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地理专题 | 河流

2023-01-30 17:13 作者:张艳平地理  | 我要投稿

河流与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密切相关,因此高考命题往往以某河流等为载体,综合考查我国或世界典型地区的河湖水文,人类活动与水环境的关系。多以等高线、区域地图、与河流有关的数据、图表、时事资料等切入,综合考查对材料的分析和使用。


【知识梳理】


一、河流特征及成因分析


河流水文特征包括水量、水位、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凌汛、水能;


河流水系特征包括河流长度、流向、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形态、河网密度、落差或峡谷分布。


河流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考查方向

  1. 建立的水系水文特征基础上的河流与区域的识别;

  2. 不同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与比较;

  3. 对具体河流水系水文特征进行成因分析。


(一)河流水文特征

1. 径流量

(1)径流量的大小取决于五方面:第一,降水量的多少;第二,流域面积的大小;第三,干流的长度;第四,支流的多少;第五,蒸发量的大小以大气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水量主要取决于降水的多少,以高山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来源的河流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

(2)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或小,若大的话,汛期在什么季节(春汛、夏汛、冬汛)。

2. 河流含沙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地形、植被覆盖率、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

3. 结冰期与凌汛:主要与气温有关。最冷月均温小于0℃有结冰期,若河流同时又是从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的,则还会有凌汛现象。

4. 流速:湍急、大、急

5. 水能:大小取决于高差的大小和水量的大小。


(二)河流水系特征

1. 河流的长度和流向

2. 流域面积大小

3. 支流的多少及其长短和分布(对称的、向心的、辐射的)-------地势决定着河流的流向,河流总是从高处流向低处,所以,山地常形成放射状水系,盆地常形成向心状水系。例如,下图为四川盆地的等高线及河流分布图,从图中可以发现,盆地周围海拔高,等高线闭合,河流由周围向盆地中部汇聚,形成向心状水系。

4. 地上河(河道平直、弯曲、地上河)

5. 入海口(有没有入海口)

6. 河流是否弯曲


二、河流流向的判读

  • 根据河流名称判断

这种判断方法的应用基于平时对世界河流的分布及流向的识记,可用于熟悉的河流流向的判断,例如:长江、黄河和尼罗河、亚马孙河、恒河、刚果河、墨累-达令河、密西西比河。

  • 根据河谷地貌形态判断

一般情况下,在河流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使河流不断加深延长,因此,在此形成的河谷主要是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形;到了河流中下游,河流向下的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U”形;在河流的入海口,往往由于流速减慢,泥沙淤积形成“喇叭”形河口三角洲。

抓住河谷及河口处地貌特征,根据从“v”形→“U”形→“喇叭”形来判断河流流向。

  • 根据堰塞湖形成位置判断

运用这种方法首先得了解堰塞湖的形成——河流被外来物堵塞而形成的湖泊(常由山崩、地震、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的熔岩流和流动沙丘等造成);即有堰塞湖的一侧是河流上游。

  • 时令河河水流向的判断

时令河即季节河,这类河流主要分布于内陆沙漠或沙漠边缘,是雨季时雨水汇流成河,一般越向下游水量越少,在旱季时流量变小甚至干涸只留河床,随季节消失的部分在地图上用虚线画出。我国著名的时令河是塔里木河,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内。河流由实线向虚线流。


图中:虚线为旱季消失的河流下游;实线为河流上游。


  • 根据河谷的宽窄判断

一般而言,河流上游比河流下游河谷要窄些。绘图时用细线表示窄河谷、粗线表示宽河谷,因此,可根据河流线条的粗细来判断河流流向,即河流由细线方向向粗线方向流。

  • 根据河流水系特征及支流流向判断

这个方法的应用要会判断干支流:一般情况下支流条数多于干流条数;绘图时河流支流较细干流较粗;支流短干流长。

  • 根据湖泊及下游流量变化判断

湖泊或水库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使得湖泊或水库下游的河流径流量比较平稳。

  • 利用等高线判断河流流向

河流流向取决于地势的高低,即由地势高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的地方。如我国地势总体上是西高东低,所以,大多数河流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亚洲的地势是中间高四周低,所以河流流向呈放射状,即由中间流向四周。



