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国:把握三个发展趋势,在酒业新一轮良性发展周期乘风破浪
7月25日,中国酒类流通协会第七届五次理事会暨全国优秀会员表彰大会召开。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会长王新国在会上作第七届理事会工作报告时表示,当前酒类行业从高速增长,到转型调整,内外环境变化,长期矛盾凸显,发展挑战增加。
长江酒道撷取报告中对于行业运行特点的总结及行业发展趋势等精彩内容,以飨读者。
三大行业运行特点
2019年以来,酒类行业呈现集中化发展、结构性增长的主要态势。
通过对2019年到2022年全国酿酒行业规上企业数量、酿酒总产量、营收、利润等数据变化的分析,结合一线调研,当前酒类行业呈现三个运行特点:
产业加速集中。
以白酒行业为代表,酒类产业向仁怀、习水、泸州等优势产区和茅台、五粮液、洋河、汾酒、泸州老窖等名优品牌集中。
同时,在消费理念、消费需求、组织效能等因素综合影响下,名酒集中化的行业马太效应,也将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增强。
市场消费不足。
三年来,行业销售与利润,呈现持续、稳步增长,但主要体现为渠道性增长。当下,酒类市场消费不足的短板进一步暴露出来。一方面,是消费体量趋减,无法及时、充分地消化渠道库存。另外,是消费结构下行,高端产品销售乏力,价格体系承压。
厂商结构失调。
在上个产业周期内,行业发展仍以厂家为主导,决定市场的发展节奏与发展方式。
包括提价和增量,包括开发贴牌产品,包括扩大渠道招商,都是厂家主导型的发展方式,根据上游酒企的意愿和规划,决定市场发展的节奏与方式。
在此过程中,经销商的能动性与价值性没有充分体现,经销商的市场洞察和行业引领未能充分发挥,导致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的错位,导致渠道压力与消费实际的矛盾,导致酒类价值与公众认知的脱节。
厂强、商弱,这种结构性失调,是酒类优势品牌高度稀缺、厂商发展规模和水平差距明显等种种因素使然。而随着酒业进入以消费为主导、以市场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酒类厂商关系将趋向共生、共优、共强的平衡状态。
把握三大发展趋势
针对目前的行业运行特点及市场新变化,整个行业要通过动力创新、动能升级,创造性地扩大需求,持续性地提振消费,开启新一轮良性发展周期,把握好三个发展趋势:
文化建设引领。
在未来发展中,文化将是关键动力。酒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品质文化的推广、消费文化的创新,都是扩大酒类消费群体、激发酒类消费活力的关键之举,将酒类文化与民族文化、时代风尚、消费价值融合贯通,将是产业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价值体系创新。
酒类消费的提振和扩大,将依托酒业价值体系的全面创新,包括产区、老酒、年份、香型等酒类价值要素与接轨国际,通过全面构建标准化、科学化、市场化的价值体系,从而助推消费的提质、增量。
在此过程中,要求酒业科研工作与市场工作紧密配合,以市场定向科研,以科研赋能市场,把酒类价值的科学内涵,充分转化为市场化的表达和传播,影响消费者心智。
同时,就从酒业价值体系的创新、酒业价值公信力的市场化做起,提升酒业高端价值的市场认同度。
提升酒业高端价值的市场认同度,有必要从价值体系的创新做起,从酒业价值公信力的市场化做起。
酒商做优做强。
以市场、消费为酒业未来发展重心,加强酒业文化和价值的市场化、社会化水平,酒类经销商责任重大、使命重大,酒商企业的做优做强,将是必然趋势。
酒商做优做强,包括“上游化”发展,布局酒类生产,打造自有基地和自主品牌;
包括“C端化”发展,向新零售市场转型下沉,压缩环节成本,直接连接、服务和影响消费用户;
包括“连锁化”发展,发挥大商的品牌、管理、组织优势,通过标准化模式整合经销商,构建区域性、全国性连锁网络;
包括“资本化”发展,一方面是寻求机会上市,一方面是对外融资,借助于资本的力量,扩大竞争优势,推进酒类流通的进一步集中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