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心理学与驯化||从天地不仁说起

2023-02-16 14:33 作者:云卷天舒0  | 我要投稿

天地为什么不仁?圣人为什么不仁? - 知乎 (zhihu.com)

这是以上一个问题的回答。

我之所以起名为《心理学与驯化》是因为高赞回答动用了心理学的手段,让我很感慨。

我不认为心理学能够帮我们解决认知问题,其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心理学是服务于工业驯化的学问。

我为什么这么说?那就让我们从“天地不仁”在现代语境中的一系列误读开始展开吧……

看了最高赞的回答,我想说用“众生平等”的思路来解“天地不仁”恐怕欠妥。

《老子》里的“大道无情”和“天地不仁”是一个对“天下道德堕落为人间伦理”的感慨。

在《易》里,咸亨是乾坤的情。这就是为什么《周易》[1]排序为乾坤是上经的“启”,而咸亨是下经的“启”。

从中国文化的“天下”来说,道德必须是天下的道德。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是这个道德的“生生不息”。

这就是易的“大道有情、天地有人(仁)”。

所以,仁本身就是指“人”。在上古,人并不是一个脱离天地草木的“东西”。

不是一个哲学化—对象化了的客体。

而是一个与天地同在的“生机”。

这个生机在于天地共鸣的体察中,借助“世界”这个他者,发现了自己。

于是也就发现了“二人”——仁。

世界的一切存在皆是一种同在——这就是先秦的“天人同在”。

注意,不要把天人同在理解成“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宋张载的“创例”。

所以,在《老子》之前谈“情”谈“仁”,一定要有一个“天人同在”。

可老子的时代却“变了”。

“绝地天通”之后,人被隔离出了这个世界,二人的象也因此不再是“世界与我”,而变成了人类内部的“党同伐异”。

这才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背景。

刍狗是祭祀的“纸狗”,也就是它是“绝地天通”之后,祭司们用来打通神圣与世俗两界的手段。

神圣与世俗本身就是个“人为设定”。是人把自身的“精神”隔离出世界,而内耗与自身群体的这么个“起始设定”。

在这么个设定之后,人类便“大道废有仁义了”。

这个仁义出现之后,关于宇宙的天下,就这么被阉割成了“人间的天下”了。

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不是个“解释”是个“记录”

它在告诉你,整个世界的“人间伦理化”的进程到了祭司们用“刍狗”来代替万物的时代了!

刍狗作为一个象征,是以后一切人类“假替真”的开始。

《老子》在两种语境[2]里制造了一个极为强烈的认知觉察。

不仁用的是“天下道德”来审查。天地已经没有了它最初的“仁”。

“以万物为刍狗”是用 “人间伦理”来考察。于是万物被刍狗替代,那个囊括宇宙洪荒的天下,已经通过刍狗(文字、制度、阶级……)这样的“假”(符号假借)代替了“真”(实在的世界)。

所以,把天地不仁“解”成“众生平等”是非常荒唐的。

这是宗教思维的“遮蔽”。

佛教东传之后,到了宋明,中国文化进入到了一场大扭曲之中。

宋明理学本身是为了抵抗这种扭曲的,但很遗憾它悲壮的失败了。

如果说在宋之前,我们的文化还勉为其难的流传下了一些“天下道德”的影子,那么到了宋明理学之后所谓“行天理灭人欲”,这就彻底暴力的屈服于佛教的“众生平等”了。

记住!中国上古文化的根本精神是从来不谈“众生平等”的!

因为众生平等是一个典型的“刍狗”,是宗教借助“哲思”将活泼泼的“万物有灵,众生同在”的“体验—觉察”扭曲成“形式—定义”的结果。

把世界“人间—序列”化,天有多少阶,地有多少层,完全就是以“人意谗天机”,然后再依此为“对”,就这么“制造”出了一个“众生平等”。

为什么众生平等总是成为“阶级压迫”的护身符?这也许就是一个根源吧?

理解这个“文化背景”,我们才能明白老子在说什么!

我要再强调:不要用现代“心理学”的那一套来解“认知”。

认知心理学是非常羸弱的,其最大的原因就是心理学一直是一种“共时性”学科。

它把人当做了一个“符号设定”——刍狗,并期望对这个符号设定的“社会化约”来“定义”而不是“展开”人的价值。

也就是说,心理学是一个“驯化学”。它是为了将人驯化为一个人造情境的“适配物”的学问。

这就是为什么认知心理学到了今天仍然对明斯基的“计算功能主义”的“I/O"模型完全不能舍弃的原因。

即便ANN已经证明了这个模型的“低效”,但对于心理学来说,“输入/输出”本身就是一种“工具驯化”,是一个用刍狗代替“人(仁)”的手段。

当然,这种驯化并不见得是“有害”的。

为什么?很简单——

假如今天工厂需要一个合格的“螺丝钉”,那么你觉得把你培养成螺丝钉是不是“害你”?

