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宋朝的武官和制度

2023-05-21 01:16 作者:绝灭歌姬  | 我要投稿

前面写过关于宋朝的政治制度的文章今天再来说说宋朝军事制度。虽然宋朝给我们一种“重文轻武”感觉但这种说法还是比较片面的。

因为宋朝虽然非常重视文治,但却从未忽视过军队的建设。毕竟“国之大事,在祀和戎”军事力量作为一个王朝安身立命的保障,在任何一个朝代都受到了重视,这自然也包括宋朝要知道如果一个王朝军事力量不受重视那么将会是什么结果,(比如某半岛的国家一直就没啥军队)只不过宋朝的军事制度和前代有很大的区别,而且这种制度不仅仅是影响了宋朝本身,也影响了之后的明清。

宋朝的中央有三个最高军事机构,分别是枢密院、三衙和率臣。枢密院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军事机关枢密院在唐朝的前身为枢密使,掌管皇帝的重要机密文书,对中书门下形成了制约,这个岗位可以理解为资料员,而且里面基本都是宦官担任。

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控制了军队,于是枢密院权力随之膨胀,掌控了兵权。到了宋朝,枢密院就成为了最高军事机构,而且枢密使也清一色的都是由文官担任,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朝“以文制武”的策略。

枢密院虽然是最高的军事机构,但是并没有统率军队权力,而是主要负责军事、军务的管理,如掌管兵符、管理兵籍制定计划等等。具体的统兵机构则是“三衙”。

三衙,即殿前都指挥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这个是是中央最高指挥机关,分别统领禁军和厢军。这个要从五代十国说起了五代时军阀不断扩充自己的侍卫亲军,使得禁军的数量庞大起来,为了管理日益庞大的禁军,一些专门的管理机构就开始诞生了比如后梁设置侍卫马军司管理禁卫军,到了后周又增设了殿前司到了宋朝,又将侍卫亲军司分成马军司和步军司,于是形成“三衙”。三衙的长官由武将担任,目的就是让三者相互制约,无法形成武将专权。

最后一个是率臣,也就是统兵官的总称,如安抚使、经略使、经略安抚使等。率臣都是在战争之前临时委任,因而没有形成定制。这种临时指派将帅的政策,有利于防止武将拥兵自重,有利于地方的稳定。

在进行战争搞操作的时候,皇帝又以“阵图”来约束主帅。所谓“阵图”是皇帝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而进行了排阵的将领为“排阵使”。从赵匡胤开始,皇帝就经常任命“排阵使”来监督主将从那之后,以阵图作战成为了宋朝的基本规矩,如果主将按照“阵图”作战,即使失败,那也不用追究责任;如果主将违背“阵图”作战,即使胜利,也要追责。

这么一套操作下来唐以来出现的“藩镇割据”混乱局面被宋朝彻底解决了。宋极力削弱、分化武将的权力,使枢密院统兵,率臣调兵,使得兵将分离,有力地防止了地方割据的出现。

另一方面,北宋推行兵将分离,并以阵图作战,这个操作的关键在于皇帝对于行军打仗并不是很在行,而手下的文官对于行军布阵也不精通,战场的局势和敌我的情况也不明朗,这就导致军队上下两心,士兵没有积极性,将帅没有主动性,总是在战争中限于被动。这也是宋军对外作战经常被动一个关键原因。

宋朝兴起于五代的乱世,其开国之君赵匡胤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在当时的乱世当中赵匡胤知道武将的可怕和拥兵自重,所以在建国初期就制定一套防止地方割据的方法

自唐朝开始,节度使是地方最高长官,关于节度使的权力,我在“安史之乱”那期的文章已经提过了,这里就不再做赘述了。赵匡胤立国后,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解除节度使的兵权。随后,又逐步解除了节度使的财政、行政大权,使节度使彻底沦为了虚职。

下一步赵匡胤将地方的精锐部队编入了禁军,使得禁军规模逐步扩大慢慢的成为了国家主力军,而地方的作战力量就开始逐年降低,这种操作只能说是空前但还没有绝后因为这个制度使得宋朝的禁军规模不断扩大。到宋仁宗时期,禁军数量已经突破了80万。虽然在制约了武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冗兵,给后期的宋朝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负担。

