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课程全集 第二季(28讲)(2021年秋)

绪论:理论与文学理论
一、理论是什么?
理论==theory==>theoria==>去观看
即:理论的本义是观察,沉思活动,非沉浸
1、理论与反思:反思是理论的品格
《静夜思》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

2、理论与常识(常识是理论的对象)
理论:是对常识进行反思后的观念
常识:经验
3、理论与阐释(阐释是理论的功能)
雷蒙德·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
理论:一种观念体系,一种思想系统;理论是基于某种观念进行的推测、思索;理论是人把握世界的欲望。
传统理论:本质上是寻找意见事物背后的规律=>容易导致理论成为一种工具
现代理论:理论变成了一种“阐释”
4、理论与实践
(1)理论与实践:实践对象是丰富多样的,那么理论应该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是该理论的问题,并非理论本身的问题
(2)什么是实践?
马克思指出理论指的是物质性,但随着理论的发展,实践具有精神性“精神文化生产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意识性过程”
(3)理论并不等于空想
二、什么是文学理论?
1、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的抽象反思
(文学理论不能脱离文本)
(1)文学活动的两个系统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
(2)文学四要素及其关系
叶维廉《地域的融合:中西诗学对话》
刘若愚《中国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是对文学文本的深入分析
3、对文学观念进行学理探讨
第一章 文学的本体视域(1)(2)
一、文学本质问题(文学是什么?)
(一)文学是否可以定义?
1、文学不可定义
代表人物: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可说的:例如苹果
——不可说:什么叫人生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
——“家族相似”:当一个概念难以定义时
莫里斯·韦茨《理论在美学中的作用》
——对于给艺术下定义的
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
2、理论与经验
——理论是不可定义的
——经验是可以定义的——理论是对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当理论不可定义,是理论出了问题,应该思考如何定义,
(二)文学的定义方式
——实指定义——逻辑定义
1、属加种差法
公式:被定义项=种差+领近的属
种差:事物与其他事物的区别
属:事物处于何种集合下
2、文学的存在方式(定义文学的起点)
——以物质方式存在
——以精神方式存在
3、属加种差方法的问题
——只揭示了关系,没有揭示问题、独特性
——这种方法假定了种差之间的界限是清晰的
(三)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
1、唯实论与唯名论
本质=>存在事物的共相
——唯实论=>共相是存在的
——唯名论=>共相是不存在的,是虚构,指向虚无
2、结构论与关系论
——忒休斯之船
——文学:关系结构==>语言的运用
3、本质主义的问题、缺陷
(1)预设了现象/本质的关系
(2)误以为本质就是既定事实
(3)误以为文学本质是唯一角度—过分概括
4、反本质主义问题缺陷
——最容易导致虚无主义
文学性的四个维度
(四)作为“事件”的文学
2012·伊格尔顿《文学事件》
(二)、 文学的本体视域(3)(4)
(一)维度一:文学的文化属性与审美属性
《文学理论教程》:
——文学是一种文化形态==>历史性
——文学是一种审美文化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1、作为文化形态的文学
诗歌==>语言、文学——文化的一种
(1)文化的本质
——文化是人类的一种生活方式(雷蒙德·威廉斯);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
(2)文化的背后体现着人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2、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
(1)审美文化=>以审美视角对人类生活的重塑
审美的本质特征:
——无功利性(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功利性——给人以愉悦的一种享受
(2)文学提供虚拟情境——在虚拟情境中,能够让人释放情感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人的情感分为两个阶段
——负荷阶段与释放阶段
——文艺的功能就是帮助人将压抑的情感释放出来
文学具有一种“取代现实”充当代偿的能力
(二)维度二:文学的语言属性与符号属性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
- 陌生化与自动化——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
