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3年7月8日 读书笔记

2023-07-08 11:06 作者:一把山火  | 我要投稿

乡土中国——乡土本色 这篇文章开头就说了,"从基层上看去,乡土社会是乡土性的。"随即把目光聚焦到"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社会的基层。 我们总说乡下人土,不如细想一下土从何来,为什么土。作者认为这个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土地是庄稼人的根,就像我之前不理解为什么我的爷爷——一个职教四十年的老教师,为什么退休后还要侍弄家里的地。我小时候,家里总会种些花生,幼时的记忆里除了吃花生的快乐,还有去地里拔草、浇地、收花生、摘花生的劳苦——我大抵也称不上劳苦,活儿都给家里大人,还有我的老豆表哥干去了,我就是那个耍宝偷懒的角色。 这节里有句话"乡村里的人口似乎是附着在土上的,一代一代的下去,不太有变动。"作者也说"这结论自然应当加以条件的,但是大体上说,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这并不是说乡村人口是固定的,因为人口总在增加,人口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只得宣泄出外,"这些宣泄出外的人,像是从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找到土地的生存了,又形成一个小小的家族殖民地,找不到土地的也就在各式各样的运命下被淘汰了,或者"发迹了"。"想想自己村里的人,想想自己,好像确也逃不出这规律。之前的乡下人外出务工,不管是不是求得了"衣锦",总是要还乡的;现在的小镇做题家外出求学,不管求了怎样的学,大部分也总归要回去的。或有实现了所谓梦想的人,留在了更广阔的天地,上述种种,不都是老树上被风吹出去的种子嘛。乡下人总是有根儿的。 在之后的部分,这篇文章更像是从源头说明了乡土社会处世规则,及其由来。因为乡下人的群居属性,群落内人与人熟络、协作,群落与群落孤立、隔阂。 "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发生的亲密的感觉。这感觉是无数次的小摩擦里陶炼出来的结果。这过程是《论语》第一句里的“习”字。"学"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触,"习"是陶炼,"不亦说乎"是描写熟悉之后的亲密感觉。"这个角度很新奇,好像也很能反应亲密关系的道理,学是与陌生人初接触,是开始;习是往来加深联系,是发展;不亦说乎是熟悉后的亲密的感觉,是目标,是想要的结果。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开始一段亲密关系,经常性的沟通,深入联系,找到适合的相处方式,熟络后亲密相处,又恰到好处。 "我们大家都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这类的话已经成了我们现代社会的阻碍。"乡下社会是人情社会,这种人情、方便已经渗透到了乡下社会的各个角落,"熟人好办事"已经成了难以逆转的思维定势,成了所有人默认的潜规则。 "乡土社会的信用并不是对契约的重视,而是发生于对一种行为的规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时的可靠性。"可能随着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在人与人的往来里,更需要契约精神去约束人的行为,需要具体的法律条文规范行为的边界,但总会有人,总会有这些念头存在——这行为不规矩,我不是不规矩的人。如果把这说成乡下人对规矩的死脑筋,说这是轴,总觉得失了些情趣,不如说这是乡下人心底的浪漫,自古以来藏在血液里,渗透在思想里的对大同,对真理,对天道的追求。纵使这种现象不会是所有人的共识,那又如何,这不妨碍我心里留着这种子。 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话很多的人,短短几页书的文章,看完之后有这么多想说的话,还没有把这篇文章所有的观点都涉及到,这好像也是我第一次写读书笔记?或许我应该大条一些,随意一些,看到哪儿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就算不能说出所有想说的,总也是说了些。

2023年7月8日 读书笔记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