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老铁译《手臂录》六家枪法说

2022-03-29 18:29 作者:天羅地網  | 我要投稿

敬岩木枪长九尺七寸,根大盈把,尖径半寸,腰劲如铁,重需十斤。

沙家竹竿子长丈八至二丈四。

杨家木枪丈四为正,加至丈六。

夫枪腰长者软,短者劲,用法由此而分也!石家枪之用在两腕,臂以助腕,身以助臂,足以助身,乃合而为一。沙家枪之用在两足,身随其足,臂随其身,腕随其臂,乃合而为一。杨家从短枪而变,加长四尺,其法亦兼取短枪、竿子之法,以自成一家之学耳。石家之用在两腕者,何也?两腕封闭,阴阳互转,百法藏于其中,神妙莫测,为枪之元神也。臂以助腕者,以臂之高下伸缩,助腕之阴阳互换也。身以助臂者,以身之蹲立前后,助臂之高下伸缩也。足以助身者,前后左右,稍稍移动,以脱彼枪尖,非剪刀步、十字步也。此峨嵋大意也。沙家之用在足者,何也?竿子长软,两腕虽阴阳互换,但可以助顺臂力,使无倔强,实不能以根制头。故拿、拦尽处,枪尖正摇,戳即斜去。摇定而戳,彼已走出,苟非十字步追之,戳何能及?其时枪之胜负,全在足之迟速。硬枪妙在进,进则杀。软枪妙在退,退则活。足不如风,不能进退,是竿子之用在足也。身以助足者,探前以助进势,倒后以助退势也。臂以助身、腕以助臂者,身足即熟,则腕臂不过用峨嵋封闭之绪余而倚足也,此沙家大意也。杨家兼用沙家之足与势者,何也?杨家阴阳互转,与峨嵋同,但长则利于伤人,而亦苦于外重[zhòng],根不能制其尖,运用不能如峨嵋之灵,此乃器之本然,虽大力者不能强也。于是铺张展布,以灵其运用,不得不借径于脚步,倚局于立势,不觉不知,滥竿子之陈设,失峨嵋之精义。然犹纯乎其枪,未尝兼棍带打也。其名所以特著者,长则易于得胜,学之者必多。其封闭功夫,不须如峨嵋之移山填海,学之者又易。得峨嵋法者何人,而能察其失精义哉?所以杨家枪之名,惊天动地,人人振而矜之也。其于峨嵋,尚犹二帝之变,而三王所离无几者也。而夏禹传子,商汤惭德,武王非圣,人有言之焉。此三家枪法之大端也!比而论之,学峨嵋者,练习之功至于十分,则沙家望而却走,功亏一篑,尤为沙、杨得半者所困。此至人绝业,不为[wèi]世用,不可遗之人人者也。杨法学之易而用之利,大有益于行阵,又何间然?沙法学者功力与杨正等,而长则更利,尤行阵所宜也。又前三家皆枪,皆不杂棍。峨嵋贱棍不屑杂,沙家体长不可杂,杨家旁溢于沙,不旁溢于棍,法够足用,不须杂。至于马家与少林则不然,王降而伯矣!少林之八母,鱼龙并列,已失枪家正眼,其广布诸势,全落棍法。马家之诸六合枪及二十四势,名目甚繁,少枪多棍。马家与少林品类正同,而所以致此者特异。马法本出于杨,而加之击打,枪为神骨而棍为皮肉,以杂乱之。少林自擅棍家绝业,意不能已,于枪而又自矜其名,不肯外学,乃移其棍法中之似枪者,益扩充之以为枪,终属朱紫之相乱。所不足处,又纯用棍法,盖棍为神骨与肉,而枪为之皮,其混杂视马尤甚矣!少林虽以棍为枪,而如洪转者,尤知以柔克刚、以弱制强之意。冲斗学于少林,惟取其刚强者以自立一门,又非少林之法也。

