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脂类营养及人类对脂类营养的认识历程

脂类(lipids)是脂肪和类脂的统称,包括甘油酯、磷脂和固醇类。对大多数脂类而言,其化学本质是脂肪酸和醇所形成的酯类及其衍生物。营养学上重要的脂类(1ipids)主要有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磷脂(phospholipid。) 和固醇类(sterols)物质。
参与脂质组成的脂肪酸多是4碳以上的长链一元羧酸,醇成分包括甘油(丙三醇)、鞘氨醇、高级一元醇和固醇。脂类的元素组成主要是碳、氢、氧,有些还含有氮、磷及硫。通常所说的脂肪包括脂和油,常温情况下呈固体状态的称“脂”;呈液体状态的叫作“油”。脂和油都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先组成甘油和脂肪酸,再由甘油和脂肪 酸组成甘油三酯,也称“中性脂肪”。


食物中的脂类,95%是甘油三酯,5%是其他脂类。日常食用的动、植物油,如猪油、菜油、豆油、芝麻 油等均属于脂肪和油,也就是说,日常的食用油就是脂肪。类脂是与脂和油很类似的物质, 种类很多,主要有:卵磷脂、神经磷脂、胆固醇和脂蛋白等。
人体贮存的脂类中甘油三酯高达 99%。脂类是人体必需的一类营养素,是人体的重要成分,包括脂肪和类脂。

人类膳食脂肪的来源随着年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狩猎时代以野生动物为主要脂肪来源,进入农业时期又以植物脂肪为主,工业时代由于食品加工发达,反式脂肪增多,且随着物资的丰富,脂肪的摄入量亦随之加大。进入20世纪后,由于对脂肪与人体健康认识的加深,各国都制定了合理食用脂肪的膳食指南,为保障人体健康和预防慢性疾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18年,Aron首先提出脂肪对动物的正常生长发育是必需的;
1927年,Evans和Burr进一步说明缺乏脂肪会严重影响实验动物的生长和繁殖;
1929年,Burr发现断奶大鼠不吃脂肪则影响生长,出现鳞状皮肤、尾部坏死和死亡率增加等现象,给予亚油酸后,这些表现可逆转,于是确定亚油酸(C 18∶2n-6 )和α-亚麻酸(C 18∶3n-3 )为必需脂肪酸(essentialfatty acids,EFA)。

1928年,又确定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RA,C 20∶4n-6 )为必需脂肪酸[现在确认它与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C 20∶5n-3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ocosahexaenoic acid,DHA,C 22∶6n-3 )为生理或条件必需脂肪酸]。

1958年,首先发现人类必需脂肪缺乏症,婴儿喂以缺乏EFA的配方奶出现严重的皮肤症状,添加亚油酸后症状减轻。
1982年,Halman等报道了第一例α-亚麻酸缺乏病例,靠富含亚油酸的葵花子油乳液维持生
活5个月的6岁女孩,出现神经症状和血清α-亚麻酸含量低下,改换为富含n-3脂肪酸的豆油乳液后,症状改善。
1984年,Neuringes等指出缺乏α-亚麻酸的恒河猴的子代视力缺损。

2000年,美国西南视网膜基金会的研究论文显示,在宝宝18个月大时,与不补充DHA和ARA的婴儿相比,在出生后的0-4个月内,同时补充DHA+ARA的宝宝,具有更好的视觉敏锐度(VEP),并且能够让其智力发育指数(MDI)提高7分,只补充DHA则只能提高4分。

2013年,来自美国堪萨斯大学等研究机构的一项长期跟踪试验结果表明,在评估智力发育的维度变化卡片分类评分中,足量补充了1:1比例的DHA和ARA的儿童,其每个发育阶段的评分都是最高的。
脂肪和脂肪酸对人体健康确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膳食结构的变迁以及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对脂类营养的研究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今后,脂类营养研究仍将是营养科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