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枪时代,配备多少子弹才能让士兵火力自由?
每当提起18-19世纪这个“排队枪毙”时代,许多人脑海里的第一反应都是密密麻麻的士兵队列和比士兵更密集的步枪森林。

于是,一个问题自然出现,配备多少发子弹才能让士兵实现火力自由,想打就打?
至少在七年战争之前,真实战争中的野战消耗量并不惊人。已故的克里斯托弗·达菲先生在其最后一本原创大作《为王座而战:1745年詹姆斯派再斟酌》(Fight for a Throne: The Jacobite ’45 Reconsidered)中估算如下:
一支1万人的军队,携带12万发子弹和640发炮弹就足够发起一场会战。

也就是说,每场会战里平均每人只需消耗12发而已。这个数字听起来着实低得可怕,毕竟哪怕是一分钟一发,人均12发也只意味着一人射击不到一刻钟,但却颇为现实。毕竟,不是每个人都需要在会战中开火,火线上的士兵可能耗弹几十乃至近百发,稍微往后一点的人员甚至有可能一枪不发。
哪怕是到了交火时间大大延长的拿破仑战争里,以其中交火密度极高的博罗季诺会战为例,此役法军消耗子弹214.4万发,战后剩余605.6万发。按照尚布莱的数据,此战法军步兵共有10万3076人,骑兵共有3万743人,也就是说,步兵平均每人耗弹也只有20发左右。这么看来,达菲的估计并不离谱。
不过,若是细化到个别团、营乃至个体身上,一场会战中人均消耗一百多发也并非没有可能。
七年战争初期,布拉格-科林之战的失利令普鲁士军队经历了愈加偏重火力的变化。德国总参官方战史在描述1757年洛伊滕会战时就引用过这么一个例子:
这里首次提到步兵弹药车随同部队作战,并在战斗过程中补充弹药。莫里茨侯爵写道:“如果国王没有采取预防措施,把弹药车放在所有[步兵]旅的后面,那么这场会战就会招来更多的抱怨,因为据说某些营里每人打出了180多发子弹。”高迪还提到了攻克洛伊滕后补充弹药的问题。无论如何,这一措施极其清楚地表明,自科林会战以来,人们对进攻中射击的看法发生了多大的变化。

也就是说,在放开打、弹药管够、打多少补多少的状况下,人均180发已经算是极限数据。乍看起来,180发可能也不怎么多,毕竟训练场上能达到1分钟3-4发,实战中1分钟1-2发也不少见,这么算两三个钟头就能打完。

但是呢,人毕竟不是机器,按照不少人的回忆,打到100多发之后,手就就很容易出问题了。比如说,1819年,某位英军苏格兰老兵在爱丁堡出版了《一位第71团或格拉斯哥团暨高地轻步兵团士兵1806-1815年的札记》。

其中如此描述他在1811年丰特斯-德奥尼奥罗会战的经历:
我们持续射击到天黑后很久。大约凌晨一点,我们每人得到了四盎司的面包,这是从[英国]近卫步兵的背包里搜集过来的。枪声停止后,我们开始在镇子里搜寻,找到了大量的面粉、熏肉和香肠,我们大快朵颐,然后躺在毯子上,累得要死。由于枪支的后坐力,我的肩膀像煤一样黑;因为我这一天已经打了107发子弹。尽管我很痛,但还是睡得很香,直到天亮前一个小时被响亮的军号声惊醒为止。
1813年的维多利亚会战也不遑多让:
这是我经历中最沉闷的一次宿营,我们[团]损失了700人。没有人说话,每个人都垂头丧气,哀悼逝去的朋友和战友。大约[半夜]十二点,每个连派一个人去为全连领取每人半磅的面粉,这是按我们早上的兵力计算的;因此,活下来的人能够分到的就远超自身的食用量。这一天我总共打了108发子弹。第二天早上醒来的时候,头脑昏沉、身体僵硬、疲惫不堪。我的右手几乎摸不着头,肩膀像煤一样黑。
按照我的揣测,这位老兵大概率挖过煤,或是跟煤打过不少交道,不然不至于连用两个“像煤一样黑”的比方。简而言之,对大部队而言,人均20发子弹的消耗量已经能够满足最激烈的血战,而对个别人员来说,一场会战打出100发子弹已是精疲力尽,180乃至200发子弹则绝对是人力上限了。
参考文献:
. Paris, 1843.
. Berlin, 1890-1913.
. Edinburgh, 1819.
Chambray, Georges de, , Paris, 1823.
Duffy, Christopher, . Solihull: Helion,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