- 非指涉性与指涉性——多意性与确定性——深度与浅度——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艺理论》;韦勒克《文学理论》
- 虚拟性与现实性==>德国·伊瑟尔《文本的召唤结构》:文学语言是描述性语言,日常语言是解说性语言
- 内指性与外指性——德国·施蒂尔勒《虚构文本的阅读》:文学语言是自指性语言,日常语言是他指性语言;弗莱《批评的解剖》
- 情感表述性与信息传递性——可感性与非可感性——瑞恰兹
- 生成性与惰性——保罗·利科《言语的力量:科学与诗歌》
- 伪陈述与陈述——真伪并不重要
- 述行语言与记述语言——约翰·塞尔《言语行动》《表达和意义》;奥斯丁《如何用语言做事》——述行语言:说话人许诺、暗示而后执行实践;记述语言是对事物的描述
- 含蓄意义与清晰意义之比:趋近日常标准——保罗·德曼《阅读的寓言》
(三)文学的本体视域(5)(6)
(三)维度三:文学的情感性与形象性
1、情感性
(1)情感与欲望(人的需求)
人之所以创造文学,是因为“有话要说”——发愤著书,不平则鸣
——现实匮乏:现实缺少,通过表达阐述
——审美理想:呈现自己理想的情境
(2)情感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情感是生命本质的体现 ,文学作品通过语言表述
(3)后情感文学——对情感文学的一种批判
——情感、虚拟性、表演性、代理性
——情感是一种可复制的“产品”,变成了一种话语
——在后情感中,情感与主体间的距离被有意的拉开
——演变为情感话语的泛滥==>情感变质
——古典时代的感伤情怀——它的演变
2、文学的形象性
文学通过语言——公共性媒介——理性
——建构情感;情感是私人性的——非理性
“形象大于思想”
(1)含义:
——作品形象所包含的意义超过作者主观意图
——作品形象所表现的意义与作品意图矛盾
(2)原因
A:形象的间接性与不确定性
B:接受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读者: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作者:作者的创作受时代限制,但是作品会在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解读
C:作者自身的思想矛盾
=>作者主观意图不等于作者全部思想
(四)维度四:文学的想象性与虚构性
1、文学的真实性问题
(1)文学是作家对生活的反映
——真实性作品就是能够反映现实生活真相
(2)真相不是现象真实,而是本质真实
(3)社会科学是逻辑的真实,文学艺术是艺术真实——即用形象揭露现实真实
A:文学的认知性
——真:与现实相符合=>透过文学认识现实过程=>认知性
B:“真”的多义性问题
——事实之真(实然)
——价值之真(应然)
C:深层——应然
文学的本体视域(7)(8)——文学与意识形态
三、文学与意识形态
1、关于审美意识形态的论争
(1)肯定文学史审美意识形态
1982年:孔智光《论艺术时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意识形态”
1982年:钱中文《论人性共同形态描写及其评价问题》“文艺是一种具有审美特征的意识形态”——审美反映论:文学首先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并且是审美的反映
1989年: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文学的独特性在于审美反映
1992年:童庆炳: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1999年:童庆炳:审美意识形态是文艺学第一原理
(2)质疑——反对
1988年:董学文——既有非意识形态又有意识形态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意识形态形式
2003年:周忠厚“文艺不是审美意识形态”
2006年:陆贵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
2、审美意识形态的论述逻辑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
A—文学是意识形态
B—文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审美意识形态
C文学是特殊的审美意识形态:特殊体现在话语蕴藉
(2)马工程版本
A: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
B:文学是审美的艺术
C: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3、意识形态的内涵
(1)意识形态的本质——想象
A:意识形态不是知识,也不是科学
B:意识形态:个体与现实的想象性关系
C:——这种想象是一种本该如此的想象
D:这种想象是一种本不属于自我的想象
E:作用于实践的想象
(2)意识形态的建构方式——询唤
4、文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
(文学文本是一个复杂的集合,不单包含一种意识形态,还有语言、美学、思考以及不确定的人生)
(1)分析作品如何建构自我与现实想象性关系
=>形象——镜像——认同(一种叙事策略)
(2)分析作品的离心结构
——表层到中心——深层、细节=>离心
(3)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接受与改写(文学传播过程中的接受、改写、误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