  • 根据河床沉积物颗粒物大小来判断

河流上游沉积颗粒物较大;河流下游沉积颗粒物较小。

  • 根据城市合理规划图判定河流流向

容易产生水污染的工厂(如:电镀厂、化工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下游地区;需清洁水源的工厂(如自来水、食品厂等)应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地区。

  • 根据河床的深浅判定河流流向

在河岸弯曲处,由于受水流的冲刷,凹岸河床较深,而凸岸往往形成河漫滩,即河床较浅;在河岸平直处,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北半球右岸河床较深,左岸则较浅,南半球正好相反。


三、河流与自然要素的关系

  • 河流与地形的关系

(1)地貌对河流的影响

①地势影响河流的流向和流速,水能的多少等

②地貌影响水系特点和流域范围:形成山地型河流、平原型河流流经山区,落差大,流速快;水能丰富。但易造成水土流失。流经平原区,流速减慢,泥沙淤积;水量丰富,易造成洪涝灾害。

(2)河流对地貌的影响

①河流流经山区,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瀑布(一般岩层上硬下软),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

②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

③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的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 河流与气候

(1)气候对河流的影响

①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

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工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

②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③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④带来危害:a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b危害人体健康;c影响海洋旅游业。

⑤气候(降水与气温)影响河流的水文特征:水量、水位、结冰期、含沙量等

(2)河流对气候的影响:气温(温差变小)降水(增多)等

  • 植被对河流的影响

涵养水源,调节径流量;保持水土,减少泥沙含量。

  • 水库对河流的影响

使水库以下河段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小;使水库下游河段的含沙量减少,改变枯水期的水质,改善河流的航运条件。

  • 河流入海口与海水

(1)河流入海口海水盐度较低,部分河流入海口的盐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2)河流对渔业资源的影响(渔场):陆地淡水的注入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3)河流入海口海水污染情况:


咸潮:

①咸潮多发生在沿海(或河口)地区,以冬季最为严重。

②咸潮的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a. 冬季降水少,气候干旱,河流正处枯水期,流量较小;b.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地形)c. 地势地平,河汊纵横;d. 朔望月天文大潮加剧了咸潮(天文)。

人为原因:a. 人类生产、生活用水增多;b. 下游无序采沙,使河床降低等。

③咸潮发生时可能对当地的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带来危害:a. 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b. 对企业生产造成威胁,生产设备容易氧化、腐蚀,锅炉容易积垢;c. 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的盐度升高,危害到当地的植物生存。

④从长远看,防治咸潮可采取的措施:a. 加强监测,建立预警机制;b. 采取调水以淡压咸;c. 对河流水资源及河道泥沙等加强统一调度、统一管理;d. 节约用水

赤潮:

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

  • 河流与人文要素的关系

引水线路:注意让其从高处向低处引水,以实现自流,且线路要尽可能短,这样经济投入才会较少。

水库建设:要考虑库址、坝址及修建水库后是否需要移民等。

①. 选在河流较窄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即“口袋形”的地区,“口小”利于建坝,“袋大”腹地宽阔,库容量大。因为工程量小,工程造价低);

②. 选在地质条件较好的地方,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等,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③. 考虑占地搬迁状况,尽量少淹良田和村镇。

④. 还要注意修建水库时,水源要较充足。

城市:河流是影响城市分布的重要自然因素。早期城市的形式受河流影响最大,如四大文明古国的发源地一般都是在大江大河的中下游。

河流功能主要表现为供水、水运、军事防卫、旅游四个方面。因此,我国南方多沿河设城。

沿河设城的区位类型主要有:①位于河流水运的起点或终点(便于货物转运),如赣州市;②位于河流交汇处(大量人流物流在集散、中转),如武汉;③位于河口(河流腹地宽广),如上海市;④河流曲流处或河心岛(天然河面利安全防卫),如伯尔尼、巴黎;⑤位于过河点位置(渡口),如伦敦。



