咋看著名作家唐国明写诗说:我如一个墨水盒,盛载了九百六十万公里
咋看著名作家唐国明写诗说:我如一个墨水盒,盛载了九百六十万公里
(提醒:在本篇正文后,可以了解我出版的书与我的思想,及我开创的鹅毛诗、再现曹雪芹文笔、半途主义、诗意流。)
————————————————————————————————
想要我唐国明书的,可直接加我微信:13467607858
————————————————————————————————
半途主义就如主张“思危奋发图强、修德安和天下”的唐国明在《零乡的模样》一诗中表达的那样——
不在过去,不在现在,不在将来,只在途上
不在别处,不在远方,只在路上
不在故乡,不在他乡,此刻只在半途之上
————————————————————————————————
唐国明定理:
1、“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与奇数;且两不对等素数与奇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
2、万有在增减变化,而不在生灭。宇宙始于似递增递减的奇偶造化中,太阳永不会熄灭。
3、1是2的半途,万物永远处在半途之中,万有总在途中。半途就是一种飘着永远抵达不了尽头的无归的零乡状态。————————————————————————————————

————————————————————————————————
集开创,鹅毛诗、再现曹雪芹文笔、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唐国明作品
————————————————————————————————
在通往天下故乡的这条路上
————————————————————————————————
∮1、今夜我已归去
遥远山间的小河,爬满了吊脚楼,你曾梦想像我一样如山风自由;最后,你如一支笔,插在了故土;在一本叫《边城》的书上,它记录过什么?你始终在凤凰这本书里翻寻你自己的路
我坐在沱江边的太阳下,像坐在自己家里,凤凰在我的记忆里,全是那位如山风的少女
我们共同追问过《红楼梦》在哪里,直到我找到答案,把它交给你
我如一个墨水盒,盛载了九百六十万公里
我们向往的天下到底在哪里,我好像已把答案写在了心里
远方的凤凰,充满了烟雨;我来过的那天,是一个寒冷的冬日;我渴望有一盏灯火能把我留住,又渴望有一只船载着我远离
人生总是一个离别与停留的命题,我们用一生的过程在诠释
幸好有红袖添香了高处;凤凰,今夜我已归去
∮2、无乡的人
当我把脚踩在麻石街上,迎面而来的是故居或公馆或……总之对于我来说,对于看房子与看院子已经兴趣不大了。于是走到沱江边,坐上一条长长窄窄的木船,摇摇晃晃地到一个塔底下下了船,坐在沱江跳跳桥头的凳子上,晒着冬日的阳光。来来往往的游人如移动的风景,我在看他们,他们也在看我。
有时我常在思考,人们为什么要远行?也许人在自己呆着的地方都很失落,想去远方寻找一种渴望的东西。即使满怀兴致而来,最后败兴而归。
我是个不喜欢远行只想在宁静而又自然的地方呆一下的人。以前从这条沱江码头边荡桨而去的人,只在这留下他们的故宅或老院,而他们功成名就的身影与灵魂却留在了更遥远的城市,最终也成了游客,在匆匆来去中,在现实里却成了一个无乡的人,最后用一生的心血滴成文字,构筑成一个本属于自己文化上的故乡,却慢慢演绎成很多人从心灵中想去寻找渴望的故地。
