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林、周玄毅】西方哲学史(新版108讲)

arch 本原
中世纪的神实际上是异化的,放大的,客观化的自我
现在的自然已经可以算得上是人化的自然。
希腊哲学背景,一是城邦制国家和普遍的立法原则基础。二是多神教的背景。

城邦 Polis Polites 公民
一个假设,古希腊当时人口稀少,只有几万人,因而和中国自周以来加强律法不同,更加强调公民(多人)的共同作用
技艺的力量无论如何也胜不过定数。《普罗米修斯三部曲》
《俄狄浦斯王》

希腊哲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亚里士多德达到古希腊哲学顶峰,第三个学派不关心世界如何,只关心自己的幸福问题,人如何活得久。
伊奥尼亚派、元素派在 东边、 毕达哥拉斯派、爱利亚派在西边(具有最初的形而上学性质)
需要联系古希腊的神话故事和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神谱》赫西俄德


泰勒斯

米立都学派
泰勒斯,七贤之一
水是万物本源
早期神象征某些自然现象,后期的神出现象征社会现象。
泰勒斯的这句论断是脱离了神话单纯讨论自然现象,脱离了生殖原则
泰勒斯是西方自然哲学之父

阿克希曼德,
“阿太朗”是万物本源
#“本原的概念” arch 始基
水是无形的,却有极强的能力,滴水穿石。即是有形又是无形。
#无限制(规定)
#万物的本源是无限制,是无形的
这是一个否定性的概念,它什么都不是,因此它可以成为任何东西
阿那克西美尼,
希曼德的学生,提出气是万物之源,火是万物之源
额外:否定神学,基督教中一个分支。如果我们开始描述上帝,那就会扭曲上帝,片面化。

毕达哥拉斯学派
1.万物的起源是数,命运有定数
数学从起源角度有神秘主义的倾向。
当时社会上有奥尔弗斯神秘祭。用音乐的陶醉替代了酒的作用,达到沉思冥想的状态
数和形还是有相关,数还是物理上的点
一是点,二是线,三是面,四是体,然后构成水火土气,然后构成万物
从实在哲学向理智哲学转变
一是智慧,灵魂或者理智。二是意见(左右摇摆)五是爱情,二加三,第一个偶数加第一个奇数。4和9是奇数和偶数的平方,象征公平。10是和谐和完美,是1234之和。奇数象征好,偶数象征不好。
metaphysic 形而上学(在物理学后)
滥觞之源,本质先于存在,来自毕达哥拉斯
灵肉分离
希腊的奥林匹斯宗教讲究神人同形,同性。但奥尔弗斯神秘宗教相信灵魂可以摆脱肉体。到了毕达哥拉斯的时期,用理论化的方法,阐释了灵魂轮回转世的思想。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时期,演变成灵魂可以彻底摆脱肉体
毕达哥拉斯是西方理智哲学之父
爱菲斯学派
赫拉克利特
火本源
古代辩证法的奠基人
a.一切事物均处于普遍的运动变化与相互转化之中
b.运动变化的根据是对立面的冲突(“逻各斯”)
c.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不同的评价标准
从辩证法到诡辩论(克拉底鲁)
万物皆变,无物长青。
“逻各斯”logos
客观含义(规律或秩序),主观含义(理性或智慧)
火与逻各斯(无定型与有定形,现象与本质,一切与一)
世界分为感官世界和理智世界
爱利亚学派
克赛诺芬尼
人按照自己形象创造了神
神不生不灭
巴门尼德
“存在者存在,非存在不存在”
第一个提出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人

