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贝多芬用了这种手段,让当时的保守人士十分不满

2022-07-15 14:41 作者:中国崛起呀  | 我要投稿

贝多芬407、贝多芬用了这种手段,让当时的保守人士十分不满

 

什么是节奏,节拍和速度?——网友提问

…节、奏、节奏:见《牛顿87~88》…

(…《牛顿》:小说名…)

 

…节、拍、节拍:见《贝多芬72》…

…速、度、速度:见《伽利略3》…

(…《伽利略》:小说名…)

 


宝贝乖乖230(2017-05-27,46赞)(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在乐谱上标记节拍的方法,除了上面这些2/4、3/4以外,还有小节线,

…方、法、方法:见《欧几里得2、3》…

…上面这些2/4、3/4:见《贝多芬406》…

这短短的垂直线将音符隔成一个个有规律的 强弱交替的单位,看起来很直观。

…规、律、规律:见《欧几里得43》…

…单、位、单位:见《欧几里得116》…

…直观:见《牛顿220》…

 

通常小节线后面第一拍是强拍,如2/4,这是进行曲常见的节奏,它是一强一弱的交替,

…进、行、进行:见《贝多芬222》…

…曲:见《牛顿47》…

 

而3/4,如圆舞曲,则是一强两弱的交替。

 

假如拍数超过三个,则会出现两个不一样的强拍,如4/4,是强-弱,次强-弱;6/8,是强-弱-弱;次强-弱-弱。

以上我们说的这种有规律的拍子,在音乐中处处可见

…拍、子、拍子:见《贝多芬72》…

…音、乐、音乐:见《欧几里得146、147》…

 

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节奏概念

…概、念、概念:见《欧几里得22、23》…

 

音乐还可以不是这样的

 

除去民间音乐中自由的形态不算,有许多作曲家 为了给人以新鲜感,偏偏要打破节奏中的规律性,在该出强拍的地方 闪过去不出现,而在弱拍位置 却重重地来一下子,让听者出乎意料。

…自、由、自由:见《伽利略5》…

…形、态、形态:见《欧几里得14》…

…家:掌握某种专门学识或从事某种专门活动的人:专~。画~。政治~。科学~。艺术~。社会活动~…见《欧几里得92》…

…性:1.物质所具有的性能;物质因含有某种成分而产生的性质:黏~。弹~。药~。碱~。油~。2.后缀,加在名词、动词或形容词之后构成抽象名词或属性词,表示事物的某种性质或性能:党~。纪律~。创造~。适应~。优越~。普遍~。先天~。流行~…见《欧几里得10》…

 

这在20世纪的音乐中十分常见,而实际上 早在18世纪 贝多芬就用过这种手段,还让当时的保守人士感到十分不满。

 

这里有个很好的例子——斯特拉文斯基作于1913年的芭蕾舞音乐《春之祭》。

 

这部舞剧描绘的是史前人原始祭(jì)祀(sì)的情景,其疯狂而野蛮的音乐风格 曾让人大为愤怒,甚至引起了音乐史上空前绝后的剧场骚乱,

…史:见《欧几里得111》…

 

但后来它很快就成为20世纪的经典之作了。

…经、典、经典:见《牛顿196》…

 

斯特拉文斯基在这里的节奏运用 相当精彩,

…运、用、运用:见《伽利略29》…

 

这是他造成整体艺术风格的 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

…艺、术、艺术:见《牛顿103》…

…因、素、因素:见《牛顿100》…

 

《春之祭》中的第二段音乐《春天的前兆和青年男女之舞》,谱子上写的是两拍子,

但由于人为改变原有强音弱音位置,原来的古典式感觉被破坏了。
…位、置、位置:见《伽利略10》…
…典、古典:见《牛顿170》…

…式:见《欧几里得132》…

…感、觉、感觉:《牛顿120》…

 

 

我们可以想像,这时候的乐队指挥 肯定不能根据两拍子规律舞动他的胳膊了,而是要实际重音打拍子
…根、据、根据:见《欧几里得115》…

 


古典音乐中,只要乐谱开头标出2/4、3/4或者4/4这样的节拍标记,后面基本不再变化了,

…基、本、基本:见《欧几里得2》…

…变、化、变化:见《伽利略10》…

 

而在现代音乐中 却常常要改变拍子记号,

比如《春之祭》中《春之轮舞》,它的第一小节是5/4拍,第二小节是7/4拍,第三至第五小节是6/4拍,第六小节又是5/4拍,

如此频繁变化给人非常不稳定感觉

而由于这里的强拍不突出,所以给人的整体感觉松散的缺少推动力的


假如同样是这种频繁变换的拍子,把重音加强听上去就会是另一种感觉了。如《春之祭》的最后一曲《当选少女之舞》的开头一段。

所谓“当选少女”,就是在祭祀活动中被众人选作献给大地的祭品的少女,她要狂舞直到死亡,这就是祭祀仪式的高潮和结束部分。

 

作曲家在这里用了极为刺激的音响,

节奏变化多端,差不多是一小节一种拍子,

如开始的四小节,分别是3/16、5/16、3/16、4/16,

而那些重音带来的冲击感相当强烈。


在这里,非规则节奏的效果不同寻常,

…规、则、规则:见《牛顿75》…

 

试想一下,假如换成古典式的 有规律节奏,那种疯狂野蛮感觉无法表现出来的。


背离传统节奏概念的方式多种多样,

…方、式、方式:见《欧几里得57》…

 

除了上述的“人为改变重音位置”和“频繁改换拍子”以外,还有复合节奏

…复、合、复合:见《贝多芬397》…

 

比如在管弦乐队里,弦乐声部是三拍子,而铜管声部则是四拍子,

两个不同律动的流层合在一起,形成了复杂的、多元化的音响效果。
…律、动、律动:见《贝多芬321》…

…复、杂、复杂:见《欧几里得133》…

 

同样是三拍子,由于速度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样

这首快板活泼热烈的,律动感很强,因此音乐有一种向前推动动力

请看下集《贝多芬408、同样是三拍子,由于速度不同效果完全不一样》”


若不知晓历史,便看不清未来

欢迎关注哔哩“中国崛起呀”





贝多芬用了这种手段,让当时的保守人士十分不满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