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结合史料看《信仰》:戴笠挂中将军衔对了,毛人凤的职务和职责好像都错了

2022-12-01 12:27 作者:真正的半壶老酒半支烟  | 我要投稿

《信仰》肯定是一部好剧,能否比得上《潜伏》和《风筝》,我们还需拭目以待。

李乃文饰演的王振川一出场,马上就会让人想起《无名卫士》中粗线条的杨诚和《虎口拔牙》中那个惧内的王天桥——这两个角色,都是很让人喜欢的。

半壶老酒看的电视剧不多,因为总是写历史类稿子,所以总是喜欢把电视剧往史料上靠,钻牛角尖的时候往往出戏。咱们今天还是按老习惯,结合史料来看谍战剧《信仰》:戴笠的中将军衔是对的,连相貌也跟历史照片有八分相似,但是毛人凤在1945年的职务和职责,好像有一点问题。

戴笠的正式军衔,或者说叙任军衔确实是少将,而且他这个少将军衔晋升得极晚,他于1945年3月8日才接到“政府令”:“陆军步兵上校孙立人、凌琦、戴笠……晋任为陆军少将。此令。”

这就是说,戴笠在抗战期间的正式军衔,也就是个上校,但那时候他挂的军衔却一直是少将,这跟他的“学历”是有关系的:他于1926年才考入黄埔军校,那一年郑介民已经毕业后去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去了。

郑介民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很是结交了不少好同学,咱们这边的就不说了,连老蒋的接班人蒋建丰、保密局天津站站长吴敬(景)中,跟郑介民也是同一期的——吴和蒋同班。

戴笠一开始是复兴社特务处处长,后来才晋升为军统局副局长。当处长的时候职务军衔是上校,当了副局长,职务军衔才累加之后变成了少将、中将。

蒋系军官的晋升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有那么多硬杠卡在那里,再加上特务一向不太受军方待见,所以他们的晋升远比别人要慢得多——他们的许多“功劳”,是不能摆上桌面的,他们干的很多事情,比如刺杀唐绍仪和汪逆的惊天事件,老蒋不承认自己下过令,小戴也不敢承认是自己手下干的。

特务处刚改为军统的时候,在各地的分支一般都依附于军队,比如兵团司令部、军、师的督察处、稽查处、情报处都由军统人员担任处长,这些出战基本都按军队建制授衔少将或上校、中校。

少将副局长管少将甚至中将处长、区长(文强任军统东北区区长的时候,就是中将),怎么看都不顺眼,于是在戴笠还没有正式晋升为少将的时候,就可以挂两颗三角星的,这就是老蒋的折中办法:职务军衔,当副局长的时候挂上,撤职就摘掉。

电视剧《信仰》把戴笠称为“军统局负责人”而不称局长,这是完全符合历史真实的,原军统局总务处少将处长沈醉、原军统局东北区中将区长文强的回忆录《戴笠其人》都证实了这一点:在郑介民升任军统局局长之前,三任正局长分别是贺耀祖、钱大钧、林蔚,这三人当年基本都是中将或中将加上将衔。

贺、钱、林三人的本职是老蒋侍从室重要负责人(一般为第一处主任),军统局局长只是个挂名不管事的兼职,从老蒋到最基层的小特务,都知道军统只有一个“戴老板”,真正负总责的就是戴笠,那三个“正局长”,只在每年4月1日军统成立纪念大会上才露一面,年终的时候,沈醉负责把他们应得的“福利”送上门就完事了。