另一方面宋朝又新出了一个“更戍法”,这个法子说白了就是调动军队,将外地禁军定期调入中央,中央的禁军定期调到外地驻防在这种不断交替的过程中,统兵主帅也跟随部队在发生变化。这样做有利于防止禁军出现长期没有经历战争而战斗力下滑的现象,但副作用也很明显,就是“兵不知将,将不知兵”部队的磨合度不够,这对战斗力非常有影响,如果是顺风局还好点,但如果逆风或者战局稍有不利部队突然崩溃或者逃散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禁军完了是厢兵厢兵是地方老弱病残部队,一般不参与对外战争,主要负责地方的城市、道路等公共工程建设包括维护治安这种,有点类似于保安团的作用宋朝实行以厢代役,很大程度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而这也是商品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厢兵其中一个兵源就是招募起义或者造反的农民军不断招募流民或者义军,所谓“吃粮当兵,当兵吃粮”,这也是宋朝的农民起义也很难发展起来一个原因但是这也造成了厢兵的规模不断扩大。初期18万人到中期已经发展到了50万人。

    但不管是禁军还是厢兵,宋朝军队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这虽然有利于镇压内部的叛乱和起义,维护了地方的稳定,保障了经济的正常运行。但是,想要维持这种庞大的战争机器,需要一个强大的财政支持。大规模的军队需要钱财来养宋朝前期的财政足以支撑这个还不算庞大的机器,但是到了中后期的时候国家军费开支竟然达到了国家财政之处的十之六七这种开支就算富庶的宋朝也吃不消,况且你这个战争机器战斗力也很一般

随着军队人数的上涨,军队的战斗力反而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到了北宋中期,王安石开始变法,推行了“保甲法”,试图进行了精兵简政,培养兵农合一的新军队来取代禁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保甲法”实际上和唐朝的“府兵制”,明朝的“军屯制”是相差不大的,既能够减少财政支出,也能够增加军队战斗力。但是变法没有被坚持下去,而且新法本身也有很多问题和漏洞,再加上王安石本人的问题,导致新法被守旧派不断攻击,最后也无法将新法作为一个长期政策,因此没有扭转北宋军事孱弱的局面。

但这种军事制度有力地防止了地方军阀的割据,这最大优势被后世看到了,也被效仿了。明朝的军事制度和北宋就有异曲同工之妙。朱棣之后,明朝的军事制度和北宋就相差不大了。这说明,北宋在军事上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另一方面宋朝在军队管理方面也创造了许多成就第一宋军的建制非常完整。在兵种上,有步军和水军,步军又分为了骑兵和步,还出现了步骑合编的新部队。从性质上来看,又分为中央军和地方军,中央军主要是禁军;地方军队主要是厢兵和番兵(边防军)。这些军队划分,在历史上算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二宋朝完善了募兵制。募兵制从唐朝出现,当时的主要目的是取代府兵制,但是却造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反而加速了唐朝的衰亡。五代时期,军阀混战,而募兵制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宋则在唐五代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管理制度,如兵源制度、体检制度、刺字制度、军俸和补贴制度等。这些制度覆盖了士兵整个服役生涯。

第三,宋朝的军事训练制度也形成了体系。北宋规定了军队的训练任务、训练对象、训练内容、训练时间、训练方法和措施,以及相关奖惩问题,十分详备。在选拔禁军的过程中,北宋就有具体的标准,涉及到身高、力量和胆量,其中一项不合格则不能成为禁军。禁军之中,又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其训练的强度不同,其待遇也有区别。

总体而言,宋在对外作战并没有多大的成就,但是宋的军事制度、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这是不可忽视的虽然无法抵御外患,但是成功地预防了军阀割据。正是由于此,北宋的内部才非常稳定,使得经济文化发展到了一个顶峰。此后的元明清都学习了宋的体制,三代内部都十分稳定,中央集权最终压倒了地方分权。

对外战争给人一种整体拉胯的感觉,但是它对外战争的胜率基本是在70%以上了,对于一个缺少战马和领土不完整的王朝来说宋朝已经很好了,而且它还是一个士大夫文人做主的朝代,在大赢小胜都有且能维持国家太平不断抵挡游牧民族的进攻,甚至抵挡当时最强的蒙古长达半个世纪,宋朝已经做的已经足够了,输在了体制,输在了时间,输在了历史。

 


宋朝的武官和制度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