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去做素质教育综合体?

2021-09-13 16:04 作者:邦邦老师  | 我要投稿

 昨天有一位朋友向我咨询:“怎么看待当下一些教育机构转型为素质教育综合体?”

 我的回答很简单,两个字:“找死!” 

为什么,因为素质教育概念提出,有近40年时间(1985年),提出至今,从未有过春天;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之所以没有春天,本质上还是因为跟分数无关!

所以,事实上大部分素质教育机构一直处于煎熬的状态。 


素质教育招生难,是一种常态!

素质教育与我国人才选拔机制没有直接关联,也就意味着此类项目并非刚需项目。

 另一窘境是,学习效果难以具体化

学科机构学习效果,有许多途径,能够衡量效果。比如,日常作业完成、上课学习适应度,以及最终考试成绩都能够体现。

但素质教育,难以衡量为孩子成长发育,实际发挥了什么效果。 所以当孩子年纪小,既没有学业压力,也有足够时间,家长就愿意让孩子学学舞蹈、绘画等培训班。 


但是因为中考分流,一旦到了3年级,家长就不得不为孩子小升初做准备了。需要考虑孩子哪科学科比较薄弱,更有针对性发力。 


当然,现在学科培训机构已经没有生存空间。但是并不意味着家长愿意让孩子,将宝贵的时间花费在素质教育上。 有培训需求的家长,可能通过各种方式来补齐孩子学业短板。比如,线上学习、自己辅导…… 

也许,“双减”实施后,会让大部分孩子摆脱超前学习,回到同一起跑线上。能够极大程度缓解家长的焦虑感,不再紧抓孩子学业不放。 但,即使孩子拥有了更多空闲时间,也不意味他们就会去报名素质类课程。 

归根到底,因为素质教育的非必要性,是否报班取决于家长认知程度。而一旦孩子学业、孩子兴趣、家长收入等因素有所波动,报班情况也会受到影响。 


除了招生困难,素质机构续班更是难题!

我们经常强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服务,从而提高续班率。

 但实际上,对于学科机构而言,学得太差和学得太好,续费可能性都不大。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报了英语课程之后,英语水平仍然没有显著提升,在课程学完之后,家长大概不会继续报班。 学得差,不继续报课,是人之常情。但学得太好,家长会认为孩子能够应付英语考试,转而会去学习其他科目。也非常可能不会继续报班。

 过往的学科机构,续班尚且面临如此多问题,更何况是素质机构呢?

 除了招生难、续费难,素质机构还长期面临耗课难、招聘老师难、坪效低等困境。 在机构肆意发展的年代,素质机构都面临重重困难。更别提,“双减”之后了…… 


所以,才有文章开篇那句话——

素质教育概念提出,有近40年时间,提出至今,从未有过春天;过去是,现在是,未来也是


接下来进入第二个问题:

素质机构综合体,真的是产业发展趋势吗?

不乏有人认为,素质机构综合体,能够弥补单打独斗机构存在的不足。比如,降低招生难度、提高了坪效。 

然而,这是真的吗?

 秉持这种观念的老师,往往从新东方等大机构转型动作得到启发。 " 双减 " 之后,新东方采取了一系列向素质教育转型的动作。

其中,就有综合体模式的尝试。

 目前,新东方在北京、云南、长春、焦作等四地成立了素质教育成长中心。这些成长中心就是采用了一站式综合体的模式。 


但,实际上,头部机构能转综合体,一是没办法,死不起;二是品牌和招生能力确实强

如果招生能力跟不上,盲目转型教育综合体,就是在加速机构死亡。毕竟,所有的拓科,都是要投入的。


 试想,单科素质机构都如此难招生,多科只会更难! 假如机构有3个项目,但市场和销售能力跟不上,无非就是分流罢了。本来一科还能招个百来个学生,结果多科变成各科都只有二三十个学生。 

以我过往经验来说,深圳做教育综合体的,大部分是亏损很严重的,亏损不严重的企业就是及时转型为二房东了。 如果要入驻综合体的话,重点考量所在位置、运营商获取流量的能力以及综合体内的业态。 


我们来逐一分析:如果综合体内全是做机构的,就没必要入驻,必须要有其他的商业配套,才有可能盘活。 而且如果综合体位置不佳,附近人流不足、交通不便,根本没有太多居民会来闲逛,这个综合体就“死”了一大半了。 通过入驻综合体来实现源源不断招生、降低房租支出、提高品牌辐射力的愿望固然美好,但现实却往往很残酷……


 另外,给个小建议:但凡有人来找你合作素质教育项目,都请谨慎评估对方的招生能力。

个人建议是,可以合作,但只做师资输送,上一次课收一次费。

补充一句:还是一直以来的观点,当下政策未出尽,保持定力最重要!

加速耗课,降低成本,找个低成本易上手的项目遮羞!千万不可冒进! 


为什么,我不建议你去做素质教育综合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