒作为与申公豹的对比,选择了变得更加强大,这才是面对不公应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