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图草稿)教育增负还是减负取决于内容不完全取决于形式

2020-05-26 02:38 作者:语颂源  | 我要投稿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


         我对“教育”一词的理解正如其字面上“教”与“育”二字,是教导和培养。育人才是目的,教导是方法和过程。

         教育对应的是学习,我把学习分为两大部分是信息的获取技能的训练

         我们先要明确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整个社会人的发展、成长的。人的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什么?一方面是获取信息,一方面是训练生活、工作的技能。

         我们现在的社会,有一种普遍的“应试教育”思维,将短期的测试的成绩作为阶段性学习的目的,并且这种思维方式被社会广泛接纳,甚至学校也在宣传。我们想搞清楚这个思维的问题就要先知道什么是考试。考试即标准化测试,其目的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的成果,普遍是用记分的形式对学生对考纲范围内知识点掌握程度的量化检测。这种形式有统一性和公平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这种考试的形式本身是合理的,但是应试教育的思维却陷入了误区。用阶段性目标代替学习的本来目的,过于看重阶段性检验的结果,对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都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而什么导致了这种形式的变质?这里其实是考试的选拔性所致。

         因为考试的结果能成为评价学生学习能力的可视化评价指标,所以考试就具有选拔性,所以在很多的选拔活动中,将考试作为一种重要的选拔形式。这里以高考为例,为什么会有“一考定终生”一说?我们看到,考试的成绩决定了大学的录取,而实际上不同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学术氛围是有显著差异的,甚至有阶层划分的效果。高考在社会的重要性背后隐藏着一种阶层的意识形态,整个社会都有意或无意将不同的大学视为阶层划分的标志,认为985、211的大学就有“好工作”,二本、专科出来就只能做苦工。

         很多的家长和中学老师并不在意某些大学的实际情况,只在意这所大学的名声、学术排名和分数线。企业在聘请员工的时候,在了解个人能力之前,也把毕业院校和学历作为第一印象中比重很大的部分。这里面除了毕业院校的不同还有就是学历,专科和本科不同,本科和硕士不同,硕士和博士不同。在了解个人能力之前,毕业院校和学历成了一个成年人的识别标签,成为了人的面具,在别人见到你的阵容之前的第一印象。

         毕业院校和学历被异化为了劳动要素,其本身作为形式,本身是由“成绩”这个内容决定的,而成绩则是由考试这个形式的来的,考试的内容就是个人在学习上的“努力”。而这种形式粗暴地占据了主要的地位,压过了其本身的内容,让社会中的一些认识浮于表面,形成了一种全社会的“形式主义”。

         内容决定形式,我们还是应该回到学习。既然学习是信息获取和技能训练,那除了学校上课是学习,还有什么是学习?看段视频是不是获取信息?玩游戏是不是在训练技能?娱乐的过程中也有信息的获取和技能的训练,你在玩游戏的时候也会了解游戏中的各种信息,比如规则,背景设置等,还要训练在规则下赢得胜利的技能,这些不也是学习吗?那学校的学习和娱乐的区别在哪?在于目的和内容。

         娱乐的目的就是“乐”,“娱”是方法和过程。“学习”中“习”是实践,“学”就是信息的获取,“习”是目的,“学”是方法和过程。这引发了一个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获取那么多信息?最终的目的是什么?是实践,是解决问题。

         人的存在首先是自然性,是生物,需要能量和物质的摄入,就是吃喝,是基本的温饱。人类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从采集、狩猎、游牧到农耕和发展工业,都是在从自然界获得信息并运用于实践以解决问题的过程。人类为什么要学习,是因为人要活着就要知道怎么吃饭,这是人,甚至是大部分动物都有的本能需求所致。

         于是我们发现,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终身学习是我们所不能避免的,因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我们一直在获取新的信息。

         有区别的就是学习的内容。接受教育是我们社会中个人实现学习的重要的方式。然而“不想上学”是学生的普遍“心声”,不是学生们不爱学习,很有可能是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了压力和疲劳。