人说是来寻景,其实是来寻找一个满足自己文化上需求的故地。有一个人曾跟我说过,他每一次来凤凰,总会买一本《边城》,明知道前一次买了,这一次又忍耐不住要买。这也许就是一种“寻乡”的情节。尤其说他们来寻景,不如说他们是来寻找一个文字构筑出来的他乡之处。
而对于我,虽然出生我的故地还在,我从一出生就觉得我是故地的陌生人,我只是故地上的一个过客,我的故乡应该在远方。于是一次又一次出发,最终呆在他乡,去用文笔构筑自己梦中那个心灵的故地,构筑来构筑去,构筑出来的却仍然是一个自己命名的“零乡”,最终还是一个“无乡”的诗人。
由此我理解了那个一生称自己为“乡下人”的沈从文,在他乡面对着高楼朱阁,身有所安,而心无所安,在文化上他永远是一个从“乡下”到来的远客,而回到故地,故地也成了他马上就得离开的一景,而让心所安的,只有一篇篇散发出墨香的文字。
∮3、默对沱江
坐在青山下,默对着沱江;统领我自己,启程向苍茫;一叶出清水,花开度上苍
墙走到尽头总会有门,鹰飞得再高再远总会有停留的山顶;路的尽头还有尽头
我带着我的天空与我的云,也带着我的天鹅与群鸟,在山峦起伏的阳光下,如江河飞奔
不求与日月同光与天地同寿,只求如不停息的大风吹过,一阵又一阵吹过
只愿我不求天下,天下求我之诗文
坐在青山下,默对着沱江;统领我自己,启程向苍茫;一叶出清水,花开度上苍
∮4、讲学
2017年12月9日上午开完了新书新闻发布会后,游了一圈古城,2017年12月10日晚19点40分就去了凤凰县高级中学进行《“红楼梦”到哪儿去了》的讲座。
在讲座进行前的2017年12月10日早晨8点半多,龙书剑先生与凤凰县电视台记者田静就开始带我上路。车沿着路一下带我们冲上天空,一下又放我们陷入深谷。晚上讲座时,面对300多学生,我从中华文化“忧国忧民”的典型体现者屈原讲起,一直讲到曹雪芹是怀了一种怎样的人文情怀而冒着杀头的危险与胆子写出《红楼梦》的。在当时剃头易服、“文字狱”的文化高压政策下,作为传统知识分子,一是对他们心中一直认同的正统的中华文化断层的堪忧;另外,还有一种文化“故国”情怀与对自身文化为什么闹到他们当时那个地步的忧思中,而出了曹雪芹一个这样的知识分子代表典型,写出了《红楼梦》。以只露冰山一角的形式,在一个家族的兴衰过程中,讲一些女孩子,他们怎么哭怎么生气,怎么吵架,怎么写诗,怎么读书,怎么弹琴,怎么恋爱,怎么争风吃醋,怎么打理家务,哪天穿什么,戴什么,喝什么,谁高兴了谁不高兴了……怎么从东南西北相聚而来,又怎么东南西北地各自分离而去……这些琐事中让人反思出一个家国是怎么衰落、怎么败亡的及其他让人有“百科全书式”嚼味的林林种种。
后面再讲了这本书一面世就是以抄本的形式,告诉同学们我们如今读到的前80回最真的曹文,也是通过专家学者从各种残本汇校选取出来的,可以说我们如今读到的《红楼梦》已不再是原原本本的曹雪芹的《红楼梦》。
∮5、黄沙坪有感
远远的只见一片黄泥小屋,静卧于一座颜色丰富的山下。我站在村寨前,不敢靠近,心怕脚步重了,说话大声了,怕惊落了黄泥小屋的黄土;心怕一靠近,这个村寨就会消失。
