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美观·展讯|雕花模样VS落雁飞花——中国传统木雕花板暨糕饼印模图案艺术展/日本和菓

2023-05-22 22:32 作者:中国美术学院_official  | 我要投稿






 同茎花开两朵秀

 异梢各表一枝春

 东方沧海源流在

 华夏扶桑别样魂




日前,由中国美术学院工会、中国美术学院东方设计研究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承办的“传统民艺与东方设计系列专题展”面向全校师生和社会大众正式开放。

该专题展包括“雕花模样”(中国传统木雕花板暨糕饼印模图案艺术展)和“落雁飞花”(日本和菓子典藏木型图案艺术展)两个子展览,前者聚焦中国图案的“地缘”与“语义”,后者关注日本图案的“自然”与“传播”,系统呈现了中国美术学院王昕副教授收藏的中日图案历史文物230余件,以及相关研究文案。作为“东方设计学理论建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展览通过两国传统民间雕刻图案的比较研究,探究和思辨东方设计的文化源流、价值观念、美学风格、工艺特色、生活功用等问题,对当代东方设计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刀木万象历寒暑,雕花不凋读春秋。雕者,工也;花者,象也。此“工”出自民间,归于乡里,如攀附墙垣的藤蔓青苔,自然而然间尽显匠心艺韵;此“花”祥瑞和美,教化励人,若悄绽后院的冰梅幽兰,在缤纷暗香中吐露风情气象。品木雕之工,赏百花之象,格传统之艺,寻活化之道,是为此展之期许。

“木雕花板”简称“花板”,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陈设中插嵌的板式木质雕刻构件,起到造物与装饰作用,为中国传统木雕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实用载体和表现形式之一。花板的应用以中国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最为集中。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花板的题材、纹饰、风格、技艺逐步形成了和而不同的地域特色,可谓各有千秋、精彩纷呈。例如:东阳花板多展现充满祥瑞意义的世俗生活与文人情趣,以细腻圆润且颇具书画雅韵的清水浅浮雕见长;宁波花板的内容以表现功禄情义的戏曲题材为特色,以髹漆、螺钿、贴金、彩绘相结合的朱金漆木雕为主要工艺形式;温州花板以南戏人物和鸟兽鱼虾为主要题材,善用深浮雕、金漆、矿彩、螺钿、堆塑等技法展现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徽州花板多以儒风礼教和吉祥祝颂为题材,以精美古朴、立体生动的深浮雕著称;湖湘花板中的花鸟瑞兽和神话人物造型浪漫夸张,擅用极具空间立体感的镂空雕与高浮雕工艺营造繁密的层次;闽南和潮汕花板中的刀马人物和鸟兽鱼虾最具特色,运用金漆透雕手法展现立体写实、饱满繁复、金碧辉煌的视觉效果。





花板的木料通常就地取材,以樟、杉、榉、楠、柏、银杏等软、硬木为主,主要表现手法包括浮雕、透雕、阴雕、线刻、半圆雕、嵌雕等,根据需要辅以髹漆、彩绘、饰金、铺砂、螺钿、飞铜等工艺,呈现出古朴雅致与绚烂多彩共存并举的艺术面貌,从不同角度诠释出民间质朴的审美观和热烈的民俗气息。作为木作构件的花板兴于两宋,盛于明清,衰于民国,曾与大众的生活如影随形。除造物功用外,花板还具有品赏抒情、叙事教化、祈福纳吉的精神表意价值。传统花板的雕刻题材有反映儒道思想的戏文故事,具有象征、谐音、表号意义的吉祥祝颂,展现生产状态和生活风貌的世风民俗,以及体现诗书风雅的文人情怀,具体包括戏曲小说、宗教神话、花鸟瑞兽、福禄寿喜、田园风光、渔樵耕读、博古雅趣等内容。传统木雕花板生动、精妙、详实地刻画出中国人的生命特质、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是记录中国民间历史风情的生动画卷,展现出民间工匠精湛的木雕技艺,同时也折射出传统的人文思想和民俗观念,具有美学、历史、文化、工艺、经济等多重价值。浏览这些来自明清至民国的老花板,如同穿越尘封久违的往事。每一片花板都展露了一套技艺,每一套技艺都刻画出一幅图景,每一幅图景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都蕴含有一种情怀,值得细品、静思。






时过境迁,当代生活方式和格局的巨变,瓦解了传统花板的形态体系和语义结构。那些曾经植根生活并与人朝夕相伴的花板,随着古建筑和老家具的消失而退出当代生活,其中的功用、工艺、语义、美学价值也在支离破碎的状态下快速流失。花板曾经的繁盛与其致用于生活的特性密不可分,即:满足家居结构的功用、满足思想传播的需要、满足审美情感的诉求、满足人们对幸福的心灵寄托。在花板的初始功用面临时代拷问的今天,如何保护和继承花板的传统核心技艺?如何解读花板的美学文化和图案意义?如何找到传统花板与当代生活需求的价值交集?如何发掘和创新传统花板的当代致用空间?这是活化和传承这份工艺文化遗产必须回答的一系列命题。





中华传统点心,一观蔚蔚形色,二嗅缕缕醇香,三食层层美味,四品点点心意,是谓“点心”之作也!