         前面提到,中国的教育中“高考”成为了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否合理?从历史的角度讲,这种制度和科举制度有承接性,削弱了对贵族、统治阶级对权力和资源的垄断性,给了更多的人上升的机会,新中国也在这种制度下培养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中国,或说东亚圈的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配合性和纪律性,学生和教师相互配合,和学校形成一种统一管理的组织形式,这映射到社会就是东亚社会的配合性和协调性,从COVID-19疫情东西方的表现来看,东方和西方的表现中东方的社会更显出一种协调性、统一性和配合性,而西方则更显出一种“个性”,人的发展更倾向“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现代学校的管理方式,即统一安排课程时间,多人上课,规定课时,按学分记成绩等。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管理成本相对低,评价标准相对统一,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这种模式的重要弊端就是所有学生的受教育时长和方式都是几乎一样的,而教育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我们总能听到逆袭或大器晚成的鸡汤故事,但这也侧面的说明了一个问题,现有的教育方式和评价标准是否能真正有利于个人的发展,是否客观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真实水平呢?那些上学时成绩不好,到了社会却逆袭的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参与了实践,他们在学校没有训练好应试的技能,但是他们在工作生活中确有实实在在解决问题的能力,甚至“摔一个跟头胜读十年书”,花好几年不能理解的背不下来的,经历了实践后都难以忘却。

         中国的革命就是在一盘散沙,没有教科书的“本本”,没有精良的武器,都是革命先烈们在实践和牺牲中顽强拼搏出来的,打的是游击战,是集中力量的歼灭战。

         现在的学校的教学模式是知识体系的建立模式,以课程大纲为导向,是重信息获取而轻实践的模式,而重复训练解题技能和应试技能。这其实颠倒了一个先后逻辑,到底我们是为了解决问题去学习知识,还是先学习知识再解决问题?很多学生听课听不懂是为什么?他们不知道自己学这些为了什么,问老师,老师大概率是这么想的,这是他的工作,他只负责你这次考试的成绩,具体这个知识有什么用,那是学术问题。

         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教学模式?首先是问题导向型,任务导向型,研究型教育。

         考纲导向的教育是应试的产物,是升学压力带来的。升学的过程带有组织的转移,管理的转移。初高中还要大学的知识衔接问题、环境适应问题,这些对学习的效率有一定的影响。

         COVID疫情暴露了一件事情,就是线上教学的可能性。线上教学发展一直不乐观,只能作为学校的补充,但是这次学校的课程都搬到了线上,就有带来了很多思考。很多学生抱怨自己的老师就是在念ppt,或者上课不如去听慕课等等。我们总结一下,首先是资源配置,一个老师给40个人讲课,可能是教室只能坐40多人,只能每40个人分成一个班,老师再分班讲课;而线上一个老师可以同时给上百人千人万人讲课,实现了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还有就是教学内容的质量,很多同学发现网络上有更多优质的资源,比自己的老师授课的内容更适合自己,但他们为了学分为了成绩,也是一定要听自己的老师的课。

         我们来整理一下这些问题,什么样的教育是最高效的?我们回顾一下教育的目的,是育人对不对,选拔只是一种方法和形式,所以教育到底是要兜底还是拔尖?很多人都意识到教育的资源更多的向成绩好的学生集中,但是我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成绩越不理想的同学越需要提升成绩,越需要更适合他们的教育资源?

         从系统的角度看,这是一种正反馈调节,让好同学更好,差同学变好的可能更小,这是一种选拔的模型,刻意的选拔出产出更好的给他们投入更多资源,但实际上,我们的信息技术进步正在挑战这种正反馈调节模式。那就是实际的学习资源在网络上变得过剩,如果不上学,一个自觉的人都能在家学成一般大学生的水平。

         所以我们更呼吁公平。为什么说中小学生要减负?因为他们为参与选拔付出了过多的重复性的训练,而收益并不对等。

         从各地现有的减负措施来看,有删除数理化中知识点的,有提前放学时间的,有缩短课时的,等等。而这些措施没有抓住主要矛盾,删知识点是给他们的大学学习增加负担,提前放学时间在折磨家长,缩短课时反而作业增多了,成绩还下降了。最终的问题是选拔成为了导向,很多中小学生负担增大的真正原因是应试压力,任何措施若不有效直接地减小或消除升学带来的应试压力,那么就会失效。