在整个大地上,好多的村庄已经这般枯黄凋落,被一阵又一阵风从大地上吹走了。在一阵又一阵风中,村落一座一座没了,“无乡”的游子布满了都市的大街小巷,他们从原本安宁诗意的生活状态进入了活着的状态。他们唯一被改变的命运是,由开始在地里田头自由自在地劳作生活,如今被自愿逼迫或自愿地离开故土,为了各种各样的费用压力,为活着拼搏,最后演绎成为各种“贷”活着。梦想成了有房子有车子的梦想,心思总被满足不了欲望的“穷”想法填充着。
很多东西是不能用道理去解释的。可以说每一个山村人,要不甘愿做一个山里人,做一个比山里人有出息一点的就是做一个公务员,或做点生意维持生计,要么就南下打工,要么成为一个在文化上享有声名的人。
其实谁也不想远离自己的家与家人,最后又不得不泪流满面的远离。村子空了,城市拥堵了,所有的资源都被城市吸收得空空荡荡了,对于一大部分山村年轻人来说,你不离开村子到城市去挣钱,只有死路一条。
村子里的人走的走了,有的可能永远不会回来了,有的即使回来,也是回来拆旧更新。对于村落将来何去何从。我想就让此自然地“在”自然的“去”。或“无为”而在,而如今处处在“为”,它终将在“为”中失去“无为”。我无力能留住这些,我能所做的,也只能用文字将这些记下。
∮6、置身世外的山与村寨
离开黄沙坪村的黄泥屋,我与龙书剑先生、田静记者一路往八公山去。一路上虽然仍见到如黄沙坪村一样构筑的泥屋,但那颜色再也不似黄沙坪见到的那一片秋天银杏叶的黄色了。
车本来在山顶上奔驰,却似一下被举上天空,呈现在眼前的却是一条纵深的峡谷,山突然高峻雄伟,散发出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似仙似妖所居地的味道。路一弯又一弯地从天空向谷底的大地钻得无影无踪,我们的生命也似乎随时系在那里,随时会无影无踪似的。幸好龙书剑先生熟悉这里的路况。车一下峡谷中,只见一个小女孩赶着一群羊,龙书剑先生叽里呱里地跟她说了一阵什么,我听不懂。到了谷底,望着挂在山顶上的几户人家,龙书剑先生突然说:“你知道这峡谷有多深吗?”接着说,一天对面山上有个人家的妻子去赶场,突然去地里的丈夫想起家里没盐了,就站在他干活的地方朝峡谷里喊,大意是:“婆娘,家里没盐了,要买包盐回来。”他婆娘已经离家两个时辰了,他婆娘回答他的声音还在山谷里回荡。我四处张望,我老家虽然也住在高山大岭的山顶,但家门前是从山脚一直到山顶,像是通往天空阶梯似的梯田,可这里哪里看到一块田,似乎连放稳一个小背篓的地方也没有。怪不得这里的人喜欢背小背篓,这狭窄的山道,怎么能挑箩筐。
车又爬了很久,路过一个村子。我想当年这里的先人为什么要跑到这里来生存。湘西大地,基本是少数民族,来到这里生存,也应是在当时的历史政治环境下被逼无路的选择。我在故乡,小时也见过荒芜山中的坟堆,与人生存过的废弃的屋场,谁也不知道那些坟里埋的是谁,在那住过的人是谁,他们到哪儿去了。那里除了山仍然是山,无边无际。
我们停留了一会,一出村,车越往前开,我们越来越接近了天空。面对茫茫苍山,在山顶上又在山顶上转的我们,又转进一个山顶上四面山相环绕的小盆地,几块稻田边住有几户人家的山寨。
一进村寨,有一家人正办酒席。走进其屋,其屋是土砖加木的结构,其里面是通透的,火塘边有一架挂着帐子的床,火塘上边挂满了腊肉,坐在火塘边上两个着蓝色苗服的妇女正在编织苗服上的花。
尽管办酒席的人家热情地留我们吃饭,我们无心停留,又继续得往龙书剑所说的“故乡”赶,真不知道龙书剑先生所说的“故乡”离我们有多远,他的“故乡”又到底在何处?我不知道我在哪里?