这张沈醉的军装剧照让人看不懂:将星从三角变成五星是后来的事情,但是领子上为何只有梅花,半壶老酒就看不明白了。

沈醉在云南解放前夕才紧急被晋升为中将游击司令,那是正式的叙任军衔而非职务军衔,死后才追晋中将的戴笠,估计在水泥底下也会气得翻白眼。

能让戴笠连白眼都没力气翻的,是他的“二秘”毛人凤,活着的时候就扛上了三颗星,成了名副其实的上将。

毛人凤确实是上将不假,但他1945年绝不是“主任秘书”,因为那个职务属于郑介民,毛人凤只是在郑介民不在的时候“代理”而已。

《信仰》对戴笠的定位极其精准,对毛人凤的职务和职责,演绎的就有些瑕疵了,如果请沈醉来做顾问,是一定会进行一些修改的。

沈醉在回忆录《军统内幕》中,分别以《军统特务头子戴笠的继承人毛人凤》和《我所知道的郑介民》为题,详细介绍了主任秘书这一职务的重要性:“军统局的秘书室,是与各处室平行的。不过由于郑介民担任主任秘书,无形中成为内勤各处室的领导单位,各处室的文件都由他总其成。一般性问题,可以由主任秘书批核,不必送给戴笠去看。”

郑介民和唐纵在军统的地位都比毛人凤高,这跟他们的资历也有关系:当年筹备复兴社特务处,戴笠只是第五人选,排在他前面的还有黄埔第一期的邓文仪、桂永清,黄埔第二期的郑介民,黄埔第三期的康泽,戴笠在黄埔六期骑兵科并没有真正毕业就当了特务,所以郑介民一向不太把戴笠放在眼里,他当主任秘书,很多事情都越权代办。

为了限制郑介民的,戴笠又设了一个副主任秘书,这个副主任秘书也不是毛人凤而是张严佛。毛人凤只是秘书室十来个秘书中的一个,后来郑介民被老蒋抽调去搞“和谈”、“军调”,毛人凤才成了“代主任秘书”。这也是戴笠死后,军统局局长为什么是郑介民而不是毛人凤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挤走军统最后一任局长、保密局第一任局长郑介民之前,毛人凤用沈醉的话来说,就是内不管处室,外不管区、站,从来不插手特务行动,他的主要职责,就是探听内部和高层消息,替戴笠当耳目。

戴笠外出的时候,军统的总负责人就变成了郑介民,这对冤家能不见面就不见面:“主任秘书郑介民,每周照例去军统局一两天,戴笠不在重庆时,他才常去局里办公。这主要是因为有关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情报,都要由他去看看。有关这方面的情报,军令部二厅(郑介民为副厅长,后升任厅长)也同样要尽力搜集报告老蒋,戴笠为了使两方面的情报出入不太大,一面在老蒋面前出问题,所以这些情报都要郑介民去看。”

这样看来,1945负责处理延安方面情报,甚至往延安派间谍这类事情,都是主任秘书郑介民负责的,“代主任秘书”毛人凤从不插手,也没有能力插手,沈醉在回忆录中对郑介民和唐纵有所忌惮,却毫不掩饰对毛人凤的蔑视:“他在军统内部的资历连我都不如,内没当过处长,外没当过站长,就是靠着他的笔杆子起家的,他对内务了如指掌,对外面的工作却知道得很少。”

可能是在特务这一行,毛人凤的名气比郑介民大,所以电视剧《信仰》化繁为简,把郑介民的职务和任务都交给了毛人凤,这也不算太离谱。

看以历史人物为主角配角的谍战剧,最大的好处就是能让我们了解很多历史人物和事件,在这一点上,《潜伏》和《风筝》做得都很到位,我们期待《信仰》能有实力鼎足而三,其中的白璧微瑕,我们查阅相关史料,也能大致弄清。

前面咱们说过,半壶老酒喜欢看谍战剧中的历史,本文也是抛砖引玉,为的就是提请读者诸君发表更高明的见解:在您看来,《信仰》中多少故事真实感人,该片在多大程度上还原了历史事件?在《信仰》正反两方群像中,有多少可以跟姚刚的戴笠、冯恩鹤的吴敬中以及李涯、谢若林(齐公子)、陆桥山、店小二许忠义一较高下?



结合史料看《信仰》:戴笠挂中将军衔对了,毛人凤的职务和职责好像都错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