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国际象棋-学习经典对局的重要性(2)

2023-07-27 12:49 作者:环球国象  | 我要投稿

文章作者:𝘎𝘔 𝘈𝘭𝘦𝘹 𝘊𝘰𝘭𝘰𝘷𝘪𝘤

本文来自公众号“国际象棋动态”  


上篇请见 国际象棋-学习经典对局的重要性(1)

𝘓𝘢𝘴𝘵 𝘮𝘰𝘯𝘵𝘩 𝘐 𝘱𝘳𝘦𝘴𝘦𝘯𝘵𝘦𝘥 𝘢 𝘤𝘰𝘶𝘱𝘭𝘦 𝘰𝘧 𝘦𝘹𝘢𝘮𝘱𝘭𝘦𝘴 𝘵𝘩𝘢𝘵 𝘴𝘩𝘰𝘸𝘦𝘥 𝘵𝘩𝘦 𝘪𝘮𝘱𝘰𝘳𝘵𝘢𝘯𝘤𝘦 𝘰𝘧 𝘵𝘩𝘦 𝘴𝘵𝘶𝘥𝘺 𝘰𝘧 𝘵𝘩𝘦 𝘤𝘭𝘢𝘴𝘴𝘪𝘤𝘢𝘭 𝘦𝘹𝘢𝘮𝘱𝘭𝘦𝘴. 𝘕𝘰𝘸 𝘐 𝘸𝘰𝘶𝘭𝘥 𝘭𝘪𝘬𝘦 𝘵𝘰 𝘱𝘳𝘦𝘴𝘦𝘯𝘵 𝘢 𝘧𝘦𝘸 𝘮𝘰𝘳𝘦, 𝘸𝘩𝘪𝘤𝘩 𝘐 𝘩𝘰𝘱𝘦 𝘸𝘪𝘭𝘭 𝘮𝘰𝘵𝘪𝘷𝘢𝘵𝘦 𝘺𝘰𝘶 𝘵𝘰 𝘴𝘵𝘶𝘥𝘺 𝘵𝘩𝘦 𝘤𝘭𝘢𝘴𝘴𝘪𝘤𝘴.

上篇文章里,我介绍了几个例子,展示了研究经典对局的重要性。现在,我想再举几个例子,希望能激励你去学习经典对局。


𝘛𝘩𝘦 𝘒𝘪𝘯𝘨’𝘴 𝘐𝘯𝘥𝘪𝘢𝘯 𝘪𝘴 𝘰𝘯𝘦 𝘰𝘧 𝘵𝘩𝘦 “𝘯𝘦𝘸𝘦𝘴𝘵” 𝘰𝘱𝘦𝘯𝘪𝘯𝘨𝘴 𝘪𝘯 𝘤𝘩𝘦𝘴𝘴. 𝘐𝘵 𝘰𝘯𝘭𝘺 𝘣𝘦𝘨𝘢𝘯 𝘪𝘵𝘴 𝘴𝘦𝘳𝘪𝘰𝘶𝘴 𝘥𝘦𝘷𝘦𝘭𝘰𝘱𝘮𝘦𝘯𝘵 𝘪𝘯 𝘵𝘩𝘦 𝘦𝘢𝘳𝘭𝘺 1950𝘴 𝘸𝘪𝘵𝘩 𝘵𝘩𝘦 𝘦𝘧𝘧𝘰𝘳𝘵𝘴 𝘰𝘧 𝘎𝘭𝘪𝘨𝘰𝘳𝘪𝘤, 𝘎𝘦𝘭𝘭𝘦𝘳, 𝘕𝘢𝘫𝘥𝘰𝘳𝘧, 𝘉𝘰𝘭𝘦𝘴𝘭𝘢𝘷𝘴𝘬𝘺, 𝘢𝘯𝘥 𝘉𝘳𝘰𝘯𝘴𝘵𝘦𝘪𝘯 𝘣𝘦𝘪𝘯𝘨 𝘵𝘩𝘦 𝘱𝘪𝘰𝘯𝘦𝘦𝘳𝘴. 𝘕𝘰 𝘭𝘦𝘴𝘴 𝘪𝘮𝘱𝘰𝘳𝘵𝘢𝘯𝘵 𝘸𝘢𝘴 𝘉𝘳𝘰𝘯𝘴𝘵𝘦𝘪𝘯’𝘴 𝘣𝘰𝘰𝘬 𝘰𝘯 𝘵𝘩𝘦 𝘡𝘶𝘳𝘪𝘤𝘩 𝘐𝘯𝘵𝘦𝘳𝘻𝘰𝘯𝘢𝘭 𝘪𝘯 1953 𝘸𝘩𝘦𝘳𝘦 𝘪𝘯 𝘵𝘩𝘦 𝘢𝘯𝘢𝘭𝘺𝘴𝘪𝘴 𝘰𝘧 𝘵𝘩𝘦 𝘨𝘢𝘮𝘦𝘴 𝘉𝘳𝘰𝘯𝘴𝘵𝘦𝘪𝘯 𝘷𝘦𝘳𝘣𝘢𝘭𝘭𝘺 𝘦𝘹𝘱𝘭𝘢𝘪𝘯𝘦𝘥 𝘉𝘭𝘢𝘤𝘬’𝘴 𝘪𝘥𝘦𝘢𝘴 𝘪𝘯 𝘵𝘩𝘪𝘴 𝘰𝘱𝘦𝘯𝘪𝘯𝘨.