∮7、八公山象鼻天成记
天以无为之力成此一奇观,安然于山中。我未来之前,无人命名,我去之后,也无人命名。藏之深山,不求声名播海外;现于路旁,无意于人迹所至。不求大江,只踏小溪,如远归至此,面朝高山,背负苍天;似风似水,似雾似云,如梦中求景而景在,似野中求诗而诗存。如梦而来,似梦而去,近在眼前,又远隔天涯。
所谓好景如荒山世外花开花落之清流,天然而在,自然而生,让你来之如梦,归去梦之。然我观之后,不知何年何月何日,此处又将会为天下人所知。在未知之前,此处在天下俗眼之外,知之后,此处又成天下一奇观。
天下人观此奇景,此奇景不观天下人。天下人找此奇景,此奇景不找天下人。天长地久修于此处,炼成奇观。成奇观终究逃不过高人慧眼识之,一被一人所识,终将为天下人所识。一被天下所识,不被天下所用,就被天下所观。
所幸者,路绕其背从其侧而过,而未被所废;所幸者,路无意到此,而此景被慧眼无意见之识之观之。
我来之,此处仍静好,我去之,未知此处将何存。既自然而成,就顺其自然而去。得大自在者,惟无形无影之清风,德配天地事,惟大雅大俗之圣贤能为。天命所在,我能为者,惟以一腔之力,用江河奔腾天下之势歌之而去。
∮8、奔跑在守望故乡这个天下的路上
车一出山顶村寨,就开始沿路不断呈“之”形往下掉,掉到一个面临深涧的山包。路一下又把我们抬向了谷底的小溪。车一冲到高空,天空似乎把手一伸出车外就能摸到了。说着闲话,车往平路开了很久,再往下一钻,就到了一个有碧水的山顶,碧水似乎一浪就可以掀过四周的山顶。
接着路又把我们从天上带到人间,又从人间带到天上。眼前地势越来越开阔,除了路边的砖瓦房子,到处是田地。车进入一个山顶的村寨,我才安下心来,因为我还想着晚上要去主讲的学术讲座,还追问着湖湘精神是什么?我想了良久,湖湘精神不是一个“敢”字,而是如我一般心甘情愿地不怕苦不怕累,不怕受屈辱不怕人嘲笑,不怕人看不起不怕人不认同地坚持走自己认定的路一路走到底的一种精神而已。
龙书剑先生就这样带我来看了他一次老家。老家虽然出生了他,但这里已经不再有他的家了,他也与我一样成了老家的过客。我似乎理解了什么,又似乎什么也不理解。对于“故乡”也许是每一个人装在心里的相当于“田园”与“天下”的情怀。作为一个活在大时代的人,作为一个还想有一番作为的人,嘴里常说的故乡,在诗文里常表达寻找的故乡,其实就是自己所向往的“天下”而已。
前面仍然是一个又一个他乡与他乡,在一个又一个他乡中生存久了,回头一想,让你行走过的一个又一个他乡组成的天下就是你的故乡,就是我的故乡,我将永远奔跑在守望天下这个故乡的路上。
∮9、写给沈从文故乡凤凰的诗句
(1)、有一本书
整个世界,它只占据过边城书社,它如一轮高贵的月亮,它的名字像长城一样长,它叫《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它如一只关了几百年的鸟儿,被一个叫唐国明的鹅毛诗人,从笼子里放出飞越
一部伟大的书已残缺。倘若他年雪芹在,国明何须苦十年
为了将发现的曹文复原再现,唐国明一坐在岳麓山这条冷板凳上就是多年
它不是文字盒饭,它是唐国明个人再现出曹文的都江堰;它如一个高贵的月亮升起在一个叫凤凰的远天
如果你从远方来,记得有一本书,暂时在这里占据一点,面向整个世界,面向未来的整个时间
(2)、凤凰在哪
凤凰在哪,它在沱江边的山岗上,它是晨雾如鹅毛飘飞的村庄,它是月光像雪一片又一片打在麻石路上,它是阳光像凤毛一样闪在波光粼粼的沱江上
我爱这每一座吊脚楼,我爱这里每一个姑娘,我更爱这麻石板上的沧桑
每一个远方的人来了又走了,就像一阵又一阵风一样
凤凰很小,小得就像一座静卧在河边的村庄;凤凰很大,大得在一本叫《边城》的书上满天下飞扬
我来到凤凰,我爱上了这里每一个姑娘;我在它的某个小巷高唱着,让我的鹅毛诗在这里呼啸如风一样
夜中的凤凰,像一个安宁的姑娘,它用充满女土匪力量的双手,撕开了我诗情澎湃的血管
我像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一样,在凤凰的街头静静地如飞流在九天之上
此心安处,又在凤凰;我将归去,谁在忧伤
在那个沱江边的下午,我迈开脚步,我四处寻找我心中的凤凰,就像寻找我梦寐以求的姑娘一样