译文:敬岩使用的木枪长九尺七寸,枪根粗大满把,杆尖直径半寸,枪腰刚劲如铁,重量要达到十斤才行。沙家竿子长一丈八到二丈四,杨家木枪以一丈四长为恰好,又加长到一丈六。枪腰长会绵软,枪腰短才有力,用法由此而分出来。石家枪的使用关键在两个手腕,手臂用来辅助手腕,躯干又辅助手臂,两脚又辅助躯干,从而合为一体。沙家竿子的使用关键在两脚,躯干随两脚移动,手臂又随躯干,手腕再随手臂,从而合为一体。杨家枪是从短枪变更来的,又加长了四尺,其枪法是同时汲取了短枪和竿子的用法,以自行练成一家枪学。 为什么说石家枪的使用关键在两个手腕呢?其以两腕来实施封闭,相互转换阴阳,百余种技法藏在两腕封闭之内,神妙莫测,可谓枪法之元神。手臂所以辅助手腕,是由于手臂的高低伸缩可协助两腕阴阳互换。躯干所以辅助手臂,是以躯干的蹲坐、站立、向前、向后协助手臂上下伸缩。两脚所以辅助躯干,是由于前后左右稍微移动,躯干就能避开敌方的枪尖,并非是剪刀步或十字步。这也是峨嵋枪法的大致意思。为什么说沙家竿子的使用关键在两脚呢?竿子既长又软,两手腕即使阴阳互换,却只能附带理顺手臂的力量,使手臂不致于太生硬,事实上无法用枪根控制枪头。故尔拿拦动作一结束,枪尖却仍在摇颤,一发戳就歪离目标,等枪尖不摇再戳,敌方早已退出攻击范围。如果不用十字步追击,怎能戳至敌身?此时枪的胜败,完全取决于两脚移动的快慢。硬枪的奥妙在于赶进,赶进才能杀敌;软枪的奥妙在于后退,后退自身方能不死。两脚不行动如风,就没法进退,所以说竿子的使用关键在两脚。躯干所以辅助两脚,是由于躯干向前探出以协助进步、向后倒向以协助后退的原因。手臂辅助躯干、手腕辅助手臂的原因,是由于躯干和两脚的移动都很熟练,而手腕、手臂不过是用了峨嵋封闭的残余技法却还要倚赖于两脚。这是沙家竿子的大致意思。为什么说杨家枪既使用了沙家竿子的步法又使用了短枪的势子呢?杨家枪两手阴阳互换,在这点上与峨嵋是一样的,但枪长的好处是有利于远伤敌人,却也困苦于枪腰之外太重,枪根不能控制枪尖,运用不能像峨嵋那般灵巧,这是因兵器自身规格导致的,即使让力气大的人使用也无法使出强劲的枪法。于是大肆拓展枪技,以便运用灵活,不得不借靠竿子的步法,还要倚赖短枪的部分枪势。不观察不会知晓,其混于竿子之中充作摆设,失去了峨嵋枪法的精义。然而,其枪法仍然很纯净,向来没有兼用棍法带打之技。其名声之所以特别显著,是由于枪长容易取胜,学它的人必定很多。杨家的封闭训练,也不必像峨嵋移山填海般费时费力,学它的人又容易许多。通晓峨嵋枪法的有几个人?谁又能觉查到杨家枪已失却峨嵋枪法的精义?所以杨家枪的名望,惊天动地,人人都振奋精神自恃其法。其对于峨嵋枪法而言,姑且好似唐尧、虞舜革代教诲后者,而夏禹、商汤、周武王不会对自己最初的宣誓或承诺悖离太多。但是夏禹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商汤有愧于其德行,武王也并非圣人,每个人都有不好的议论(此句隐喻峨嵋、石家好比唐尧、虞舜,是帝,地位最高;沙家、杨家好比夏禹、商汤、武王,是王,级别稍逊)。上述是三家枪法的大致端倪。对比而论,学峨嵋枪的人,练习的功夫能达到十分,则沙家竿子望而退逃,前功尽弃,更为习练沙家竿子、杨家枪却只学得峨嵋一半精义而困惑。