古印度开局是国际象棋中相对较新的开局之一。它的严肃发展始于1950年代初,由格利戈里奇、盖列尔、纳道尔夫、博列斯拉夫斯基和布隆斯坦等人为开创者。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布隆斯坦在1953年所著的苏黎世候选人赛中的书中介绍了黑方在这个开局中的思路。


𝘐𝘯 𝘴𝘱𝘪𝘵𝘦 𝘰𝘧 𝘵𝘩𝘢𝘵, 𝘴𝘰𝘮𝘦 𝘪𝘥𝘦𝘢𝘴 𝘰𝘧 𝘵𝘩𝘦 𝘒𝘪𝘯𝘨’𝘴 𝘐𝘯𝘥𝘪𝘢𝘯 𝘸𝘦𝘳𝘦 𝘢𝘭𝘳𝘦𝘢𝘥𝘺 𝘬𝘯𝘰𝘸𝘯 𝘧𝘳𝘰𝘮 𝘵𝘩𝘦 𝘦𝘢𝘳𝘭𝘺 20𝘵𝘩 𝘤𝘦𝘯𝘵𝘶𝘳𝘺, 𝘢𝘴 𝘴𝘵𝘳𝘢𝘯𝘨𝘦 𝘢𝘴 𝘪𝘵 𝘮𝘢𝘺 𝘴𝘰𝘶𝘯𝘥 – 𝘢𝘧𝘵𝘦𝘳 𝘢𝘭𝘭, 𝘵𝘩𝘦𝘺 𝘸𝘦𝘳𝘦 𝘱𝘭𝘢𝘺𝘪𝘯𝘨 𝘰𝘯𝘭𝘺 𝘤𝘭𝘢𝘴𝘴𝘪𝘤𝘢𝘭 𝘰𝘱𝘦𝘯𝘪𝘯𝘨𝘴 𝘣𝘢𝘤𝘬 𝘵𝘩𝘦𝘯… 𝘚𝘵𝘪𝘭𝘭, 𝘵𝘩𝘦 𝘨𝘦𝘯𝘪𝘶𝘴 𝘰𝘧 𝘙𝘶𝘣𝘪𝘯𝘴𝘵𝘦𝘪𝘯 𝘤𝘰𝘶𝘭𝘥 𝘨𝘳𝘢𝘴𝘱 𝘵𝘩𝘦 𝘪𝘯𝘵𝘳𝘪𝘤𝘢𝘤𝘪𝘦𝘴 𝘰𝘧 𝘢 𝘒𝘪𝘯𝘨’𝘴 𝘐𝘯𝘥𝘪𝘢𝘯 𝘴𝘵𝘳𝘶𝘤𝘵𝘶𝘳𝘦 𝘦𝘷𝘦𝘯 𝘣𝘢𝘤𝘬 𝘪𝘯 1907!

尽管如此,一些古印度开局的思路早在20世纪初就已经被人们熟知,听起来有些奇怪 - 毕竟当时他们只在玩传统开局...然而,鲁宾斯坦的天赋才能使得他甚至早在1907年就能够理解古印度开局的复杂结构!