凤凰在哪,它就是沱江边吊脚楼下的阳光,它就是一条让你能坐下来的凳子;让你来了,如同坐在家里一样
(3)、再见凤凰
如田野的一阵风,总是不停地跑向天空;如村寨外一棵静草,面对着一切呼啸
如一群南来北去的鸟,在黑夜朝着一盏能照亮寒冷的灯鸣叫
我来了又走了,从花开奔波到花落,从春奔波到秋;直到一天,我三千丈长的白发,在天空飘飘
守着自己实现梦想的现实,喊着苍凉人生的曲调
忘不了田野的风,也忘不了村外的静草,忘不了那个姑娘,她在故乡的水车旁如一首古老歌谣里,长出来的好
匆匆一见,匆匆一别;我来过了,也走过了;她就像凤凰的眼睛,永远站在望向远方的窗口
(4)黄沙坪民居
你在天空下,永远在静处;如一片鹅毛,睡在我梦里
一阵风吹起,你与我相依;从此水与泥,生死不分离
(5)、面对一片黄泥小屋
生活不需要太多,只须一把锄头与一座黄泥小屋;就可以开垦出一个属于自己的王国
每天在青山下自由地放羊看牛,耕田读书,打取井水,抽柴生火,也是一种你不能算计的亿万财富
生活与活着,像两条不断在辩论与奔跑的长河
面对闹市与山林,在大地中生活的人与在大地中活着的人,一生在生活与活着之间奔波,一生在追问幸福与富有
心所安处,哪怕一片黄色泥土;也能构筑出你梦想的远方与生活,也能回答你追问的富有与幸福
(6)、凉灯村石头上的树
是不是天上的三生石被搬到了这里,是不是林妹妹与宝哥哥修成了两棵草木胎质的树,已在这块三生石上四百多年相依
何必当初到尘世繁华中去做红颜知己,还不如这样在这大荒山中,不离不弃
还不如这样不染风尘,于三生石上做两棵时刻形影不离的树
(7)、八公山谷地
亿万年前我背着一把锄头来到这里,为了寻诗,一挖万年,挖到了谷底;然后,我流浪四方乘风而去
亿万年后,我又来到这里寻找过去,我长大的妻子已在深谷中,脚踩行云,霓裳微启
等着我喊诗叫词,雪中垂钓,生儿育女;将断了亿万年的人间炊烟升起
(8)、在八公山山顶
群峰将我向天空顶上云里;无形无影的大象小象,逍遥而来自在而去
我虽修炼万年,已成仙体;常想停留此地,与青山白云相依;常想找一个山间小妹,开六亩荒田,种百棵桃树,置一条渡船,挖一条小溪,筑三、五间土房,安宁写诗读书
再考一个功名,到千里外的长安,飞扬自己的鹅毛诗句;填满超越大唐那座,高于喜马拉雅山顶的诗歌谷底
(9)、八公山顶上的人家
你为什么要来这山顶上依着白云,你为什么要把家园建在山顶
黄黄的土墙,青青的石径,袅袅的炊烟里你是那么无声
你在无声的山里,你在无声的夜里
我爬过千山万水,如一个来到这里的陌生人
风翻着我,也翻着这里的野性;我迎着山里的风走远了;你仍依着白云,安居在山顶
(10)、从这里走过的我,在这里的你
天空在这里,青石板在这里,黄泥屋在这里;弯弯路在这里
梨花在这里,桃花在这里,橘子花在这里;橘子在这里,梨子在这里,桃子在这里
小背篓在这里,老米酒在这里,黑腊肉在这里;阿妹在这里,云朵在这里
所有的这一切都不是我的,我只是从这里走过的一阵清风明月而已
可你在这里,你是这里长向天空与远方的大树;你走得再远,也带着这里的风水与尘泥
(11)、腊尔山苔地的美容草
风吹过来又吹走了,你挂在林间,还没到花开的时候;我此刻来,我下刻就走;你花开的时候,我却在迎风向远方奔跑
夜在嚎叫,夜在呼啸;我喊着夜,夜安宁了;我在灯下,你在荒郊
我面对着万家灯火,你吹着月下的水波送来的山风,醉到喂马劈柴的时候
(12)、凤凰姑娘
你在远方,你坐在山岗上;你就是一只飞在天边的火凤凰,已如汩汩的流水泻进了历史的汪洋
你留在这儿偏安一方;你用柴米油盐做出书香的手,把百花千景画写在一张张纸与一块块布上
你围着火堆喊出心中积郁万年的滔浪,你像火像烈酒像土土的腊肉,在沱江两岸随水流光
坐在山顶上的你,如一朵桃花在开放;我坐在无愁山上如一轮升起的月亮
我来了又走了,你如一座让人想安居的村子,被我背向了远方
(13)、红桃妹妹
春天来了,桃花开了;花朵谢了,桃树红了
天地红了,太阳红了,东方红了;树上红了,村寨红了
黄河红了,长江红了,湘江红了,湘西红了;沱江两岸的红桃熟了
妹吃一口,哥吃一口,红红火火的日子红火了;沉鱼一口,落雁一口,红桃妹妹又要嫁人了
稻子黄了,高粱红了;书本红了,思想红了
————————————————————————————————
