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差之见 | 永濑伊织-精神分析缘何是一场冒险


《恋爱随意链接》讲述的是,在私立山星高校文化研究部内,文研部五人面临着因风船葛策划而连续发生各种不可能发生的不思议现象,如人格交换,欲望解放,时间逆行和感情传递……在这些不可思议的现象的解决中,五人的友情慢慢成长的故事。

在《恋爱随意链接》中,最虐的应该就是感情传递时期,所谓的感情传递指的是文研部五人彼此之间可以随机听到彼此的心声。感情传递所引发的最直观的效果当然是我们在此毫无隐私,从而直面作为深渊的邻人这个现实。但是这里更值得我们关注的永濑伊织的自我的崩溃与重建。
永濑伊织在一个单亲家庭中长大,她的母亲经历过多次再婚,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和有过暴力倾向的继父,永濑伊织选择了采取角色扮演的策略。通过在不同的氛围中扮演不同的令别人期待的角色的方式,立即为她带来了某种自我的解放与实现。她在这里不必去思考我是谁,我是怎样的人,我要去做怎样的事,她只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来在主体间的符号网络中去占据不同的位置,某种自我就得到了实现。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扮演的角色和自我并不是对立的东西,扮演这种行为是我们去占据一个在主体间符号网络中的位置,而自我恰恰就是通过这种扮演,这种外在的才进入到了我们的内在,我们首先假装我们是某个东西,我们才真的是某个东西。

这就是黑格尔所说的,纯粹自我这一空无的内在性也先必须进入生存,成为一个对象,好让内在性反过来成为一个外在性,才使自我得到了规定。但自我和”真实自我“之间永远存在一个差异,只是日常中自我用连续性的虚幻认同掩盖了这种差异。拉康把这个现象形容为”这个自我为了表明自己存在的特质,不惜伪装自己而造成自己都不认得自己的假象“。而感情传递这种现象撕裂了这种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缝隙。由于感情传递时时刻刻向大他者发送着这种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的信息,使得永濑伊织在这里用于构建自我的符号性身份扮演失效了,这种失效导致了大他者不再支撑她的自我,从而使她的自我陷入了崩溃。
(大他者是我们无法通过投射认同的他者,大他者是我们假定的一个理想的秩序,大他者是给予我们欲望的东西)

我们先重新回到拉康用以形容人之构建自我的镜像阶段。6-18个月大的婴儿在镜像阶段中通过主体际性之镜观察到的自己的镜像是一个完整的整体的形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此时他并不能完全控制自己的身体,所以他察觉到自己的身体是分裂的。这个形象的完整使主体感受到了一种被肢解的威胁,因此婴儿从一开始就把自己和形象之间的对照看成是一种黑格尔式的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了缓解这种焦虑,主体会认同镜像,并借之形成了自我。同时关于碎裂感的记忆也不断地威胁着这种期待,任何不统一的感觉都威胁着构成自我的那种统一的合成感的错觉。也就是说,对于使自我这个形象得到了固定的镜像—这个客体而言,它是在威胁自我存在的基础上使自我得到完形的。

永濑伊织在这个阶段就直面了丧失这个客体的风险。在感情传递初期,永濑伊织不断地试图维持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而感情传递则不断地选取性发送她内心的情感,使这种扮演完全失败。扮演失败的后果是永濑伊织原本用以构建自我的客体趋于消失,其自我趋于模糊。感情传递使她失去了大他者的担保。于是她有时候咄咄逼人,有时候话说一半犹豫不决,有时候完全放弃对符号性的保证——都是她在这个阶段所承担的压力的体现。
镜像阶段所说的东西并不是只在婴儿时期才发生,镜像阶段的认同是主体的一个永久性的贯穿主体一生的一个结构,它所揭示的东西是我们的自我其实是一个误认的产物,是主体自我异化的所在。那么当我们面临着作为想象性产物的,有着神话一般的连续性的自我与主体真实的欲望的鸿沟时,我们该何去何从呢?永濑伊织在这里给我们展现的是一个近乎标准的答卷。

当永濑伊织表露出自己所扮演,所居于的主体间符号位置与自身的不协调的无助时,她面临的似乎是大他者所给予的一种难以选择的僵局,要么被大他者同化,要么把大他者排除。后一种就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人通过父之名的排除,成为了社会的“自由人“,从而不再受父名的约束,但是是以牺牲自己灵魂为代价,这种显然是不可取的。
而前一种就是永濑伊织所首先面对的,她面对的首先是文研部一起患过难,互相无比信任的好友的宽容和理解。当唯和稻叶下定决心要以一切的宽容来理解伊织,认定以前那个开朗活泼的伊织才是真正的伊织,并要挽救那个过去的伊织的时候。此时她其实面对的是一种终极的诱惑,这种终极的诱惑实际上是一种选择,只要依赖于好友的信任,无视掉自己内心所发出的呼喊,她依旧可以做那个善于调节气氛的开心果,依旧可以得到好友无条件地支持与信赖,一切事情依旧不会改变。但是她没有,她选择了坚持自己的欲望,她选择了质疑,质疑好友们究竟喜欢的是不是她,质疑她以及好友们的感情是否是真的真实,最后质疑她所有赖以构建自我的符号性身份。毫无疑问,这是一种近乎于自杀的姿态,在这里永濑伊织选择了承担悬置担保了我们主体身份的社会象征网络的风险。她主动地将自己从共同体中排除出去,她十分清楚这样做的结果,无论是被班级人鄙视,还是被最好的朋友所不理解,甚至眼睁睁地被误会,她都在所不惜。她为了“活着”宁愿去”死“。

这几乎完美地形容了精神分析为何是一场冒险。对于精神分析而言,最正确最大胆的伦理就是坚持自己的欲望。为了坚持自己的欲望,我们有义务同我们“最本真的梦“,同担保了我们的象征世界的道德性神话保持一定的距离。而这种伦理的终极的实现,正是这种对我们明显悬置了社会维度的”向死而在“的完全接受。
参考书籍:
[1]《关于自我的一些思考》 拉康
[2]《享受你的症状-好莱坞内外的拉康》 齐泽克
[3]《精神分析的伦理学》 拉康
编者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