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如何抛开偏见看待《流浪地球》以及背后的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

2019-02-15 17:44 作者:东极红星  | 我要投稿

我觉得看待一部电影的正确姿势:一部电影不仅要考量它的质量,还要清楚它在影史中的地位


春节档一部显得“不合群”的科幻题材的《流浪地球》掀起一股观影热潮,想必大家已有所耳闻。

它目前成为春节档票房、口碑均第一。

就在昨天,总票房已突破30亿人民币大关。


褒贬总是双双起舞,形形色色的评论铺天盖地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冷月我就用一个正确的姿势久违地做个影评,且说明一点:以下说到的内容均为真实和客观的。

废话少说



人们对于这部国产科幻片的热情为何如此之大?



这不得不从上世纪60年代说起,相较于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电影《月球旅行记》,中国科幻类型电影起步甚晚。虽然“科幻”一直是西方人的强项,但从新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小太阳》开始,中国人对于科学幻想的热情并不低迷。

《小太阳》里借用中国南北气温差异的冲突,展开了制造能源机器“小太阳”投入太空的故事,现今看似是有些陈旧,但它在那个时代的人们心里早就埋下了“科幻”的种子,在之后的50年内也出现了为数不多但很优秀的国产科幻电影,如:引人深思的《珊瑚岛上的死光》

由科幻的硬壳包裹着童真的《霹雳贝贝》

讲述主角与AI互换身份而引出一系列社会问题的《错位》


以及90年代较出名的《大气层消失》

《小太阳》最后一句台词“这些幻想难道仅仅是幻想吗?”已成为经典语录,表明了那些的人非常前卫的思想。


虽然确有几部优秀作品,但中国科幻片领域一直处于概念模糊期,科幻电影的工业体系还未建成。中国不到一百部的科幻电影发展史仅仅依靠几颗稀有的珠宝发出黯淡的光,《流浪地球》的到来显得太晚了



电影评价

单从《流浪地球》电影本身而言,故事结构一般,且有部分剧情漏洞尚且需要探讨。

或许是编剧的水平有限,电影对人物的塑造显得力不从心 ,处在叛逆期的主人公刘启(户口)对父亲刘培强的憎恨积淀了数十年,常理是不容易解开这种恩怨的。虽然电影也有看似足够的情节来尝试解开这个结,但与整个电影的主题相比,父子情这条线显得有些孤立,加上上映后的排片问题造成的后期剪辑有些混乱,让人难免有些跳跃感

而作为片中出现的年纪最小的角色,韩朵朵在该电影中无疑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仅剩的35亿人仍然处于末世的绝望中,最后的希望就在年轻一代身上了,但电影在表达主题的同时,牺牲了局部观感,对她的塑造却模糊不清,甚至存在感不强观众更多的恐怕是对这个角色的忽视甚至不满,所以在韩朵朵最后的广播号召的情节就显得苍白无力,对电影里的幸存者和对我们观众都缺乏说服力。



那么它的冲击感仍然这么强呢?

1.超出预期的视觉效果

电影对特效的把控比较有数 ,在成本限制的前提下对于远景特效“取大去小”,观众往往被恢弘大气的场景震住,不对细节斤斤计较。

而空间站的特效应该是全片最突出的了,甚至有外国朋友觉得这段可以媲美好莱坞的特效了

《地心引力》桥段

退一万步说,《流浪地球》相比好莱坞还不算出色的特效依然激起了中国观众对于国产科幻的信心,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它远远超出了人们对中国断层多年的“科幻”类型电影相当低的心理预期,这一影响也延伸到了海外,很多欧美影迷包括华人朋友刷新了对中国科幻的认识。

2.升华的主题

《流浪地球》及著名科幻小说《三体》的作者刘慈欣说过:“好莱坞电影通常是有复杂的故事,复杂的人物关系,和一个简单的主题”

除了《星际穿越》、《地心引力》、《猩球崛起》等,大多好莱坞科幻电影模式是“邪不压正”的个人英雄派别。在经历了数十年这种俗套的故事模式后,《流浪地球》与之相对立的主题赢得了中外影迷的称赞。

这也就是电影中最值得称赞的地方 :当主角一行人想出通过“点燃”木星产生的冲击波来推动地球前进的方法后得知,这种方法在之前已经有以色列科学家提出;之后主角所在的救援队修改了行星发动机程序,使其发出红色的火焰,接着周围几座发动机也是如此。

透过简单的镜头语言我们得知:急中生智不再是主角的“特权”,当威胁全人类的灾难降临,人们采用“饱和式救援”的办法,动用数百万人全力抢修发动机

这时,不分国籍,这里,所有人都是英雄。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式的主题甚至可以让人忽略掉之前的漏洞。

可能“带着地球去流浪”这种浪漫的事只有中国人才能想出来。



幕后

说到拍摄《流浪地球》的初衷,郭帆导演这么回应:“小时候看了《终结者2》印象非常深,从那时候就有了自己当导演拍科幻片的想法”。

然而实现自己的想法又是多么艰难,拍摄期间面:对经费紧张、经验不足等问题时他几度想要放弃。加上万达影业的突然撤资,郭帆与制片人龚格尔不得已转卖了房和车来补充成本,得亏后来吴京的“带资进组”,才让电影顺利面世。

这才有了郭导的那句“感谢卡神,感谢吴京”


卡梅隆也在微博做出了鼓励:

“祝流浪地球之旅顺利,

 祝中国科幻一路顺风”

背后还有很多人的付出,光特效一方面,国内大大小小几乎所有的特效公司联合制作,还有新西兰“维塔”工作室的加盟,在电影中会看出特效的细微差距。



面对重达几十斤的救援服,年过六十的吴孟达仍坚持上阵。此前他也坦白:“之前因为身体原因拒演过,拿到剧本的时候也不敢相信这是国人写的”

但后来经片方的再三请求下还是参演了,“后来想了想,如果自己演的这个电影能成功,那肯定是很大的一个里程碑,值了”,

也正如郭导说得那样“想要得到从未有过的东西,就在做出从未有过的事”

3000张概念图、数百个实景搭建、10000件道具制作,预示着中国科幻的工业体系正在逐步建立。比起雄居一方的美国大片、高傲独立的苏俄科幻美学,中国的科幻大陆上终于开出了一朵凄美的花。



说过多“良心”也无大用,《流浪地球》合格的质量可以给观众一个答复。抛开一切不谈,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个意义。

我还是借用《流浪地球》里的一句:无论最终结果将中国科幻导向何处,我们选择希望。



希望你看到这片文章后也能平息怒火、放下偏见,不要受别人的影响,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正确的观点。


觉得写得不错的话来个三连?





如何抛开偏见看待《流浪地球》以及背后的中国科幻电影发展史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