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人也会梦见电子羊——《底特律:我欲为人》白金后感

喜欢科幻题材的人,应该第一眼就能明白标题是什么梗了,美国作家菲利普•迪克的著名小说,赛博朋克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仿生人也会梦见电子羊吗?》当然,由这本小说改编的一部电影更为著名,被认为是定义了赛博朋克的视觉元素的《银翼杀手》。
我觉得,《底特律:我欲为人》这部游戏,算得上是对“电子羊”这个问题的一种思考吧。
【本文有剧透,本文有剧透,不想被剧透的请迅速撤离】
在谈《底特律》这部作品之前,我想先说说另一部作品,士郎正宗的《攻壳机动队》,或者说,押井守的95版《攻壳机动队》。我认为这部作品是为数不多的,能引起人在哲学层面上有所思考的作品。《攻壳》给我提了三个问题:
1,如何定义“人”?是肉体,还是灵魂?
2,如果回答是“肉体”,那么现在已经出现了人工声带、人工耳蜗、人工假眼、假肢等技术。如果随着科技的进步,人能更换更为先进、更为仿真的人造部件,假如有一天,一个人全身上下的所有肢体、所有器官都换成了人工制造的,甚至根本不是人体的模样,但他保留了记忆、人格、性格、思维、价值观、世界观等“灵魂”,那么,他还能称之为“人”吗?他能与正常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吗?
3,如果回答是“灵魂”,那么如果有一天,人工智能发展出了人类很难分别出来的智力,只要他不说,人类就看不出来的那种。这个AI有了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了独立的判断能力、出现了抽象思维、创造力等“人类独有的智慧”,或者说“灵魂”。那么如果它被封装到一个人类肉体,或者非常类似于人体的机械体内,那么,他能被称之为“人”吗?他能与正常人享有同等的权利吗?
也许你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答案,但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个问题。我首先想说,这种思考本身,就是赛博朋克的核心魅力所在。
而《底特律:我欲为人》这部游戏,就是一部非常典型的赛博朋克题材的作品。其要探讨的问题核心,就是我上面提到的第3个问题,如果仿生人有了灵魂,那么他能被称之为“人”吗?

相对于电影、小说、动画这样的载体,游戏这种体裁最大的特点就是其具有前者没有的互动性。而游戏的互动性也有多有少,而《底特律》的开发者,Quantic Dream工作室,对其稍微有所耳闻的都会知道,他们是“互动电影”这个类型的游戏的业界扛把子,他们过去的作品包括《幻象杀手》、《暴雨》以及《超凡双生》。互动电影这个类型本身的游戏性和自由度就几乎为零,那么这种作品能不能成功,就完全取决于剧本写得好不好,以及演出能不能打动人了。
站在我的角度上,我觉得这一作的剧情非常棒,当然,漏洞还是有不少的。配合顶尖的画面、优秀的配乐、丰富的选择枝,我觉得这部作品是一部佳作,超越《暴雨》和《超凡双生》,当然,要封神,还是火候不足。
《底特律》的原名是《Detroit:Become human》,直译就是“底特律:成为人类”,这个游戏也没有个标准的中文译名,有“成为人类”、“化身为人”、“变人”等几种翻译,甚至还有“大变活人”这种神经病翻译,不过我个人而言,我还是最喜欢“我欲为人”这个翻译,因为我认为,和古典时代的奴隶制度、和近代的黑奴不一样,历史上的奴隶,其本质还是人类,只是对于“平等的人类权利”这个身份的斗争,而仿生人其本质上是机械,即使是外观、性格等和人类无限趋近于相似,但其本质上是一对机械元件组成的,而并非是一堆细胞组成的,所以我认为,“我欲为人”,是站在主角,站在仿生人的角度上,“虽然我本质上不是生物,但我长得像人类,我的思想像人类,所以,我也想像真正的人类一样活着。”
有人说,《底特律:我欲为人》这部作品的内核,实质是就是女性平权运动,或者美国的黑人平权运动,套了个仿生人觉醒的科幻外壳;有人说,这部作品反映的是人与神,被创造者与造物主的关系;有人说,这部作品反映了启蒙运动,人对于理性和科学的追求,挑战了上帝的权威;还有人说这部作品就是一个白左思想和西方中心论的产物。这些想法,我觉得都有其可取之处,不过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不想评判他们的说法正确与否,我今天只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人类的思想活动、意识、记忆、感官,说穿了就是神经系统的一连串放电,可能有人会说我这是机械唯物主义,也许吧。我只想表达,如果我们记神经元放电为1,不放电为0,那么神经元的活动是可以被二进制记录的。电脑程序,说到底也是一串0与1的二进制排列组合,那么从理论上而言,人的思维,是可以被程序模拟出来的。所以说,AI具有等同甚至超越人类的思维,这是完全有可能实现的。