𝘈 𝘵𝘺𝘱𝘪𝘤𝘢𝘭 𝘒𝘐𝘋 𝘴𝘵𝘳𝘶𝘤𝘵𝘶𝘳𝘦, 𝘰𝘯𝘭𝘺 𝘉𝘭𝘢𝘤𝘬 𝘥𝘰𝘦𝘴𝘯’𝘵 𝘩𝘢𝘷𝘦 𝘢 𝘱𝘢𝘸𝘯 𝘰𝘯 𝘨6, 𝘣𝘶𝘵 𝘵𝘩𝘢𝘵 𝘪𝘴 𝘪𝘳𝘳𝘦𝘭𝘦𝘷𝘢𝘯𝘵 𝘩𝘦𝘳𝘦. 𝘐𝘯 𝘵𝘩𝘦 𝘨𝘢𝘮𝘦 𝘑𝘢𝘯𝘰𝘸𝘴𝘬𝘪-𝘙𝘶𝘣𝘪𝘯𝘴𝘵𝘦𝘪𝘯 𝘧𝘳𝘰𝘮 1907, 𝘙𝘶𝘣𝘪𝘯𝘴𝘵𝘦𝘪𝘯 𝘤𝘰𝘮𝘦𝘴 𝘶𝘱 𝘸𝘪𝘵𝘩 𝘢 𝘧𝘢𝘯𝘵𝘢𝘴𝘵𝘪𝘤 𝘮𝘢𝘯𝘦𝘶𝘷𝘦𝘳 𝘵𝘩𝘢𝘵 𝘣𝘦𝘤𝘢𝘮𝘦 𝘤𝘰𝘮𝘮𝘰𝘯 𝘬𝘯𝘰𝘸𝘭𝘦𝘥𝘨𝘦 𝘧𝘰𝘳 𝘢𝘭𝘭 𝘒𝘐𝘋 𝘱𝘭𝘢𝘺𝘦𝘳𝘴 𝘭𝘢𝘵𝘦𝘳 𝘰𝘯. 𝘉𝘭𝘢𝘤𝘬 𝘧𝘪𝘯𝘥𝘴 𝘢𝘯 𝘪𝘯𝘨𝘦𝘯𝘪𝘰𝘶𝘴 𝘸𝘢𝘺 𝘵𝘰 𝘢𝘤𝘵𝘪𝘷𝘢𝘵𝘦 𝘩𝘪𝘴 𝘲𝘶𝘦𝘦𝘯: 29…𝘘𝘥8!! 𝘧𝘰𝘭𝘭𝘰𝘸𝘦𝘥 𝘣𝘺 30…𝘘𝘣8 𝘢𝘯𝘥 31…𝘘𝘢7. 𝘈𝘮𝘢𝘻𝘪𝘯𝘨!

这是典型的古印度开局结构,只是黑方兵没有位于𝘨6,但在这里并不重要。在1907年𝘑𝘢𝘯𝘰𝘸𝘴𝘬𝘪对阵鲁宾斯坦的棋局中,鲁宾斯坦提出了一个神奇的策略,后来成为所有古印度开局选手共知的方法。黑方想到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来调整他的后:29...𝘘𝘥8!! 接着是30...𝘘𝘣8和31...𝘘𝘢7。令人惊叹!


𝘞𝘩𝘦𝘯 𝘴𝘰𝘮𝘦𝘵𝘩𝘪𝘯𝘨 𝘪𝘴 𝘬𝘯𝘰𝘸𝘯, 𝘵𝘩𝘦𝘯 𝘪𝘵 𝘪𝘴 𝘦𝘢𝘴𝘪𝘦𝘳 𝘵𝘰 𝘢𝘱𝘱𝘭𝘺 𝘪𝘵 𝘪𝘯 𝘴𝘪𝘮𝘪𝘭𝘢𝘳 𝘴𝘪𝘵𝘶𝘢𝘵𝘪𝘰𝘯𝘴. 𝘛𝘩𝘪𝘴 𝘪𝘴 𝘵𝘩𝘦 𝘱𝘰𝘴𝘪𝘵𝘪𝘰𝘯 𝘧𝘳𝘰𝘮 𝘵𝘩𝘦 𝘨𝘢𝘮𝘦𝘴 𝘒𝘳𝘢𝘮𝘯𝘪𝘬-𝘕𝘶𝘯𝘯 𝘢𝘯𝘥 𝘚𝘩𝘪𝘳𝘰𝘷-𝘗𝘰𝘭𝘨𝘢𝘳 𝘑, 𝘣𝘰𝘵𝘩 𝘧𝘳𝘰𝘮 1994.

当某种策略被广为人知时,在类似的情况下应用它就更容易了。这是来自1994年克拉姆尼克-纳恩 和 希洛夫 - 波尔加 两局的局面。



𝘐𝘯 𝘣𝘰𝘵𝘩 𝘨𝘢𝘮𝘦𝘴, 𝘉𝘭𝘢𝘤𝘬 𝘱𝘭𝘢𝘺𝘦𝘥 15…𝘘𝘣8, 𝘸𝘪𝘵𝘩 𝘵𝘩𝘦 𝘪𝘥𝘦𝘢 𝘰𝘧 …𝘘𝘢7 𝘢𝘯𝘥 …𝘉𝘦3, 𝘦𝘴𝘵𝘢𝘣𝘭𝘪𝘴𝘩𝘪𝘯𝘨 𝘤𝘰𝘯𝘵𝘳𝘰𝘭 𝘰𝘷𝘦𝘳 𝘵𝘩𝘦 𝘨1-𝘢7 𝘥𝘪𝘢𝘨𝘰𝘯𝘢𝘭 𝘢𝘯𝘥 𝘢𝘤𝘵𝘪𝘷𝘢𝘵𝘪𝘯𝘨 𝘩𝘪𝘴 𝘱𝘪𝘦𝘤𝘦𝘴.

