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印度农民反对,莫迪改革为啥举步维艰?
每隔一段时间,咱们的邻居印度总能整点大新闻。
打去年12月开始,印度的农民突然变得不淡定了,他们拖家带口从全国各地集结了三十多万人跑新德里玩起了“非暴力不合作”,目的是抗议莫迪政府出台的新农业法案。
要说这印度农民倒也有点本事,他们硬是在军警的阻挠下把新德里对外交通封了个水泄不通,2500万首都人民一下子陷入人道主义危机。
冲突持续了一百多天,时至今日这群印度农民大有在首都安营扎寨的趋势,连房子都建得七七八八。

图源·报道国际
那么这莫迪老仙到底干了啥事儿?印度的农民又有什么诉求?这场声势浩大的“占领新德里”运动又该如何收场?
今天的王小帅,就和大家聊聊“心狠的莫迪”。
01
其实吧,今天的印度农民抗议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直接的原因是去年9月,莫迪和他的人民党强推了三项农改法案:《农民产品贸易和商业法案》、《农民价格保证和农场服务协议草案》、《基本商品修订草案》。
具体的文本内容很长,不过总结起来就一句话:政府不管底层农民死活了,把它们打包扔给市场。
要想理解这句话的内涵,我们必须对印度现行的土地政策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众所周知印度的土地是私有制,地主和自耕农掌控了全国90%以上的土地。由于没有经历过土改,印度的农民长期受到统治阶层的剥削。

然而印度号称世界上最大的“民主国家”,为了从农民的口袋里拿选票,上层政客又不得不拿出一点利益安抚农民。
于是,在上世纪70年代,印度各邦在联邦政府的号召下,成立了一个叫“农产品市场委员会”(APMC)的组织。
这组织干啥的,说白了是个大框,啥政策都往里装。因此经历了多方面力量博弈,一个名为“曼迪斯体系”(mandis)的农产品收购模式开始形成。
在曼迪斯体系下,印度政府有两项最重要的农业政策,一项名为“中间人制度”(Licensed Commission Agents)。
所谓的中间人,相当于红顶商人,类似于清朝的山西盐商,他们拿着官府的许可,用低价收购农民和地主的农产品再高价往市场上销售。
然而所谓的“低价”也不可能无限制低下去,要不然保护农民就变成了个笑话,因此印度政府又出台了“特定农产品保护价制度”(Minimum Support Price, MSP)。
根据该制度,印度政府每年两次公布包括小麦,黄豆,花生,水稻在内的23项大宗作物的指导价格,这意味着中间商们不能用低于政府定价的价位跟农民强买强卖。

咱不得不说,捣腾出这俩政策的真是个人才。
明面上看是为了保护农民利益,暗地里对资本家的利益输送一分不差。既攒够了名声又赚足了选票,堪称“具有印度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
02
任何一项政策都不可能完美无缺,有所得自然就必须有牺牲。
那么这看似你好我好大家好的曼迪斯体系到底牺牲了啥呢?
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印度农民群体失去了身份转变的契机,进而使得整个国家的工业化进程举步维艰。
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有农产品补贴政策,印度的曼迪斯体系本质上也是这么个玩法。
但不同于美俄的地广人稀和中国的土地公有,印度的农产品最低价格收购实际上是在保护过时的小农经济。

道理很简单,无论灾年丰年,农民和地主卖的产品价位都一个样,虽然发不了大财但也不会破产,不会破产就意味着土地流动性极差,毕竟和城市贫民窟相比印度农村怎么着也还有像样的房子。
而拿不到土地的印度政府自然没办法统筹工业布局,所以前两年我们看到了莫迪1700公里的高铁雄心,建了5年只捣腾出个玩具模型的奇葩新闻。
那么看到这里,相信不少同学已经猜到了莫迪今天改革的主要内容,啥也别说,直接快刀斩乱麻废了“曼迪斯体系”,让地主和农民的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自负盈亏,政府从此不再做价格指导。
咱用大白话翻译翻译,莫迪就是要让小地主和自耕农破产,政府通过抄底的方式来实现国家对土地的兼并。
如果硬要找个参照的话,15世纪英国的“羊吃人”圈地运动或许更能反映出今天印度农民的真实状况。所以现在看来,莫迪的农业改革主要得罪了三波人,一是农民群体,二是地主,三是赚差价的中间商。
农民人多势众,中间商有钱有势,地主介于二者之间,于是乎这三波人一合计,就闹出个新德里三十万农民封锁首都交通的大新闻。
03
时至今日,印度农民的抗议活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百多天的僵持双方都没有丝毫让步的趋势。
我看外网上不少人已经讨论起了这场运动的结局,有人说莫迪最终会扛不住民意压力,也有人说莫迪会一条道走到黑。
个人而言,我是比较倾向于后者的。最直接的原因,莫迪和人民党的基本盘压根不在农民群体而是在城市中产上。
那么农民是谁的票仓?竞争对手国大党的。白白捡来的打压在野党机会,莫迪显然不会放弃。
另外,莫迪已经和农民代表进行了十几轮的谈判,除了答应提供抗议游行者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在核心问题——即是否保留“曼迪斯体系”上的谈判进展基本为零。

很显然,莫迪是铁了心的要和农民们耗下去,毕竟我有国家机器做支撑,你们终究有财力枯竭的那一天。
所以说,今天我们看到的印度农民运动实质上是莫迪在走500年前英国工业化的老路——通过“农产品吃人”的方法迫使农民大破产规模兼并土地,顺带着将失业农民转换成产业工人。
这条路很艰难,当然也很血腥,但却是必不可少。
因为工业化本质上就是财富集中,资本密集增长的一个过程。只有跨过了工业化的大门,印度才能真正称得上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
然而时代在发展,人工智能在日益普及,简单劳动力的可替代趋势越来越强,现在的莫迪完全是和时间赛跑,毕竟留给印度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