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已经上线两季,令人感动之处是片中那些人物的坚守与专注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的窗外下着大雪,让这档节目变得更温暖。2019年,《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上线的时候,我就在一篇盘点文学纪录片的文章里提到过它。今年第二季上线后,也是一口气刷了下来
我在其中找到了五个关键词,专注、起伏、使命、奇迹、坚守,其实片中出现的几乎所有人身上都具有这五个词的属性,只是谁在哪一方面体现得更为突出一些而已。看到他们的故事,你没有理由不做好自己喜欢的那些事。
01 专注
花15年编纂一本字典,这是《编舟记》的故事。人生能有多少个15年?但人的意志力可以和时间做一次抗衡。版本目录学家沈燮元主编的《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子部)也花了18年的时间。这位98岁的老先生,如今还每天往返于当地的南京图书馆。他说自己离不开图书馆,就像鱼离不开水一样。

做研究,不一定非要在大学当教授。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的顾晓军通过自学,掌握了十几种语言。而在读到那些触动自己内心的句子时,他竟然会失声痛哭,可见其对文字的那份深切感知与热爱。国家图书馆管理员的职业,让他有机会在自己的工位上沉浸于中西方古典文献的知识海洋。

02 起伏
第二集里,最触动我的故事是1981年生人的漫画家赵佳。可能是同为天津人,年龄相仿的缘故,对她跌宕起伏的人生多了几分同情。16岁出道后不久,遇上病重的父亲,代表作《黑血》被迫停更。等父亲病情好转,作品获奖后,本应该有更好的机遇。谁料,时代向她开了玩笑,黑白漫画受到彩色漫画与网络漫画的冲击,更使得创作的载体《少年漫画》杂志与那些纸媒一样走向停刊的终极命运。

20年后的2017年,《黑血》终于重新出版。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部悬疑科幻神作在那个年代是具有超前意识的。父亲最终还是因为癌症离世,在经历过几次人生低谷后,2018年,赵佳也终于在威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漫画必将成为她终身追求的事业。
已经获得过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杨武能,最初的梦想是修三峡水电站,但因为色弱而无缘工程师的梦想;想当音乐家,但家里买不起任何乐器;离翻译比较近的机会是16岁考入俄专,立志做俄语翻译,但中苏关系紧张,这个梦想也破灭了,这才有机会学习德语。
而大的社会变革让杨武能再次跌入谷底,直到1978年恢复研究生制度后,他告别妻女,放弃四川外语学院的工作,考取了社科院研究生,师从德语翻译大家冯至。
翻译德国名著《魔山》,是极具挑战的工作,四个人共同翻译完成,却留下遗憾。杨武能认为不同翻译风格影响了这部作品的整体性。于是在66岁的那一年,他又重新攀越这座“高山”。从最初翻译这本书,到最终独立完成,花了20年的时间。
03 奇迹
2018年,搜狐视频推出的一档真人秀节目叫《神奇图书馆在哪里》,嘉宾有马伯庸、赵子琪和高晓松。节目的切入点不错,走进了各式各样的图书馆。而《但是还有书籍》第二季第一集的开篇,就是在讲述图书馆里的奇人奇事。

与那些在图书馆研究学问的人不同,藏族僧人久美为了改变当地的教育环境,让人们在思想意识上真正达到脱贫,他完成了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事情,在草原上建起了一座纳朗玛社区图书馆。这期文章的头图就来自于他在图书馆整理图书的背影。