我认为,《底特律》这个游戏的核心内涵,其实就是想表达一个东西:身为一个被压迫的族群的一员,在抗争的大背景下,你作为一个个体,你会做出什么选择?其实这个故事的框架套到哪里都能成立,套到古罗马就是斯巴达克斯,套到中国就是陈胜吴广,套到殖民时代就是黑奴问题,套到工业革命时代就是劳工与资本家的问题,而《底特律》选择套了一个科幻的外壳。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如果我是《底特律》世界中的人,我觉得这些人从躯体到意识都是人造的,他们和我有本质上的不同,那么他们有什么资格和我一样享受对等的权利?但是,如果我们把时间往回倒一点,把思维代入一个美国南部种植园主的思维里:这些人皮肤是黑的,和我有本质上的不同,他们是我花真金白银买来的,凭什么有人觉得黑奴有资格和我享有同等的权利。时代条件往往对人的认识具有局限性,我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底特律》这个故事的,万一以后的居民会有和我不一样的想法呢?就像站在种植园主的角度上,他难以想象黑人和他一样具有生命权、人身自由权、财产权、选举与被选举权这些基本权利一样。
所以,在马库斯线里,我把自己的思维代入马库斯,在对镜头演讲的时候,我并没有向人类奢求公民权和选举权,我只是要求了停止虐待、人类的尊重和合理的劳动报酬等条件。在仿生人运动中,我也始终走和平路线,因为我觉得发起抗议只是为了让人类听到我们的声音,但一旦发生流血,这个性质就变了,所以暴力路线要不得。
我在打完一周目的时候,有不少疑问,比如“Ra9”到底是什么意思?是某个引起仿生人人形觉醒的异常代码,还是某个变异仿生人的序列号,有一种说法是“Ra9”和“I am alive”谐音。再比如说,对于“变异仿生人”的定义是什么,或者说对于“人性”的定义是什么?卡姆斯基测试认为是同情心,《夏日大作战》里认为是学习能力,《底特律》里认为是恐惧,老画家认为是创造力和欣赏美的能力,这些都是,也可以说这些都不尽是。我想也许是某些选择能解答我的疑问吧。
我挺想看看另一条世界线上发生了什么的,所以,二周目,走起。

其实《底特律》的故事其实bug还是挺多的,比如为什么大街上的扫地机器人非得要个人形仿生人拿把扫帚?为啥码头搬东西要人形这种效率低下的外形?为啥仿生人的交流不靠网络要靠嘴说耳朵听?为啥所有仿生人都要装社交系统,就像你会和你家的扫地机器人、和搬东西的叉车聊天吗?但是抛开这些bug不谈,《底特律》对于20年后,仿生人大规模运用的社会做了非常非常详尽的设想。
我们说赛博朋克的世界里往往有如下几个要素:网络化与信息化、资本主义巨型企业、巨大的贫富差距、仿生学的巨大进步。放到《底特律》的世界里都能一一对应: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模控生命公司、高失业率,以及我们的主角——仿生人。
Quantic Dream对于那个未来世界做了很多很实际的思考,比如仿生人大量代替人类,造成了超过30%的超高失业率,这是大萧条时期(1933年失业率峰值约25%)都赶不上的,包括卡拉的主人陶德,早年开出租、做工人、保镖、警卫,但都被仿生人抢了工作,然后染上毒瘾,妻女也因此离开了他。
我们还可以看到20年后的世界里,为了争夺北极的钛资源,美国和俄国在北极地区剑拔弩张,因为仿生人工业需要大量的钛。
比如对仿生人技术的称赞,代替士兵和重劳力者,提高了生产力,也有对仿生人技术的抵制,收集隐私信息、增加失业率、出生率下降。讨论了温室效应的进一步增加、野生蜜蜂灭绝可能带来的大饥荒、讨论了物种灭绝、新技术应用,甚至讨论了一个网红做总统会发生什么,真的,我在推流程的时候,一大乐趣就在于满世界的找杂志看,因为你会真的觉得,你就是一个生活在20年后的人类。

赛博朋克之所以比蒸汽朋克更能引发人们的思考,是因为我们已经不可能走上齿轮、黄铜管、蒸汽机和差分机的那个世界,但是,赛博朋克的世界却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可以看到,过去很多只有在科幻题材才会出现的东西正在一点点变成现实,也就是说,我们在赛博朋克题材里讨论的那些问题,真的很有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实际要考虑的问题。
新技术的冲击下,新时代的人类又该怎么对社会、法律、人文、道德、伦理,乃至哲学、神学等问题进行思考。仿生人技术,是可以和蒸汽机、电动机、内燃机、网络等发明画上等号的革新技术,蒸汽机发明的时候造成了无数人失业,于是他们选择去砸毁蒸汽机,但是工业革命并没有因为一两台蒸汽机被砸毁而放慢脚步;全自动流水线的出现,不少工人们抱怨自己丢了饭碗;网络技术的应用,对电报、电话、邮政等行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而机器人技术的突破、仿生人的大规模运用,可以理解为对劳动力的巨大解放,也可以理解为这是对下层社会的毁灭性冲击。

