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新风 | 为什么要用PPT——PPT使用指南之一
◎徐默凡
在今天的口语交际活动中,PPT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工作、学习交流工具,但在使用中也出现了不少困惑。在最近的文章中,我们想和大家依次讨论三个问题:为什么要用PPT?PPT呈现什么内容?如何使用PPT?
从本质上说,PPT只是一个辅助性交际工具,它是为了弥补口语表达的不足而诞生的。口头表达利用的是有声语言,我口说我心,随想随说,随说随补,非常方便快捷,但是口语的缺点也很明显。
1
口语利用的是声音,语音是瞬时性的,稍纵即逝,有很多人听了下句就忘了上句,无法把有效信息存入长时记忆中。由于声音的即时性,重要的信息也无法回听,如果要重新说之前提到过的内容,又会使表达啰唆重复。
2
语音信息是线性的,适合描述具有时间顺序的事件,但是碰到立体性形象或者系统性结构时就会很费劲。前者比如要说明一幅图画,用语言描述其人物、景物、色彩和整体结构会很艰难;或者解说一套舞步,语言也是无法详尽表达其姿势、变化、节奏和动作配合的。后者比如要说明一个公司的组织架构时,各个部门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上下级关系和平级关系错综复杂,用线性语言很难说清楚。
3
口语是即时生成的,较难做到科学、严谨、周密。平时的口语交流,我们讲一个故事,说一个道理,略有语误没有问题,听众会忽略不计甚至根本没有察觉。即使出了一两个大语病,也没有关系,可以即时修补,重说一句或者增补一句就把场面找回来了。但是,如果我们想表达的是一个严谨的定义、一项重要的理论、一次郑重的呼吁,说得磕磕绊绊、错误不断就完全不行了。
口语交流怎么解决以上问题?PPT应运而生了。PPT使用的是视觉符号,而口语是听觉符号,使用PPT我们可以边听边看,眼睛和耳朵同时接收不同感觉通道的信息,从而形成优势互补。
PPT可以把重要的信息呈现较长时间,便于听众吸收消化;也可以使用超链接或者翻页回看,再现之前提到的重要内容。PPT可以直接呈现画面,播放视频,古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现代流行语说“无图无真相”,用了PPT,这些困难就可以解决。PPT在呈现整体结构方面也“别具一功”,可以把线性文字信息转换成流程图、关系图,也可以直接引入已经制作好的思维导图,再加上呈现时利用各种动画设计,可以帮助听众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视觉表象,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高效理解。如果遇到一个字也不能改动的重要信息,也可以事先输入在PPT中,到时候逐字念出来,再配以加黑、加粗、标红等字体手段,就可以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了。
讨论完PPT对口语交流的补充功能,“为什么要用PPT”这个问题也就获得了解答。与此同时也提醒我们:叙事性强、情感性强的交流,并不适宜使用PPT,否则会打断情节的发展,减弱情感的抒发;而那些学术性强、系统性强的表达,就比较适合利用PPT来补充口语的不足了。
其实,PPT的功能也决定了PPT适宜呈现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与口头信息的相互关系,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篇文章再来详细分析。
(本文刊于《咬文嚼字》2023年第1期《社交新风》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