这就是心理学服务的对象“大工业时代”。

心理学是随着大工业时代一起崛起的,大工业时代的刍狗就是——分工。

心理学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把“人”肢解成一系列功能模块。

哪个模块服务于“爱”,哪个模块服务于“情”,哪个模块服务于“性”,一定要分开,然后才能再组合成一个“统一(暴力化约)的(阶级)系统”。

随后,假如工业需要一种“物的顺从”而不是“生的不测”,那么我们就把“物性”提到系统绝对的核心地位。

于是,你看到了生物心理学以“基因”、“进化”的共通性名义再次祭出了“众生平等”。

欧美已经妖魔化的“多元文化主义”就是这种“平等”的一大成果。

哈利波特的作者所受到的“压迫”展示了什么?

极端女权运动成为了一个社会话语霸权的争夺战,到底是父权的衰落,还是再次复兴?

这就是心理学服务的“时代”。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再谈“亲亲”,不是什么“自私”,而是一个对世界同在的“共鸣”。

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没有什么超越“我们”的“独立世界”,没有什么彼岸,因为彼岸就是远处的“山”近处的“人”——谦:亨,君子有终。

彼岸就是由近及远,谦卦所谓的地下山,无非是“远山近人”的象。

所以,谦卦一上来就是“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

君子、圣人,就是一个“热情的人”,一个用自己的行动,绘画出“高山远止”的人。

这就是为什么谦卦的错卦是“履”:履虎尾不咥人——亨!

世界就是你的“行动”,哪里有什么外在于你的行动的虎——客观?

记住,客观性是德国观念论的一大贡献,是为了标注—确定那个永恒客体(上帝)的一大哲思。

好了,我们回到这个问题,总结一下:

1,大道无情和天地不仁不是“解释”!

这个非常、非常、非常重要!“解释—分析—论述”是哲学化陈述的秉性。而中国上古文化并不推崇这种“思维”!

再举个例子:敬鬼神而远之。

你把这当做什么?孔子“反”鬼神???

祭祀一直是中国文化的根基,祭祖是用来配天的!鬼神就是“祖配天”,你说孔子“反”鬼神???

反中国语义下“鬼神”的那是“宗教”!

因为宗教需要一个确定的“至高存在”,不管这个至高存在是个啥,上帝也罢,涅槃也罢总之它就指向了一个“确定性排他”。

而《易》是怎么形容神的?

阴阳不测为神!你可千万别把这句话再“解释”了……。阴阳不测谓之神就是个“记录”。

哎呦!阴阳都测不了!好神啊!!!

对的,神就是这么个“感慨”!

这就是神话思维!一切“敬重”皆出自于“情”——发乎情止乎礼,你不发乎情的“好神啊”!哪里来的礼???

所以敬鬼神而远之——就是敬神之礼!!!

震: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丧匕鬯

匕鬯是什么?祭祀用的“器具”。远处雷声大阵,震惊志,起敬心,施祭祀,这就是“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反对的是将这种“敬鬼神”的“远之”的“发乎情止乎礼”给毁掉。

他一生想要复周礼,就是这么个“情礼敬神”!

而谄神是什么?

别人家的祖宗看起来“很有效”?好,那我就去祭奠别人祖宗,说不定这样配天更有效???

这就是春秋战国的乱认祖宗的“祭祀”。

明白了吗?

中国上古文化的“记录”是一种“行动纪录”,不是哲学陈述的“解释”!

所谓史巫不分,就是史参与了“巫”的祭祀。所以,先秦诸家对这个“史学”是耳濡目染的,他们的文字都会倾向于这种“巫化记录”。

在强调一点,巫化不是什么“落后愚昧!”巫化是觉察的“仪式”,是人类认知行为最重要的一个“现象”。

直到今天,所谓积极心理学的“心流”概念几乎就是“巫化”的缩小版。

没错!缩小版,还是个极度缩小版,它的效用比起史巫不分的“巫化”差的十万八千里。

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先秦奠基的“体验展示”的特性,任何解读都不过是一种借助现代语境的“语义耗损”。

这就是我认为用“众生平等”去对“天地不仁”最大的弊病。

2,对象化世界造成了世界的“刍狗化”,是天地不仁的“果”!

所以,不管是天地不仁还是大道无情,这都是“矫枉过正”。

因为刍狗化以后的世界,情/仁/义都已经不再是《易》里的咸亨,而变成了抛弃众生的“人言”。

这就是困卦里所谓的“有言不信”。

这些言已经没有任何对世界的“信任”,它变成了一个内部算计的“手段”。

这也是儒家说“巧言令色鲜矣仁”的原因!

所以,天地不仁如果真想要对解,对的是“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言令色的“刍狗”已经把“信”隔绝出了“人间”。

那些忠诚啊!仁义啊!,你们哪里还有对天道的情感啊!!!

这才是大道无情!

好了!

事已言尽与“繁琐枝蔓”了,所以到此为止!

以上。

参考

  1. ^这里要注意《周易》是《易》的一个“用例”,同样的“用例”还有没有传下来的《连山》和《归藏》。所以周易里的“卦序”只是一用,这非常重要,我们最好清楚。

  2. ^这两种语境是注重“体察”的神话思维和注重“定义”的哲学思维


心理学与驯化||从天地不仁说起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