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上海工厂近期停产的背后原因解读

IT之家 12 月 25 日消息,据路透社报道,根据一份内部通知和两位知情人士的说法,特斯拉周六暂停了其上海工厂的生产,提前执行了之前的计划,即在 12 月的最后一周暂停工厂的大部分工作。
特斯拉上海工厂停产背后的直接原因是特斯拉的车在国内卖不动了,手头的订单量可能还不足上海工厂一周的生产能力。2023年特斯拉恐继续“大降价”。
1、特斯拉上海工厂停产直接原因是订单太少,产能过剩
根据知名特斯拉分析师Troy Teslike 的说法,特斯拉全球电动汽车订单积压量近月来一直在迅速减少,截至 2022 年 11 月 30 日已降至 19万辆。据称,19万辆的数量大约对应着 44 天的产能[1]。

具体到国内的订单量,根据Troy Teslike 的预测,可能只有1.2万左右待交付订单。而上海工厂目前的产能已经扩产到接近100万,也就是说每周2万的生产能力,在手订单一周就能全部生产完。随着国外柏林超级工厂、得州超级工厂开工之后特斯拉产能迅速上升,再算上加州超级工厂升级完毕,特斯拉面临着全球产能过剩的现状,因此上海工厂也没有必要对外出口。

2、特斯拉订单销量锐减的背后,除了自身原因,还有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
春江水暖鸭先知,就全球市场看,特斯拉的电动车依然具备最强的竞争力。作为头部新能源车企,其销量降低到背后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Model 3车型更新换代慢,售价较高的影响,但是Model Y作为新的销量主力,还处于产品的巅峰期。
大面积的订单下滑除了自身的原因外,全球经济衰退是重要的外因。汽车消费作为全球经济状况的先导信号,其销量往往与经济增速正相关。这也是为什么作为老板的马斯克到处大声疾呼,2023年经济要衰退了的原因。

据彭博社、美国《财富》杂志报道,马斯克是在22日的推特空间电话会议上做出的上述表示。“我认为我们正处于衰退之中,我认为2023年将发生一场相当严重的衰退”(quite a serious recession),马斯克表示,在他看来,2023年经济衰退的严重程度将与2009年相当,“具有可比性”,届时房屋和汽车等高价商品将受到“不成比例的影响”。
具体到国内,因为政策的放开,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正处于感染的高峰期,街面上异常萧条,看车的更是寥寥无几,因此特斯拉国内销量的锐减并不奇怪。再加上国内新能源汽车的选择众多,特斯拉在国内市场面临着全球最为激烈的竞争,尤其是比亚迪的崛起,构成了对特斯拉的最大威胁,特斯拉前董事史蒂夫·威斯利直言比亚迪是特斯拉唯一的挑战者。

3、2023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或加速洗牌,又一轮末尾淘汰开始了
根据国内前11月的新能源厂商销售数据显示,在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00%的增长情况下,吉利汽车、广汽埃安、奇瑞汽车、长安汽车、哪吒汽车、零跑汽车跑赢了大盘。而特斯拉、理想汽车、小鹏汽车、蔚来汽车、一汽大众、上汽大众都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南北大众曾是燃油车时代的领跑者,如今随着德系电动化转型较慢,自主品牌青黄不接,市场份额已经是零头,无疑面临着极大的转型压力。
上汽通用五菱虽然凭借着min EV系列赚足了眼球,但没有新的爆款产品,增长以及停滞;而长城汽车新能源车型的销量增长已经陷入停滞,侧面说明其新能源化转型的严重滞后,与同段位的吉利、奇瑞形成了鲜明对比,已经出现了掉队的征兆。
而不在榜单中的日系、美系、韩系、法系等车厂,可以说已经掉队,留给他们转型的时间不多了。

自2010年起,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可以享受单车4800元至12600元不等的国家新能源车购置补贴。但这一政策于今年12月31日终止,在此之后上牌的车辆不再给予补贴。
汽车行业讲究规模效益,在一定范围内,产量越大,成本降低越多。“国补”的取消将加速已经具有规模化效益的车企获得更加明显的价格优势。
在这种大环境下,已经落后的车企,新能源汽车的销量增长将承受更大的压力,市场真正进入到了优胜劣汰的环节。
没有形成规模前,车企的亏损是惊人的。以已经上市的几家新势力车企为例,蔚来、小鹏、理想前三季度亏损分别为87亿、68亿、25亿[2]。
还没有上市的哪吒、威马、高合将面临着激烈竞争市场的严峻形势,而还在跑步进场的华为、小米、百度将直接面对红海市场。
新能源汽车市场虽然前景诱人,但是马太效应也会更加明显,动辄几百亿的投入往往只能换来竹篮打水一场空,真是让人惊心动魄。
以蔚来为例,虽然该厂商有着非常清晰的定位,较强的产品力,推出了多款优秀车型,但是至今仍未实现盈利,累计亏损已经超过700亿元[2]。
我国市场充斥了太多的品牌,原本就不是正常现象。德系、日系、美系以合资的方式,让部分整车厂有了自己实力很强的错觉,其实离开洋品牌,自主品牌完全卖不出去,随着德系、日系、美系电动化转型的落后甚至失败,合资厂也很有可能随之轰然倒塌,每年上百亿的亏损,可不是一般地方财政能支撑起的。
随着2023年的到来,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趋于阶段性顶部,全球经济衰退消费下滑,汽车行业将加速洗牌,留给汽车厂商的时间不多了。

参考文献:
^分析师:特斯拉积压订单减少至20万以下,全球产量已明显高于销量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2433973322005784&wfr=spider&for=pc
^ab新能源车企,谁是亏损王? https://www.cqcb.com/shishijingwei/2022-12-11/5114619_p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