贫困的藏族孩子们在里面获得了知识与见识,为了能让更多没有走出草原的人了解外面的世界,久美也利用科技为这所特殊的图书馆赋能,邀请文化领域的资深人士通过视频与学生们交流。更有喜欢文学的姑娘因为图书馆的滋养,而一步步走上自己的梦想之路,被西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专业录取。久美功德无量,年轻的生命也充满了希望。
04 使命
如果不是在第三集里看到普拉斯的名字,我都快忘记自己曾经写过诗歌这件事。上大学时,我曾经买过一本普拉斯写的小说《钟形罩》,后来借给一个写诗的朋友后,就没有再还给我。在复旦大学教英美文学课的包慧怡,在自己工作情绪最低落时,与图书馆里普拉斯的诗集《爱丽尔》相遇,自此与翻译诗歌结缘。
这其实不仅仅是心境的问题,而是要看她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在本硕时期,包慧怡就曾远赴都柏林大学攻读她痴迷的中世纪文学。翻译这些小众边缘的作品,也让她从某种气质上接近这些作家。她会用打字机创作诗歌,旗袍和发髻的装扮,就好像让你看到了民国时期的某个大家闺秀。
比起这种偏文艺的调性,翻译《哈利·波特》全集的马爱农则要更入世一些,这是翻译儿童文学带给她的乐趣。马爱农的祖父就是一位老翻译家,马爱农第一次翻译小说《绿山墙的安妮》时就曾得到祖父的近距离指导,让她有机会在做图书编辑的同时,又增加了另一份与出版相关的事业。
作为一部大部头世界名著,《哈利·波特》从某种程度上成就了马爱农,而马爱农也成为这部巨著在中国的传播者。虽然她也翻译过很多严肃文学作品,而相较于那些沉重的内容,儿童文学则会给她精神和心灵上带来抚慰和治愈。这是作为译者,从作品身上得到的另一份福利。
05 坚守
比起这部纪录片里的其他人,老六张立宪更像是一个明星。毕竟在出版圈,有几个人演过电影呢?他在纪录片中强调自己是个商人,也许正是这个身份,让他不得不更有名一些,这样,书也会好卖一些。在结尾的花絮里,他还不忘了让对面的导演赶紧下单买书。
老六的坚守能让更多读者看到。但是像杨全强这样孤独的守护者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从“上和卓远”到“行·思”,从鲍勃·迪伦到《三只忧伤的老虎》,被称为杨师傅的他,还是在继续追求一直想做的那类图书。无论别人怎么看,他会义无反顾地出版那些他认为有价值的图书。
与杨师傅选择国际社科人文书籍不同,“乐府文化”的创始人涂涂则选择那些身边好玩有趣的创作者。对于出版领域来说,这是与名气、流量、数据相冲突的选题角度,他要推出那些没人听说过的素人作者,完全从内容产生共鸣的角度去打造图书。
而在这些作者中,杨本芬的《秋园》就是最为突出的一个。你会在各大图书榜单中看到这本书的封面。第一本反响不错,接下来,杨本芬三部曲陆续出版,另外两本是《浮木》和《我本芬芳》。有时候,没有人敢触碰之地,恰恰有充满生机的无限可能。
06 上路是为了写成一本书
第五集本身不是很受触动,主要是同样拍梁鸿,在贾樟柯的纪录片里也看了一些。《但是还有书籍》篇幅有限,没能看到更有意思的梁鸿;班宇在出版和文学圈逐渐火起来,并不陌生,片中介绍的内容大多都已经知道。倒是对最后一个诗人画家吕德安更有兴趣,对他了解不多,他的某种生活状态还是蛮有意思的,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读读他的诗集《傍晚降雨》。
第二季也是在做某种承接与延续,比如第一季里有译者范晔,那这回就干脆用一集来介绍三位译者,他们与书相遇的故事令人深思。第一季里有“后浪”的朱岳,这回也专门一集介绍出版人。所以,这档纪录片,越是那些平时处于幕后状态的人物,越能激发人观看的兴趣。反而是带有些“明星”光环的人,倒不容易出彩。不过,老六除外,算是个特例。
第六集里出现的人物,就属于不太熟悉但有趣的灵魂,让人想起第一季出现的视觉艺术家伊恩·博伊登(Ian Boyden),他的中文名字是薄英。可能是因为对书法的兴趣所致,我个人很喜欢他给张充和做的那本书《桃花鱼》。
有意思的是,最后一集的名字叫《从纸上到路上》,是一些为了某个课题或自己研究的领域实地考察的“冒险者”。比如研究水生物的张辰亮,他的著作《海错图》系列,让人想起去年的韩国高分电影《兹山鱼谱》。
张辰亮自己的乐趣,一方面是研究古人生物图谱,另一方面就来自于长途跋涉的探寻。他的兴趣不仅是水里的鱼,作为“博物”领域的资深人士,其他动物也是他关注的对象,于是他会成为《一路“象”北》纪录片的导演和主角。内容就是2021年云南大象北移的话题事件。

另一位在路上的人,是重走西南联大之路的特稿记者杨潇,这段路程的记录行成了一部书《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由于这种探寻,也让他有机会见到当年的亲历者,超过100岁的吴大昌,曾毕业于西南联大机械工程系。


与杨潇的举动有些类似的是特立独行的摄影师塔可,被称为“以摄影咏古的”当代艺术家。他会进入古书中提到的历史现场,拍摄一张当代摄影作品,并用极其冷门的洗印方式洗出照片,营造一种跨越时代碰撞的独特美学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