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解读新课标之三:运算能力
2013年3月28日文园中学
《课程标准》(2011版)关于运算能力的内容如下:
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
关键词:法则 运算律(依据) 正确(目标) 运算(演绎) 能力(认知目标);
目的:理解算理 解决问题
必须要经过专项训练才能提高的能力,如列方程(组)、写关系式;
基本概念
运算:运用法则进行计算;
计算:术(确定方式、方法、程序后的技术实施,是“运算”的有机组成)
能力:非标准情景中的计算活动
运算能力:非标准情景中计算活动的效益(时间、准确性)
标准情景——教材中出现的情景。
注:统一考试中以教材为蓝本
问题
1.不注重知识储备(不断地记忆、增加),不重视基础,不注重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反思和总结
反复、再现(课前五分钟,复习、考练)
基础性教学容量(现状:很快就进入练习,不妥)
练习无序(目的性不强)
2.概念模糊不清,学生容易因概念模糊而运算失误
(通过)辨析、反例、(把握)模型特征
3.公式、性质记忆不准确
原理与抽象、忽视记忆 选择填空题(慎用)
4.阅读习惯差、无法读懂运算式
(涉及)符号及符号感
5.对运算问题缺乏检验、反思、总结的意识
6.运算习惯差,“猜”、“像”状态下的运算
应习惯做第二遍,即检验(不是重复做一遍)
外部原因
1.初中课程改革削弱了运算要求
教学容量、复杂性“双头”高要求
2.计算器的广泛运用削弱了运算意识
(建议用)“数式”计算器
3.教师关于运算的教学力度不够,对数学题重思想、轻运算
建议注意两个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2)数学思考锻炼
意见(对学生)
坚持每天做(2——3道)计算题;
限时做题;
规范做题,不能跳步;
用好草稿纸;
错题订正,并要分析错误原因;
运用简洁合理的方法做计算题,从而提高一次性计算正确率;
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习惯以及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意见(对教师)
加强“细致”;
重视“重复”;
加强“辨析”:是非题;
注意“错例”: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挖掘、整理;
加强“题组”:评讲、纠错。
(2013-04-20 09:5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