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暗中闪烁着爱的光芒,纵使动荡不安,依然苦乐参半 ——《爱与黑暗的故事》
主角Amos讲述了20世纪40-50年代以色列建国前后,也是他青少年时期的成长故事:作为一个从东欧逃到巴勒斯坦的犹太家庭独生子,在一个几乎黑暗的时代和环境中,周围满是有政治野心和思想活跃的人。Amos一家三代犹太人流离失所,不断逃亡:祖辈在欧洲半生动荡,父辈回到巴勒斯坦艰难求生,年轻一代则作为拓荒者亲身见证以色列建国,亲眼目睹阿拉伯人地位一落千丈。 这样的成长环境令许多犹太人“单恋”欧洲,痴迷于德国、波兰、法国、英国和欧洲大陆上任何其他国家的思想, 当他们逃亡至犹太人的家乡、炎热干燥的巴勒斯坦时,切断了他们之前在大学、出版社或是图书馆的生活路径,以及他们在科学精神世界中坚定计划的职业生涯。 他们身处一个尚未建立、命运完全不明朗的国家,没有坚实的生存基础,与那些真正称巴勒斯坦为家的阿拉伯人观望共处。
Amos的父母受过良好的教育,但流亡还是令他们生活窘迫,住在耶路撒冷一个黑暗的地下室公寓里。当时,巴勒斯坦内部大致以三个完全不同的人生为代表:有耶路撒冷,传统和知识精英之城; 也有特拉维夫,人们向往欧洲并以欧洲现代性为导向的现代城市;还有基布兹,新希伯来人将在这里聚集,过类似“人民公社”般的社会主义生活。 从Oz描述的家庭日常和书中反复出现的定期拜访亲戚和熟人圈子的情节,也能窥见一斑。从耶路撒冷的角度看,基布兹世界显得遥远和陌生,甚至比这座城市的阿拉伯居民还要多。作者通过对许多个人经历、情景和对话的描述,将以色列历史上建国阶段阴沉的社会氛围,以及1940 年代巴勒斯坦犹太人的内心冲突集中地传达给了读者。
以色列的历史和Amos的生活在联合国于 1947 年 11 月通过以色列建国的决议时达到高潮,Amos一家疯狂庆祝这一时刻。 然而,建国之夜,就导致了与周边国家的战争,彻底结束了与阿拉伯居民的和平共处。 Amos与他的家人亲友在黑暗、封闭的地下室公寓里度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战争避难时期。
在那年月,我说,我希望长大做一本书。不是作家,而是一本书。这种想法源于恐惧。(……)你这个年龄的孩子并非都能长大。有时坏人会将他们扼杀在摇篮里,或者杀死在幼儿园。(……)的确,烧书也不难。但要是我长大后成为一本书,至少有良机可单独生存下来,如果不是这里,那么会在其他某个国家,在某一座城市,在凑个偏远的图书馆,在某个被上帝遗弃了的书架的角落。毕竟,我亲眼见过书怎样想方设法在拥挤不堪的一排排书架间,在黑暗的尘埃里,在一堆堆选印本和期刊中藏匿,或者是在其他书的背后找到藏身之地。
恢复和平后,生活重回正轨,Amos也长大了。 命运的下一个打击是他母亲严重的抑郁症,她与父亲关系日渐疏远,最终自杀。随着Amos渐渐长大成人,打破这种挫败的、痛苦的、被历史缩短的生命、被极度保守的观念所塑造的黑暗世界的愿望与日俱增。 他寻找另一种生活方式,逃到胡尔达基布兹 ,希望挣脱书香门第寄予他的殷切期望和沉重负担,从一个体弱多病的文弱书生变成了一个晒得黝黑身强力壮的人。 也是在这里,他遇到了未来的妻子,是大家眼中公认的知识分子,并被送进了大学,最终成为一名以色列的作家。
整本书在宏大的历史叙事和生动的个人故事之间游刃转换,每个人物都个性鲜明学识渊博,例如父亲推崇的狂飙突进流派,母亲深爱的肖邦、拜伦和一种崇高又痛苦,梦幻又孤独的浪漫主义情怀,对于读者而言试图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感同身受并不容易, 阅读体验也不算轻松,需要一些耐心和揣摩。无论如何,读完全书还是让我对锡安主义,对希伯来语和意第绪语的日常等级区分,对巴以冲突,对犹太家庭的教育理念,以及以色列的建国前后这段动荡不安的历史有了初步的认知。为Amos一家颠沛流离,在个人和民族经历黑暗苦难时闪烁着爱的光芒,苦乐参半的命运感叹,也为作者细腻敏感又克制的笔触着迷,对Amos Oz这位以色列作家的其他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