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学史 # 第十章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与发展
概说
20世纪20—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建立并逐步发展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20—40年代的中国思想界、知识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唯物史观的传入、中国革命现实的需要和对中国历史整体发展宏观认识的理论需求,使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建立并迅速成长起来。用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历史、认识中国历史不同发展阶段的社会性质,成为中国史学如何面对现实和学术的双重任务。郭沫若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标志性著作。抗战时期延安和重庆地区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到了长足发展。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论述和中国历史的论断,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传播与李大钊的贡献
一、唯物史观的传播
•唯物史观在中国的真正受到重视和流行则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
·唯物史观之所以在中国广为传播,其原因非常复杂。简言之,第一,它适应中国社会革命的需要。第二,它的一些重要理论包含了中国思想传统尤其是儒家的社会理念中某些进步的因素,乃是中国学人接受唯物史观的思想基础。第三,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把历史看成有规律的运动,而历史学是能够认识这种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学者对唯物史观持有的科学信念,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所大力提倡的科学精神是一致的。
二、李大钊的史学贡献及其《史学要论》
•李大钊在《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学灯》和《社会科学季刊》等刊物上相继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等文章,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试图用唯物史观认识中国古代史和现代史问题。
·《史学要论》1924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署名李守常。这是李大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阐发他的史学思想的史学名著,本书不仅介绍阐述了他的史学思想,而且是一部从理论上给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道路的著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三、关于历史学学科体系
《史学要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史学观的最早著作,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之学科体系的最早的论述。概括说来,它主要有以下几个论点:
•首先,明确区分“历史”和“历史学”的性质,提出把客观存在的历史同人们主观反映的历史加以区别的重要性。
•其次,指出历史学研究的对象包含“记述历史”和“历史理论”两个含义丰富的方面,认为这是“广义的历史学”。
•再次,阐明了史学在科学中的位置以及它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最后,强调史学的社会价值和实践意义。
记述历史与历史理论,有相辅相助的密切关系,其一的发达进步,于其他的发达进步上有莫大的裨益,莫大的影响。历史理论的系统如能成立,则就个个情形均能据一定的理法以为解释与说明,必能供给记述历史以不可缺的知识,使记述历史愈能成为科学的记述;反之,记述历史的研究果能愈益精确,必能供给历史理论以确实的基础,可以依据的材料,历史理论亦必因之而能愈有进步。二者共进,同臻于健全发达的地步,史学系统才能说是完成。——李守常《史学要论》
四、关于历史观和方法论
在提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之核心的基础上,李大钊在历史思想方面尤其重视如下一些原则:
•首先,强调思想变动的原因应当到经济变动中去寻找。
•其次,重视阶级斗争学说。
•再次,突出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最后,对“历史”的新概括。
第二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产生的社会环境
•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中国向何处去、中国革命的前途何在、中国社会性质是什么等问题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首要问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的中国社会性质和社会史的论战、1934—1935年的中国农村社会性质的论战,虽然与中国的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但是关于中国社会史的论战,则是唯物史观和历史学紧密结合的一个典型。
·现实社会环境要求马克思主义史学得出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历史和国情的论断。
二、《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建立
•流亡日本期间,郭沫若从1928年7月起开始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史。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创与探索之功,使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郭沫若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史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的反复强调,充分说明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史观与史料的重视程度。
第三节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发展
一、抗战时期延安与重庆地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
•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开展,在客观环境上与延安地区有所不同。
•从研究者在两地的分布来看,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标志性人物是郭沫若。
•通史撰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迫切任务,受到了延安和重庆两地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高度重视。
·思想史是重庆地区马克思主义史家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毛泽东选集》第2卷
二、郭沫若、吕振羽的史学贡献
•抗战时期在重庆期间,郭沫若加强了对先秦社会和学术思想史的研究,撰写相关学术论文达20余篇。
•郭沫若关于历史研究的方法论,同他重视史家确立正确的世界观的认识是一致的。
•吕振羽是最先投入社会史论战中的马克思主义著名史家之一。
·吕振羽《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以考古资料结合神话传说考察远古历史,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研究中国史前社会史的最早著作。
三、翦伯赞、侯外庐的史学贡献
•翦伯赞深感当时在唯物史观理论和方法论方面研究的薄弱,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历史理论的研究,也为了清理各种混乱的历史观,为全民族抗战提供思想武器,他撰写了《历史哲学教程》。
•作为一位具有鲜明的理论和方法论意识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特别强调史料、史料学对历史研究的作用。
·侯外庐《中国古典社会史论》(该书后定名为《中国古代社会史论》)和《中国古代思想学说史》是两部马克思主义史学论著。
四、范文澜与《中国通史简编》
•《中国通史简编》于1941年底完成了上册,成为最早完成的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叙述自上古至鸦片战争前中国历史的贯通性著作。
•“按照一般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划分中国历史的段落”。
·范文澜文史兼通,书中引用的资料十分丰富,语言通俗凝练,体裁新颖。《中国通史简编》的这些新特点,展示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整体认识,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和欢迎。
五、邓初民、胡绳的史学贡献
•邓初民:《社会史简明教程》、《中国社会史教程》
·胡绳的《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是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专史撰述方面的代表作。这是一部通俗的政治读物,也是一部严肃的历史著作。
在竖的分期,是把社会进化分为原始共产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各阶段,而叙述了由原始公社到社会主义时代的全系列;在横的内容,是把人类的主要社会生活分为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由社会的经济结构进而考察政治的形式、精神的意识形态,以探求各个社会阶段的特征。——邓初民《社会史简明教程·自序》
第四节 毛泽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贡献
一、毛泽东关于史学工作的论述
•毛泽东历来重视历史学的现实作用,他不断强调要把历史学的功能提升到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高度来认识。
•史学工作不仅对于中国的革命事业有着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对于提高民族自信、鼓舞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奋斗有着重要作用。
·毛泽东还强调史学工作与端正学风的关系。
二、毛泽东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断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毛泽东对中国古代史和近现代史的发展特点、社会性质、主要矛盾的概括分析,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的主导线索和基本观点,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多次提倡的在历史研究中的“实事求是”态度、阶级分析的方法、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等观点,都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研究指南。
思考题:
1、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是怎样的?
2、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学术价值与意义何在?
3、抗战时期延安和重庆地区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4、毛泽东对中国历史有什么重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