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读前读后读中感——荒落的读书笔记(七十四)
我发现我是个非常容易受影响的人。 不过我受不受影响,主要取决于我喜不喜欢对方说的话。 比如我前两天在读《理想国》,就会忍不住反思当下社会,也因此沾染了悲愤色彩。 而最近在读王小波的书,就受其影响变得粗俗起来。 于是我开始反思,这些玩意到底是哪里吸引我了呢? 喜欢王小波的文我大概能找到原因,毕竟我俩都喜欢小黄文。只不过我喜欢读,他喜欢写。 而被柏拉图所吸引我就不大理解了,他那些玩意是我个底层薪资阶级的人该考虑的吗? 可能是人类内心都是追求阶层跃迁的,才会考虑自己屁股够不着的事。 但眼下来说,我应该多看一点轻松的、有趣的、正能量的东西,才能让一些反道德的、反社会的、放纵人性的念头压下去。 这大概就是存天理,灭人欲的一部分吧。 说回王小波。 今天读的是《三十而立》,里面的内容自然还是主角与女青年不可不说的香艳往事。 里面提到了点“决定论”,当然我们知道这玩意早就被证否了。 也所幸是被证否了,所以我们才能确定自己想的东西是自己的感悟,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流中截取了我钟意的那部分后,才诞生出来的思想。 它是基于我对当下社会的认知,结合了我每次选择后,才被决定出来的。 所以我估计那些先哲们在得知了这一消息后,肯定也松了口气。 又扯远了,继续看《三十而立》。 里面有一段话我感觉很有道理: 在我看来,春天里一棵小草生长,它没有什么目的。风起时一匹公马发情,它也没有什么目的。草长马发情,绝非表演给什么人看的,这就是存在本身。 我要抱着草长马发情的伟大真诚去做一切事,而不是在人前羞羞答答的表演。在我看来,人都是为了要表演,失去了自己的存在。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我们不应当过渡修饰自己的欲望,这样只会磨灭自己的天性。 就是社会定了许多条条框框,不让这么干。很可惜、很可惜。 所以如果有人问我你看了几本王小波的书,到底学到了个啥? 我估计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学到了搞颜色!顺便给自己搞颜色找个理由! 书里面还塑造了一个叫“小转铃”的女角色,她率直、野性、独立,还是个文青。 我也曾幻想过有这么个女的,能陪我聊文学、聊小说、聊动画片、聊音乐,最好还肤白貌美声音动听会唱歌,顺便还能包养我。 不过现实生活又告诉我,这玩意我写小说都不一定写得出来。 所以我现在的追求只剩能包养我了。 里面还有一段主角因为他妈偷看他日记,从而戒掉日记的回忆。 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的经历,也是因为有一次我爸妈偷看了我的日记,打那以后就没再写过。不过主要原因不是偷看,纯粹是我不爱写作业,随便找个借口罢了。 说起来,我小学时候的作业没写完过,主要是因为老师布置得多,而我又写得太认真了,每个字都一笔一划。 后来我总算学会了怎么写完作业了,却再也没了那份认真劲了。 最后的最后,我觉得自己应该提前感谢一下王小波。 因为自打想写点什么东西以来,我都觉得自己写不出来什么好东西。 但看完他这么不正经、不靠谱、不怀好意的文字,都有像我这样一本正经的人去追捧。那么我写出来的即便不是什么好东西,也该有人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