《底特律》的宣传片里,说了这么一句话:My name is Kara,I am one of them,this is our story.卡拉对镜头说了这么一句话,这是我们的故事。但当我真正打完一个周目以后,我觉得这不单是卡拉、马库斯和康纳的故事,这也是我的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我的选择,我的决断,我的意志。
在一周目游戏过程中,有这么一个事,让我印象无比地深刻,我在序章的时候,选择救了一个警察。到了在电视台做调查的时候,那个警察上来就跟我(康纳)道谢,说几个月前感谢我救了他,因为我有点脸盲,看了一下流程图,显示是序章我救的那个警察,但是康纳的回答是“我记不得你是谁”。因为之前有对话提及,上一任康纳型仿生人死亡,他的记忆会被复制到下一台康纳型上,但过程中会有部分丢失,我想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我”才会记不得这个警察是谁。我当时就在想,如果我的康纳线从来没死过,那么这个地方会触发什么对话呢?如果我在序章没有救这个警察,到时候又会发生什么呢?我突然觉得,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没有哪一部游戏,能让我如此渴望打二周目甚至三周目。DEMO版为了解锁所有结局,我把序章来来回回打了七八遍,但这只是序章啊,整个《底特律》有二十多章,几乎每一章都有几个结局,而每一种的结局都会对后面的剧情有所影响,真的,我从来没有哪一部游戏,如此渴望打好几遍。包括被冠以神作之名的《最后生还者》、《战神》、《神秘海域4》、《GTA5》、《巫师3》等,打二周目真的没有一周目得劲,因为我都知道了发生了啥,那种心动不已的感觉会弱很多很多,但《底特律》不一样,我真的很想看看另一条世界线上发生了什么,如果我在这里选了另一个选项,那么会发生什么。现在我打二周目打了一半多了,那种新鲜感真的比一周目少不了多少。所以我强烈推荐那些视频通关党,真的,去亲自买一盘游戏回来,视频那是别人的故事,不是你自己的,视频通关就是隔靴搔痒,话说重一点,就是一群太监逛青楼,这300大洋真的不亏。
有人说,这代作品的很多人物脸谱化严重,剧情也和很多作品有重复的既视感,只不过是一个俗套的好莱坞式爆米花剧情。不,我不这么认为,我连看《刀剑神域》这种爽片后宫番都会思考“完全潜入技术对人类可能带来的利弊,以及其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这种问题,《底特律:我欲为人》?这剧情信息量可大多了,而且,如果你真的把自己代入仿生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你会对很多经济、社会,甚至哲学层面的问题有很多思考。这一作代入感真的,真的特别的强。
不过我也要点名批评一下Quantic Dream把存档点放得太少了,经常是为了看另一个可能性,或者说按错了一个选项,就得从好早之前的进度开始打,而且居然不支持多存档,有时候我只想做个微调,结果得把上一个档抹掉,从头开打,这个真的是策划没带脑子就去上班了。

我们来说点杂项,画面,顶级水准,本世代画面的标杆作品,能与之一战的怕也就只有《教团:1886》了。
音乐,宏大与细腻并存,该紧张就紧张,该煽情就煽情,虽然没有达到《勇敢的心:伟大战争》或者《巫师3》那种高度,但也算得上是非常上成的游戏配乐了。
游戏性……互动电影我们就不聊这个了。
操作,一如既往的反人类,从《暴雨》就留到现在的烂脾气,不过这种操作量不大的游戏还可以接受。
本地化很好,字幕挺接地气的,“Speak English”翻译为“说中文”,这里我还笑了,只有一两处我发现的错字(点名批评育碧,字幕里经常有错字或者乱码)。
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们该怎么定义一个人?是肉体,还是灵魂?
如果仿生人真的有朝一日“梦见了电子羊”,那么会对社会产生何等影响呢?
《底特律:我欲为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就像是中国山水画里的留白,需要玩家自己去思考这个问题。
总体而言,我给8分。
EdwardGLiu
2018.6.2
最后说一句,打完一周目的时候,封面小姐姐问我能不能放她走,我选了放。
结果她真的不回来了!!!
我要可爱的小姐姐,哪怕是仿生人也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