唐国明的书法:鹅毛帖
……………………………………………………

………………………………………………………………………………………………………………………………………………………………
唐国明说:文学是人类共同猜想的方式。
唐国明说:尤其为利禄等死,不如为千古留名而生。
唐国明写《读项羽》诗说: 宁学项羽做自我,不学古人成皇奴;了却天下纷争事,只给虞姬当丈夫。
唐国明说:我有长风情怀与鹅毛风范;我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唐国明说:我说的“长风情怀”就是流传千古的抱负”;我说的“鹅毛风范”就是不记功利得失对一件造福万世之事的坚持。
唐国明半途哲学名言:1是2的半途,2是1的下一刻。此刻是我们唯一的财富。除了拥有此刻,我们一无所有。
半途主义,既是哲学思想,又是文学观念。其核心观念为:我们都是途中人,此刻我们都是一群在途上——以“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修德安和天下”的精神,去成就自己,成就天下的人。就如半途主义开创者唐国明,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诗意流方式,在他的半途主义三部书《鹅毛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零乡》中所表述的那样:
此刻一切都在途上,面临着此刻命运;我们此刻的命运,即使千难万险,也要把握住一个又一个此刻,以“与时俱进,改造现实命运,思危奋发图强;实事求是,认知世界真理,修德安和天下”的精神,去成就自己与天下,去成就自己与天下那个渴望的归。让自己归于天下,归于奋发图强的途上。在无数不确定中,归于能看到摸到的天下此刻。
在瞬息万变,难以确定的世界,无归的我们,只有将天下、路途、此刻当作有归的故乡、有归的家。只有归于天下、归于路途、归于此刻,一个又一个此刻地乘风破浪;一个又一个此刻地归于途上与天下——抵达1时,再去抵达2;抵达2时再奋进地抵达4地将天下万古流传的事业开创。
唐国明2019年6月出版开创半途主义的《 鹅毛诗 》集。

唐国明2022年出版,具有飞诗流意、鹅毛飞扬结构,开创“诗意流”文学的长篇小说《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这是一部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百科全书式史诗与交响曲。同时,《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既是诗歌史中海子想耗尽心血没有实现完成的,而唐国明自然完成的大诗,又是小说中的史诗。

……………………………………………………………………
唐国明介绍他的书《零乡》时,如此说——
《零乡》写出了一千万个理由不能成为作家的唐国明却成了作家的原因。也写了唐国明如何从仰望星空到成为被仰望的星空历程。
《零乡》是一本你读起来没有负担,读后余音绕梁万年不绝的书。你可以随时读几分钟或十几分钟或一个小时,也可以挑着或跳着随便读几节,就可以随时放下来,忙完你该忙的事,又可以看几分钟或十几分钟的书;你从任何一个入口都可以进入我的生活,但又觉得永远没有结束,永远在继续,永远在循环;也就是说你可以从这本书的任何一节开始循环读下去。
《零乡》就是一个展示在无归的现实路上,表现不停进取乘风破浪精神的文本。
若说21世纪是流行我唐国明提出的半途主义哲学的世纪,那么《零乡》注定是一本以小说、百科全书、自传,传达唐国明提出领悟的半途主义哲学最易懂的好书与扛鼎之作。
《零乡》以“来回拉抽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样的内容,以我成才、求索的波折思路历程将此书更好地结成了一个叫“零乡”的体系;突出了人类重复此刻、此刻重复的重大哲学主题。同时《零乡》文本中用一种年月日期时间的方式,表达了速变时代,我们被置于一种在途上、无归、老在此刻的“零乡”状态。