学成峨嵋枪法,可谓成就超凡脱俗的大业,不是为世上凡夫使用,也不能够轻易传授给他人。杨家枪法习练容易,运用猛利,对行军布阵大有好处,对此怎能有所非议?学沙家竿子法的人,其所有功夫劲道与杨家正好相同,而竿子更长更凶悍,更是行军布阵中合适的兵器。前面三家都是用的枪法,都不夹杂棍法。峨嵋鄙视棍法,不屑于杂;沙家竿子体长,无法杂;杨家从沙家分流出来,却没有分流棍法,其枪法足够使用,不必杂棍。至于马家枪和少林枪则不一样,好比从“王”位上降至“伯”的级别。少林的八母枪,鱼龙并列,已经失去了枪家的正法眼藏,并大肆布设各种枪势,全部落入棍法之内。马家的六合枪及其二十四势,名目特别多,枪法少,棍法多。马家枪和少林枪的规格尺寸恰好相同,却在这一点上又大有区别。马家枪法本出自杨家枪,另加上击打,枪法是其神骨,棍法是其皮肉,杂乱在一起。少林自来就擅长绝伦的棍法,不情愿中断棍技,在枪法上又自恃少林名望,不肯向外界学习,于是就将棍法中类似枪的技术大力发展完善,移植到枪法中来,毕竟属于红与紫互相杂乱。不足的地方,又干脆使用棍法。实际上是棍当神骨和肉,枪做皮,其混杂程度比马家枪要厉害的多!少林虽然把棍当作枪,而像洪转那样的人,仍然知道以柔克刚、以弱制强的道理。程冲斗学自少林,却只节取少林刚强的部分自成一家,又不是少林之法啦!解析本篇重点是知道几家枪法的传承及联系。石敬岩学过少林枪,也学过马家枪,还跟刘德长学过,其晚年的枪技又跟峨嵋大致相同,并最终达到脱化,所用刀棍全可当枪使。所以吴殳在此给他最终定名的枪法叫石家枪,枪长九尺七寸,不杂棍法。注意:在《手臂录》或《无隐录》中,吴殳会经常将石家枪、马家枪、峨嵋枪等同着谈,这都是站在石敬岩立场上说的,这时说的马家枪指的是石敬岩脱化后最终改进的枪法。沙家竿子,步法是自己独有的,但手法却有一少部分跟峨嵋是相同的,或者说学自峨嵋,竹枪,长丈八至二丈四,不杂棍法,适合行阵应用。杨家枪,步法、手法学自沙家,部分枪势学自没有经过石敬岩改造的马家枪,木枪,长丈二至丈八,不杂棍法,适合行阵应用。少林枪,擅长棍法,将棍法移植改造成枪法,没有外学他家的枪法,本质上还是棍法,木枪,长九尺七寸。马家枪,棍法多,枪法少,枪法学自杨家,杨家跟马家关系不一般,杨学了马家的势子,马向杨学了什么?莫非是手法?还是当初吴老在此故意做了埋伏,以致于是马学杨还是杨学马有时候觉得很矛盾?马家木枪,长九尺七寸。程冲斗,吴殳给定名为汊口枪,学自少林,选其刚猛枪技自成一家,强调崩枪,大封大劈,适合行阵应用。木枪,长丈二至丈八,实际上结合了少林枪和杨家枪的特点,有枪有棍。峨嵋枪,自成一家,强调手法,与石家枪法理念一致,如果说石家枪是一个由最初的杂合脱化成纯枪的过程,那么峨嵋枪一开始就只有枪法,所以吴老才将峨嵋归为唐尧,二帝之一啊!峨嵋木枪,九尺七寸,不杂棍法。其实,如果找下规律的话,除了少林、汊口以外,再除去棍法,峨嵋、石家、沙家、杨家、马家在枪法的理念上都是一家之属,本质的不同就是枪式和枪圈的大小而已。300多年后的现在,上述这些枪家都已分化了,流传的枪式和技法或小许夹杂于个别现代名称的门派,或者干脆失传了,幸好吴老的书还在,不缺后学的研究!


老铁译《手臂录》六家枪法说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