有物存在
1。存在者存在(有诡辩的内容)
2.非存在存在(X)
3.存在者和非存在都存在(上面两个都证伪这个也证伪)
芝诺
1.否定运动的论证:
“二分法”
“阿喀琉斯追不上乌龟”
“飞箭不动”
“运动场”
鼎盛时期希腊哲学之智者派
普罗泰格拉
1.人是万物的尺度
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人的感觉怎样,事物就是怎样。万物的存在与否、性质形态都是相对的,完全取决人的主观感觉。
普罗泰戈拉把感觉看成是真理的标准,含有 主观唯心主义成分。
每个人都是对的就会导致所有的人都是错的
高尔基亚
“无物存在”
一切皆真的相对主义很容易导致一切皆假的虚无主义。目的是为了拆除存在的逻辑而强行拆除,哪怕陷入了诡辩的逻辑。
鼎盛时期希腊哲学之原子论
德谟克立特 原子论
恩培多克勒
- 四根说 。万物本原是土水气火四种元素,按比例混合形成了各种不同事物。四种元素间不能相互转化,需借外力来运动。
- 爱,恨。两种四元素之外的东西
- 第一个比较明确提出认识论的观点。认识如何得以发生? “流射说”与“同类相知说”。眼睛里有水火土气,外界也有,因为这样的同种元素排斥,我们可以感受到外界万物。
阿那克萨戈拉 种子说。物质是一群不同实体的集合物。“种子”的运动不是自为的而是一种外在的力量“奴斯”推动的。“奴斯”是“万物中最稀最纯的,对每一事物具有全部的洞见和最大的力量”
“太阳是一团燃烧的火”
无神论的观点,反对希腊的神

留基波
德莫克里克 原子论
atom在古希腊语里是“不可分”的意思

原子的能动性,严格的机械决定论

影像说是古希腊原子唯物主义者提出的一种说明认识来源的学说。它承认人的认识是由外界客观对象引起的,这是一种唯物主义的朴素的反映论
苏格拉底
- 一个 殉道的原型。苏格拉底之死

自知其无知,神说苏格拉底是有智慧的,是因为苏格拉底知道知识是无限的,因而明白自己没有掌握全部智慧。但是知道自己不能全部掌握这一点很多人是意识不到的。这样的人就是没有智慧的,因此知道自己无知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
德尔斐神庙上刻着两句话:认识你自己和凡事勿过度。所以,人只能够“爱好智慧”,在这一生中努力“认识自己”,并且“行事不要过度”。换言之,人生是从无知走向有知的过程,苏格拉底承认自己无知,也因而成为西方哲学家的典型。
心灵
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他的名言是认识你自己。从苏格拉底开始,自我和自然明显地区别开来;人不再仅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是和自然不同的另一种独特的实体。
灵魂
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到苏格拉底才明确地将灵魂看成是与物质有本质不同的精神实体。在苏格拉底看来,事物的产生与灭亡,不过是某种东西的聚合和分散。他将精神和物质明确对立起来的观点,成为哲学史上的滥觞。
人只能称自己爱智慧,而不能说自己有智慧
苏格拉底是西方道德哲学的创始人
神学目的论 ,
听从“灵异”声音指引的强烈神圣使命感:哲学家的事业完全就在于使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和分离出来。
唯灵主义 ,肉体成为灵魂的囚笼,完全摆脱肉体的概念。
美德即知识“美德即关于善的概念的知识”“知识即美德,无知即罪恶”
辩证法,通过对话,归纳推理的方法来逐步获得知识
唯智主义。任何行为的善恶都是相对的。善本身这一种概念的知识是叫做美德。也就是说,讨论的问题不在行为的本身,而在于行为背后是否有一套相对应的知识体系。“美德即知识”
“无人有意作恶”作恶的人是没有意识到这是恶。进而推导出来。无知导致罪恶。一个经典表述:随着知识的不断提高,美德就会不断增长。
小苏格拉底学派

柏拉图哲学
学园派
理念论
毕达哥拉斯的数。赫拉克利特的奴斯
巴门尼德的存在
苏格拉底的一般定义,探讨的内容从主观世界扩展到宇宙,包含客观世界和人造物。在理念之外还有一种绝对客观的本质存在,事物本身和头脑,和主观相脱离。也就是说,存在客观事物,和客观事物相独立的本质,和描述客观事物的头脑,三个东西之间是独立存在的。举例:世界上有很多花,黑花白花黄花,同时存在一个共性,存在一个花本身的本质
分有(Participation)是柏拉图的理论中的一个核心观念,指现实世界的事物是对理念领域中的理念原型的模仿。举例:原本没有床,木匠按照心中的理念创造了床,这些创造的床和理念中的床总有差别,也就是说总是不完善的。


先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