————————————————————————————————

————————————————————————————————
唐国明2016年出版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书。唐国明说: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
作者简介:
——————————————————————————————————————
唐国明说过:续写《红楼梦》一万年也没有意义
………………………………………………………………………………
唐国明在前人做出的文本成就基础上,纠正前80回文本中的不通、删除第67回中不是曹雪芹的文笔,将从程高本《红楼梦》后40回找到的80回后曹雪芹文笔以考古复原的方式再现出来,无限真实地再现曹雪芹生前完成的百回《红楼梦》。——《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

————————————————————————————————————————————————————————————————
唐国明是谁——
一个雷打不动、火烧不倒、风雨不垮、踩倒高山就上路的明月清风中人;
一个流血不失长风情怀,火烧无损鹅毛风范、究天地之得失,强天下之心力、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的文人;
一个胸怀惠泽天下、造福万代;与时俱进,思危奋发、实事求是,安和天下精神情怀的人类知识分子;
一个提出半途哲论的命运跋涉者、文学执着者、思想开拓者、灵魂共鸣者的半途主义哲人、诗意流公子;
一个识你之理与力,看他之理与力,合诸家之理与力,知行之,得我之理与力的红楼梦中人、再现曹雪芹文笔学者;
一个喊出力定乾坤、理安天下, “不失长风情怀,已具鹅毛风范”、“以汹涌之势圣洁诗歌神坛的脏泥污水,以大风吹送鹅毛扬空之力让诗歌重回不胜寒的高处”的鹅毛诗人
一个主张去除框架束缚,把古诗写得天然上口、自然成声、水到成流、清水出尘的自由古体诗人。
一个“愿是高山,愿是流水,愿是清风明月的模样;不愿贫穷,不愿奢华,只愿思危奋发图强”的半途先生。
………………………………………………………………………………
体现在唐国明身上的半途主义人文精神,如唐国明诗作名篇《读书人》中所说的——
雷劈不倒,火烧不移,风雨不垮,似朗月清风/ 日食随时,起住随所,执笔随心,如闲云流水
对汹涌潮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流血不失长风情怀/ 居安宁山脚,贫则无忧富则无过,火烧无损鹅毛风范
与时俱进认知世界真理,思危奋发图强/ 实事求是改造现实命运,修德安和天下
读万卷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富天下之力/ 行万里路,穷天地之理,成一家之言,安天下之心
————————————————————————————


——————————————————————
………………………………………………………………………………………………………………………………………………………………
唐国明,男,汉族,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具有鹅毛风范骨、清风明月肉、闲云流水血、长风情怀心, 融文学家、哲学家、红学家于一体,集鹅毛诗、再现曹雪芹文笔、半途主义、诗意流成就于一身的著名作家。
自发表作品以来,已在《钟山》《诗刊》《鸭绿江》《延河》《星火》及其他国内外书报刊发表文章数篇。
自2013年始其墨迹“鹅毛帖”一幅字能换3000元。
2016年出版成名作《红楼梦八十回后曹文考古复原:第81至100回》,2017年中国红学会将其列入《红楼梦学刊》2014年至2016年红学书目。
2018年自传作品《这样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3x+1》于上海作协、华东师大获奖。
2019年出版网红至今的半途主义诗集《鹅毛诗》。
