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同为教主『狛枝凪斗』和『江之岛盾子』的信仰形成有何异同?

2022-09-22 18:21 作者:超高校级的心理委员  | 我要投稿

亲爱的心友们,我是超高校级的心理委员。

之前发了一篇《弹丸论破希望和绝望是什么玩意》的专栏,现已做成视频了。

在那篇专栏里,我们曾提到狛枝凪斗和江之岛盾子,在各自信仰的形成方面,是存在很大不同点的。但因为已经扯的有点儿长了,就没有写太多他们各自信仰方式的差异。

本期专栏,将作为上一期专栏的补充,来做个补充分析。

源头

上一期内容,我们曾探讨过狛枝和盾子各自所追求的事物,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事物。

狛枝凪斗更倾向于去追求稳定的正向的事物,力求让整个人类社会朝着光明的未来前进。而在弹丸论破世界观的大论调里,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是依靠将更多资源分配给更优秀的人这样一种造成严重两极分化的方式来实现的。

因此狛枝凪斗的希望理论中,很大程度上会强调才能的重要作用,几乎将才能视为与希望等价的一种观念,同样也是深受社会现实所影响的。

江之岛盾子更倾向于追求变化的混乱的事物,渴望让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不断变化之中。所以对于现在这无聊的稳定社会形态,盾子选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去打破、去毁灭,让一切陷入不可预测的绝望漩涡中。

所以,结论显而易见,也是大家老生常谈的,狛枝追求稳定与可控,盾子追求混乱与无序

只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追求截然不同呢?


互为阴影

狛枝凪斗的理论与总结,是由外向内的。

在早期我写的《狛枝凪斗人物分析》中,有心友小伙伴提到,狛枝的希望是外源性的,是通过外界事件影响而形成的。

这种说法并不无道理,无论是幸运与不幸的因果转化,还是希望的各种理论,都是狛枝凪斗根据自己的经历以及对世界的观测与洞察,去得到的。

例如,通过自己反复横跳的悲惨童年经历,总结出了幸运转化理论;从优胜劣汰的社会现实大趋势中,得出了自己的希望理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狛枝凪斗的观念形成过程,是一种从外向内的过程,从外界的各种联系中总结出一种统一的理念,并将其强化为自身的信仰,让命不久矣的自己成为它的殉道者。

反观江之岛盾子,她的理念动机更多的出自自己内心深处的愿望,反映的是一种由内向外扩张的欲望。

通过解构事物,发觉了事物可能性中的极限性,认为这种有限可能的预知调和是相当无趣的。从而内心决定要打破平衡,创造出无限可能的乱七八糟的绝望世界。

通过实践将自己心中渴望的可能性付诸行动,让世界归于漆黑的绝望与混沌之中,从而实现自己内心的愿景。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从行动上,这都是一种由内向外的过程。通过自身的愿想,去向外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总结下来,狛枝凪斗的理论形成是一个内向性的过程,更倾向于一种内化;而江之岛盾子的行为动机是一个外向性的过程,更倾向于一种外化。


理论解释

在荣格八维的直觉功能中,狛枝凪斗和江之岛盾子所使用的最频繁的功能,正好是直觉功能的两个不同的方面——内倾直觉Ni与外倾直觉Ne。

这两种功能是感性的功能,是【直觉】的两种不同形式。

先说盾子的外倾直觉Ne,是一种基于简单事物的不断发散,寻求事物间联系与共同点的奇妙能力。简单来讲,就是发散思维,同一命题可以无限联想到各种各样的事物,猜想各种各样的可能。

这一功能的主导者,在动漫中有彩虹小马中的无序,也是一个处于战力巅峰的乐子人形象,认为既定的东西是无聊的,用各种各样的魔法手段去找乐子,到处搞破坏。

也有同为彩虹小马中的萍琪派(碧琪),用各种整蛊道具或是派对点子来追求各种各样的可能性。

因为Ne这一功能是盾子的第一功能,且本身是感性功能,不附带任何价值判断和逻辑判断,所以很多时候,她的这种发散思维是难以停下来的。加上她本身智力超群,让她对所有事物的所有可能都推了个遍,觉得没有更多可能性了,开始无聊了,于是最终不免要搞破坏。

外倾直觉是外延性的,基于经验不断发散并追求各种可能性的一种功能。

狛枝的内倾直觉Ni则恰恰相反,作为Ne的阴影,Ni更具有内凝性,追求的是对确定的未来走势的预测与洞察。也就是说,Ni视角下的未来是具有唯一性和确定性的,很大程度上有一种命运的既视感。

Ni和Ne的对抗,在很多影视作品里也有体现。

比如DC中INTJ蝙蝠侠与ENTP小丑的对抗,也体现了两者追求上的冲突与对立。


结语

狛盾两人的信息处理功能的差异,加上其他杂七杂八的因素,一并导致了两人信念的截然不同。

追求稳定纵深与追去混沌无序,在社会思想中,可以大致视作存在主义虚无主义的对立与冲突——当然,也不能完全拟合,存在主义与苗木诚的观念更为接近。

虚无主义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毫无意义,而存在主义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人可以赋予事物意义。

希望更倾向于去维护这种【意义】,而绝望则直接否定了这种【意义】并将其打得支离破碎。






同为教主『狛枝凪斗』和『江之岛盾子』的信仰形成有何异同?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