色、香、味、意俱全的中国点心,历史悠久、分布广泛、形制多样、口味丰富。南方的点心以糯米为主要原料,通称“糕”;北方点心的原料则以面粉为主,通称“饼”。传统点心的纹饰精美且寓意精深,其中相当一部分以模具压制成型并塑印图案,体现出雕刻与脱模的型制之美。作为制作点心的传统造型工具,模印器具多以反图负形雕刻而成,具有图案印制和造型模塑的双重功能,故统称“糕饼印模”。此类食品模具一般为本地所产的优质硬木所制,北方多用杜梨木、枣木、核桃木、山楂木、苹果木等,一般没有髹漆,南方多用楠木、桃木、荔枝木、银杏木、樟木、龙眼木等,多有红色髹漆,也有的模具用灰陶、红陶、瓷土、滑石、金属制成。中国各地的糕饼印模与当地的饮食、物产和习俗密切相关,加之地域文化的差异,印模的形制、图案、风格各具特色,称谓也是五花八门。京津冀一带称“饽饽模子”、“面花模子”、“范子”;山东一带称“果模”,其中胶东地区称“面磕(“卡”音)子”、“卡子”,胶南地区称“伙食磕子”;山西地区称“木模”、“磕磕(壳壳)”;江浙一带称“糕印”、“印糕版”、“金团版”;湘赣鄂的一些地方称“糍粑模”、“粑印”;闽南、潮汕地区称“粿印”、“糕仔印”,客家人则称其为“粄模”。






传统糕饼印模的尺寸和形式多样,大至祭月时两尺有余的月饼,小到指尖大小的糖果,皆用印模制作。据不同点心的制作特点,糕饼印模可分成以下类型:1.潮食印模:形制通常较厚,用于制作含有一定水分的松软蒸糕,如方糕、定胜糕、绿豆糕、艾青团、荷花糕、茶糕、八珍糕、馒头等。2.燥食印模:常为长条多眼或板形多眼形式,用于制作干燥的糕饼,如炒米饼、蓉糕、饼干等,后道工序须加以烘烤,保质期较长,可做茶点和零食。3.年糕印模:常为平板压印型、上下合模型及单体型,用于压印以熟糯米粉为原料的各种年糕,如条头糕、如意糕、猪油年糕、桂花年糕等。4.饼印模:多为拍型或方形单眼板,尺寸较大,厚度较厚,用于制作月饼、喜饼、寿饼、人丁饼等节庆礼仪用饼。5.糖果印模:多为小尺寸多眼板的形式,又名“糖糕版”。将煎好的糖浆注入窠臼,冷却后制成各种糖果。6.印戳版:多为类似印章的平板压印式模具,形制小巧,雕刻较浅,用于在糕饼上压印图案和文字,也有蘸洋红水在蒸熟后糕饼上印福、寿、双喜等吉祥文字的做法。



糕饼印模是旧时家家户户必备的生活日用品,皆为手工刻制,通常构图饱满、造型洗练、线条分明,追求雕阴塑阳,刀刀见形的艺术效果。东家往往委托木雕匠师订制寓意美好的图案,有的还落有主人的姓氏和家族堂号,以示专属性。受风俗影响,各地糕饼印模图案的风格样式差异很大,即使同属一个地区、时代、类型和题材的模具图案,其细节也有诸多变化,可谓“一模一样”。印模图案大多是展现百姓对幸福生活期望的吉祥题材,包括求子招财、入仕登科、婚丧嫁娶、祝寿庆生、祭祀祈福、神灵崇拜等类别,涉及到人生的各个层面和阶段的礼仪与诉求,形形色色、洋洋洒洒,充满了朴实的情感和真挚的祝福,可谓“一心一意”。