自2013年起,因再现80回后曹雪芹文笔的追梦事迹,陆续被湖南卫视、浙江卫视、北京卫视、贵州卫视、辽宁卫视、湖北卫视、安徽卫视、南方卫视等电视台通过电视节目《中国梦想秀》《奇妙的汉字》《最爱是中华》《有话就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报道,被美国及其海内外无数报刊网络媒体报道至今。
2017年,分别论证了世界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猜想,并从“3x+1”发现了万有规律公式,通过论证“1+1”与“3x+1”得出了“半途”哲论:你永远处在另一个未知的半途之上,你永远就这样被置于一个未知的“零乡”……
2018年4月完成《再现曹雪芹百回红楼梦》(原名《唐国明考古复原曹雪芹百回本红楼梦》)。
2019年4月江苏无锡市《太湖》杂志双月刊发表唐国明半途主义文学探索“诗意流小说”原创开山之作《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0年6月完成半途主义探索小说扛鼎之作“鹅毛小说”《零乡》。
什么是唐国明“鹅毛小说”,就如作家唐国明本人所说的——
鹅毛小说,就是吸收了诗文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手法,就像鹅毛脱离了天鹅,迎风四处飞舞,鹅毛仍然是这只天鹅身上的鹅毛。
2020年10月29日与10月30日,唐国明因微博新闻话题#男子蜗居20年想复原红楼梦#连续两天上热搜,成为网络 “亿万流量”的热门人物。
2021年10月9日至10月15日,唐国明因新闻话题#男子蜗居出租屋21年复原红楼梦#上全网热搜。
2022年4月唐国明出版集22年心血企图以文学方式阐释半途主义哲学的跨文体式长篇小说,集诗、文 、史、数、哲于一体的、开创“诗意流”的百科全书式史诗《坚守在长城要塞上的士兵》。
2022年4月8日正观新闻全网发布关于唐国明的新闻《湖南一男子蜗居22年复原红楼梦》,报道唐国明开创半途主义和鹅毛诗。
2022年4月9日至11日澎湃新闻发布关于唐国明的#男子蜗居22年再现红楼梦80回后曹雪芹文笔#新闻上长沙同城热搜。
2023年5月写唐国明追梦之事的《蜗居8平米每天开销不超10元,他被困在“红了梦”里》一文,上镜相5月榜第2名。
…………………………………………………………………………………………………………………………………………………

唐国明在论证哥德巴赫猜想“1+1”与世界数学难题“3x+1”的过程中所取得的数学与“半途哲论”成就摘要:
=============================================================
1、“1+1”:
无论一个多大的素数,除素数2与5外,它的个位数总是1、3、7、9;无论多么大偶数,它的个位数总是0、2、4、6、8,“任一偶数除以2”加减同一个正整数,能得出等于这个偶数的两个素数与奇数;且两不对等素数与奇数都分布在“偶数除以2”两边的区间,并与之数差相等。这个理论我们在已知的偶数素数区间是成立的,面对无穷无尽的未知数我们只能在一个区间数一个区间数的推进验证中认可这个理论,因此哥德巴赫猜想即“1+1”通用公式为:
t﹦[(t÷2)﹣q]+[(t÷2)+q]
(除素数2与5外,其素数个位数取数范围只能在1、3、7、9中循环取。)
2、“3x+1”与万有通变规律、万有总在途中:
用个位数是1、3、5、7、9的奇数,乘以3加1,则会递增为个位数是0、2、4、6、8的偶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奇数递增为偶数的运算规则叫“奇变”,再用2连续整除至此偶数为奇数,我们且把这一由偶数递减为奇数的运算规则叫“偶变”……任一大于零的正整数,通过连续的这样的“奇变偶变”运算,如无穷无尽数字的万有总是永远处在“3x+1”猜想通过“奇变”“偶变”原则抵达4、2、1的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