四、河流的综合治理

  • 河流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河流水是陆地淡水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动态水资源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

我国是一个河湖众多的国家,但是季风气候显著,降水的时空分布不均,各大江河流域洪涝、干旱灾害发生较为频繁。在河流上游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既要考虑发电、供水、航运、防洪等效益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也要考虑其地质基础、淹没范围以及对河流上下游水文、生物、泥沙、河岸侵蚀等生态环境的影响。


如下图表为河流综合治理的主要措施

  • 河流问题

1. 洪涝

原因:受水系形状、河道特点、地势状况、流域内的植被多少、降水的强度和持续的时间等自然因素影响;与人为原因也有关。

措施: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

对策:

上游——修建水库拦蓄洪水;

中游——利用低洼地建蓄洪、泄洪工程;

下游——整治河道,开挖新河、加固堤坝、疏通河道;在流域内大力植树种草以保持水土。

例:荆江水患:

原因:①亚热带季风显著,夏季暴雨集中;②上游水系庞大、支流众多,水量丰富,汛期相同而且水土流失严重;③本段河道弯曲,水流速度缓慢,泥沙淤积严重,河床抬升,排水不畅。

治理措施:①在上游地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②兴修水利工程,提高流域的径流调蓄功能;③裁弯取直,疏浚河道。


2. 断流

我国河流“断流”的成因类型

(1)东北封冰型断流

(2)华北干旱缺水型断流

(3)西北冰雪难融与干旱型断流

防治措施——统一管理、节水灌溉、跨流域调水

例:黄河断流现象的成因和对策

A. 黄河断流的成因:

自然原因:①(气候)气候干燥,降水稀少,风力作用强烈,蒸发旺盛;

②(土壤)流经地区,土质疏松、土地沙化,河水下渗严重;

人为原因:

①黄河上游地区,生产和生活用水量过大以及水资源的浪费性使用;

②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水利工程众多,拦截了大量水源。


B. 黄河断流的对策:

自然缺陷对策:

①加强水利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季节调控能力;

②跨流域调水,协调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的矛盾;

③退耕还林、还草,保护植被,改善流域内的生态环境,提高水土保持能力。

人为协调对策:

④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灌溉和生产技术,节约水资源;

⑤建立合理的水资源利用机制,协调流域内干、支流,上、下游地区水资源分配。

 

3. 黄河凌汛

河流在水文特征上有冰坝阻塞水流的现象,叫凌汛。

分布:凌汛在上游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几乎每年都会发生。

时间:每当冬春季节,纬度较高的下游地区封冻在前、解冻在后,低纬度处的水流,挟带冰块不断涌来,至冰坝阻塞水流,造成河水泛滥。由此可见,

发生条件:一河流有结冰期,二河流由低纬地区流向高纬地区。


4. 咸潮

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到内陆区域

成因:降水少

主要原因;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无序挖沙;海平面上升。

时间:多发于枯水季节、干旱时期

对策:建立预警机制;采取调水以淡压咸;加强河道采砂管理;节约用水


5. 水土流失——小流域治理


6. 水污染——保护水源


7. 塔里木河、黑河生态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下游河段来水量锐减,河道干涸段流,土地撂荒甚至严重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原因:①上游地区不断开垦土地,农业用水急剧增加;②加之温室效应,蒸发加强,导致下游河流水量减少甚至干涸。



五、涌潮



六、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

河流袭夺又称“河流抢水”,有些地理教材上也称之为河川袭夺。人类的跨流域调水实际上是一种人为的河流袭夺。在河流发育的过程中,相邻的两条河由于侧蚀或溯源侵蚀的关系,低位河常常将高位河袭夺,这种现象称为河川袭夺。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抢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河系演变的现象,称为河流袭夺。

说明:整理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END


地理专题 | 河流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