         统一的课程时间是平均,不是公平。有的学生3天学完一本数学,有的三个月,有的一年,有的三年。如果课时要求八个月对他们都不公平,这种模式是对有限的教师资源集中利用,是便于管理的措施。

         分科管理则是教育的权责不统一。教室的权利在其所教授科目很大,但是,各学科管理却是分离的,造成了我有权管你我这门课的事,而对你在其他科目的安排不负责任。但学生自身却要同时接受多门学科的教学,而不同的科目经常会在时间和知识点进度上产生冲突,最后结果只能由学生承担。每科教师都有意或无意地希望学生在其所教授的那门课付出的努力最多,这最终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完成超额的学习任务。

         很多人认为数理学起来难,是学生的负担,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应该多学学文化和艺术。我这时想提提共产主义了,咱们国家是要建设共产主义的,共产主义除了生产力极高,按劳按需分配外,还有就是人民的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觉悟空前提高。

         科学,什么是科学?科学有公理定义,统方法论和实验的可重复性。文科理科是什么?是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本质都是科学的体系。大学是什么?是科研机构,和就业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却被异化为了就业的训练场。

         科学社会主义把科学写在脑门上,就是科学的体系,中国的教育明文写着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社会主义就是要公平。

         综上,我们来设想一种教育模式。

         在组织上去升学压力,就要一体化,从幼儿园到大学取消升学选拔分配教育资源的方式,学习不同的内容可以在不同的建筑物里,但将正反馈变为负反馈,让自觉的学习能力强的学生自主发挥,鼓励他们敢于创新,勇于挑战;让自觉性欠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培养自觉性,训练学习能力。

         去除学分制和课时制,将学科内容按逻辑次序串联,用类似游戏升关打怪闯副本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动力,及时反馈学生遇到的挫折和问题。测试是一种检测阶段性学习成果的形式,一种方法,可以科学地利用。采用满分通过制,现有的学分制提高学分制的占比,实际上是增大了作业的负担,而实际上每个人需要训练的知识点不同,所以现有制度并没有鼓励自觉的人,反而给糊弄作业抄作业的行为放水。采用满分通过制,确保学生在阶段性学习中确实掌握某知识点,但可以宽松处理,比如可以重复多次参加测试,直到满分通过,不能“一考定终身”,在复试之前学生就可以解锁后面的学习“关卡”,会有重复的内容加深理解。

         提倡研究性学习,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鼓励创新。现有的教学制度实际上是重复教条,畏惧创新。早期的教育中用挑战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学习也要集中精力打歼灭战,不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学科体系要统一,建立跨学科思维,而不是学科割裂分开管理。

         教师的定位要成为答疑者和引导者,不要让教师有指标和其他利益和权力的影响。学生的时间安排由指导教师引导和监督下自行安排,并进行及时的反馈,及时的调整,有助于时间的高效利用,集中精力打学习歼灭战。

         提倡终身教育,学习型社会,让学生在学习期间智体结合,参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终身制,一方面用类似知识闯关的方式鼓励学生尽早完成学习内容,一方面鼓励全社会的人随时回到学校学习和参与科研,让学校真正成为社会上公共的开放的基础设施,学习用的建筑物。

         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跨学科连接的知识体系,并向社会公开,免费提供,遏制信息垄断。

         光减负没有用,重要的是如何高效地完成任务,有的时候是适当增负,集中精力打歼灭战,结合实践,加深理解和印象。

         现在的大学生活也是一种放大版的高中,课程进度快很多,而部分专业课程密集,本来有限的时间高质量完成现有的学习已经非常吃力,但是因为学科分开管理,还有部分实验课的得分依据更看重形式的实验报告而不是实验本身,实验也是统一管理,只做有限次减少成本。还有学分分配不合理,导致学科重要性被以学分为标准评价。

         有人说大学生活更多靠自己,但是众多大学生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的责任变大,而实际权力并没有增大,总量上还有所缩减。这种权责不统一给大学生,特别是课程多的专业更大的压力,不同学生的能力不同,表现出来的差异也很大。

         这是我关于教育话题的初稿,里面有语句不通顺的地方,表达不清的地方希望读者发现及时向我提出,我会非常感谢给我的建议。我会多改几遍最终正式发布。

        

(无图草稿)教育增负还是减负取决于内容不完全取决于形式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