传统糕饼印模既是制作食品的工具,是饱含生活美学的艺术品,也是记录乡愁的文化符号。在被机器雕刻和模具塑造的工业品日渐取代的当下,糕饼印模的手工雕刻技艺正面临消亡危机,中国点心的故事也离我们渐行渐远,远得几乎看不清“模样”,听不见“心意”了。于是,我们穿越时光,深入乡野,从尘封的角落里请回了九十九方清代、民国和解放初期的糕饼印模,它们来自山东、山西、江浙、徽州、广西、闽南、潮汕等地。一个模有一个样,一片心含一层意。每一方印模都是一篇跌宕起伏的红尘故事,一段令人感怀的乡土记忆,一个余温未凉的沧桑生命。




“和菓子”(わがし)泛指传统日式点心,包括糖果、糕点、甜品、冰品、油炸小点心和水果制品,具有用料讲究、造型精致、变化多样、色彩柔和、口感甜润的特点;此外,和菓子往往被压塑精美的纹样和形状,通常搭配日式茶道,达到以甜佐茶之效。最初,日本人把果实或草种称为“菓子”,后来逐渐引申为日式糕点。平安时代(794-1185),日本遣唐使将中国的茶文化连同“唐菓子”传到日本。这种以糯米、粳米、麦、大豆、小豆等做主要原料,添加肉桂、丁香等药用成分,并放在芝麻油里炸制而成的唐菓子,成为日本和菓子的雏形。此后,日本人用道明寺粉、白玉粉和寒天等新食材制作出落雁(米粉)、羊羹(寒天)、樱饼(道明寺)、葛菓子(葛)等和菓子。在学习借鉴外来糕点制作技艺的同时,和菓子融入了本土的口味,图案也体现出日本的文化、景色、风物,逐步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和风糕点文化。其中,和菓子制作技艺极其讲究,在日本被尊称为“菓道”。




“落雁”(らくがん)又叫长生殿,是和菓子中水分低于10%的干菓子。落雁用有黏性的米粉和糖混合后,通过樱花木质的模子来塑型和印纹,菓品味道较甜,入口即化,保质期长。寄寓日本的明代学者朱舜水在《朱氏舜水谈绮》中记载:“落雁”取音中国小吃“软落甘”,日语“甘”与“雁”同音,故常写作“落雁”。另有一说,文明年间(1469-1487),山城国住民板仓治部将蒸好的糯米加入糖后,在模具里压制成型,最后在糯米表面撒上黑芝麻后献给日本天皇。受宋代水墨画“平沙落雁”的影响,天皇觉得白色糯米点缀黑色芝麻,如同群雁落于雪地之上,遂赐名“落雁”,从而提升了食品的文化品级。






制作落雁的木质模具在日语中称“木型”(きがた),多为复合式,由两块分别为样板和模圈的木板插合竹签榫头构成,具有印花和塑形的双重功能,有的样板还带有手柄。这种木型中的图案或逼真写实,或充满装饰趣味,而且上下形状须对应得严丝合缝,以保证所制和菓子造型的完整性。木型的制作包括构思、制样、绘图,上样、雕刻等程序。为了精塑形象和便于脱模,工匠须准确把握走刀的角度和深浅,雕阴塑阳,化平面图案为立体造型;此外,从木型中脱模出来的和菓子不仅要美观,其尺寸和净重也须符合顾客的要求。要做到这些,对工匠技艺而言是一种极其严苛的考验。木型中的图案题材内容丰富多样,风格简约空灵,形象生动精美,刻画细致入微,常见的有鹤、龟、鱼、虾、松、竹、花卉、蔬果、贝壳、人物以及各大名门的家徽等,表达祈福、祝寿、抒情等吉祥主题,寄托了日本民间的生活愿景、装饰意趣和文化内涵,制作出的和菓子精美可人,成为日本传统饮食美学的杰出代表。







对自然的崇尚与追求,是日本对东方文化的显性诠释。在神道教的影响下,日本人信奉万物有灵,从日月山川到一花一木,皆是灵魂的载体和情感的寄托,讲究天、地、人、物的神交与和谐,这种自然主义情结在和菓子木型图案中得以生动展现。除图案形象外,和菓子木型皆保留原木色泽和纹理,造型简洁无华,进一步体现出日本人对材料天然之美的尊重,以及对质朴、淡泊、雅静、简约、清愁的禅宗理解。同时,工匠精神的植入唤醒了和菓子木型的自然灵性。匠心独运的文化感悟,精益求精的手工雕琢,内敛情怀的冷艳呈现,令一枚枚生活中常见的致用之器步入物我观照与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自然而然地,成就了和菓子极具东方文化韵味的“落雁”之意,“飞花”之美。












国美观·展讯|雕花模样VS落雁飞花——中国传统木雕花板暨糕饼印模图案艺术展/日本和菓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