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寒门逆袭!任正非的高考往事:饥肠辘辘下的奋斗(感人泪下)

2022-06-07 10:33 作者:老方说  | 我要投稿


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人生会是什么样?

任正非对此有个假设:

“也许我也进不了华为这样的公司,社会上多了一名养猪能手、或街边多了一名能工巧匠而已。”

对于任正非而言,高考就是他改变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上大学是他当时情况下最好的一个出路。

所以,上大学这个事,对任正非和华为都有深远的意义。


尽管父母都是老师,但任正非想上大学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里,任正非回忆了自己高考前的状态,其中的艰苦、艰难,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可以体会的。

对很多学子来说,学习很苦,这种苦主要是体现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上,脑子里要记忆很多知识点,要理解很多公式、定理,要做很多测试题……

但任正非面临的最大困难在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他一直处于饥饿的状态,我们知道,人在非常饿的时候,心里想的都是食物,是不可能全身投入在学习或其他事上的。

“当时最大的困难就是饥饿,天天都是饥肠辘辘,无心读书,我高二还补考了……我青少年时期并无远大的理想,高中三年的理想就是能吃一个白面馒头。”

任正非不是不想学习,他非常愿意在学习上奋斗,吸取书本上的知识,但“饿肚子”这种现实问题是一个难关:

人要吃饭,不吃饭就什么也干不了。

任正非是家里的长子,他还有六个弟弟妹妹,全家共有九口人,父母的收入微薄,家里经常是入不敷出的经济状况。

为了让全家人都活下来,任正非家里实行严格的分饭制,就是每个人有固定量的食物,以保证最低限度的生存需要。

在那个时候,任正非就真正理解了“活下去”的含义。


高考前,备考很重要,任正非在家里复习功课,常常饿到头昏眼花,根本无法长时间坐在那里学习。

“我高三快高考时,有时在家复习功课,实在饿得受不了了,用米糠和菜和一下,烙着吃,被爸爸碰上几次,他们心疼了。”

其实家里还有粮食,就装在瓦罐里,但任正非不敢偷偷抓一把,因为他知道那是全家人活命的口粮,他不能自私。

为了支持任正非的学习,父母专门给他开了小灶,“后三个月,妈妈经常早上悄悄塞给我一个小小的玉米饼,使我安心复习功课,我能考上大学,小玉米饼起了巨大的功劳。”

任正非后来想起这个玉米饼就会泪流满面,“这个小小的玉米饼,是从父、母与弟妹的口中抠出来的,我无以报答他们。”

在这样艰苦的情况下,任正非努力奋斗,终于考上了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走入了大学的校门。

任正非是一个不忘本的人,他一直记得自己是寒门出身,后来华为捐资成立了寒门学子基金,很多人对“寒门”这个说法有意见和争论,但任正非一锤定音,就叫这个名字:

“我认为出身贫寒并不羞耻,而思想与知识贫寒,出身高贵也不光荣。我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贫困、饥饿、父母逼着学中度过来了的。没有他们在困难中看见光明、指导,并逼迫我们努力,就不会有我的今天。”

上了大学后,任正非牢记父母的教导,“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别人不学,你要学,不要随大流”,他在大学期间一直坐冷板凳,认真学习,读了很多书,深度学习了数学、逻辑、哲学……还自学了三门外语,增加了很多知识的储备。苦难的经历和知识的储备,后来都化成了任正非思想成熟的资粮。

其实国内外都有很多没有上大学也取得很大成就的例子,但对大多数人来说,上大学是开拓眼界、获取更好机会的唯一途径。大学期间的学习、训练和经历,对人生的自我塑造和成就至关重要。如果没有高考和上大学,任正非的人生和事业可能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寒门逆袭!任正非的高考往事:饥肠辘辘下的奋斗(感人泪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