在这两盘棋中,黑方都走了15...𝘘𝘣8,其思路是通过...𝘘𝘢7和...𝘉𝘦3来控制𝘨1-𝘢7斜线,并调整黑方的棋子。


𝘈𝘯𝘰𝘵𝘩𝘦𝘳 𝘴𝘵𝘳𝘪𝘬𝘪𝘯𝘨 𝘦𝘹𝘢𝘮𝘱𝘭𝘦, 𝘰𝘯𝘦 𝘵𝘩𝘢𝘵 𝘯𝘦𝘷𝘦𝘳 𝘤𝘦𝘢𝘴𝘦𝘴 𝘵𝘰 𝘢𝘮𝘢𝘻𝘦 𝘮𝘦, 𝘪𝘴 𝘵𝘩𝘦 𝘤𝘳𝘦𝘢𝘵𝘪𝘰𝘯 𝘰𝘧 𝘢 𝘴𝘦𝘤𝘰𝘯𝘥 𝘸𝘦𝘢𝘬𝘯𝘦𝘴𝘴 𝘪𝘯 𝘢𝘯 𝘐𝘘𝘗 𝘱𝘰𝘴𝘪𝘵𝘪𝘰𝘯. 𝘠𝘰𝘶 𝘮𝘢𝘺 𝘳𝘦𝘤𝘰𝘨𝘯𝘪𝘻𝘦 𝘵𝘩𝘦 𝘱𝘰𝘴𝘪𝘵𝘪𝘰𝘯 𝘧𝘳𝘰𝘮 𝘵𝘩𝘦 𝘧𝘢𝘮𝘰𝘶𝘴 𝘨𝘢𝘮𝘦 𝘉𝘰𝘵𝘷𝘪𝘯𝘯𝘪𝘬-𝘡𝘢𝘨𝘰𝘳𝘪𝘢𝘯𝘴𝘬𝘺 𝘧𝘳𝘰𝘮 1943. 

另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例子,让我始终感到惊奇的是,在中心孤兵局面中制造第二个弱点。你可能会认出这个局面,它来自1943年著名的𝘉𝘰𝘵𝘷𝘪𝘯𝘯𝘪𝘬-𝘡𝘢𝘨𝘰𝘳𝘪𝘢𝘯𝘴𝘬𝘺对局。




𝘈𝘧𝘵𝘦𝘳 25.𝘨4! 𝘞𝘩𝘪𝘵𝘦 𝘴𝘩𝘰𝘸𝘴 𝘵𝘩𝘦 𝘯𝘦𝘦𝘥 𝘧𝘰𝘳 𝘢 𝘴𝘦𝘤𝘰𝘯𝘥 𝘸𝘦𝘢𝘬𝘯𝘦𝘴𝘴 𝘵𝘰 𝘸𝘪𝘯 𝘵𝘩𝘦 𝘨𝘢𝘮𝘦 𝘢𝘯𝘥 𝘪𝘵 𝘤𝘢𝘯 𝘰𝘯𝘭𝘺 𝘣𝘦 𝘤𝘳𝘦𝘢𝘵𝘦𝘥 𝘰𝘯 𝘵𝘩𝘦 𝘬𝘪𝘯𝘨𝘴𝘪𝘥𝘦.

在25.𝘨4!之后,白方展示了要想赢得比赛的需要给对方制造第二个弱点,而唯一的可能就是在王翼制造弱点。


𝘕𝘰𝘸 𝘵𝘢𝘬𝘦 𝘢 𝘭𝘰𝘰𝘬 𝘢𝘵 𝘸𝘩𝘢𝘵 𝘒𝘢𝘳𝘱𝘰𝘷 𝘥𝘪𝘥 36 𝘺𝘦𝘢𝘳𝘴 𝘭𝘢𝘵𝘦𝘳. 𝘛𝘩𝘦 𝘨𝘢𝘮𝘦 𝘪𝘴 𝘒𝘢𝘳𝘱𝘰𝘷-𝘚𝘱𝘢𝘴𝘴𝘬𝘺 𝘧𝘳𝘰𝘮 1979. 

现在看看36年后的卡尔波夫的对局。这场比赛是1979年的卡尔波夫-斯帕斯基的一局棋




𝘒𝘢𝘳𝘱𝘰𝘷 𝘱𝘭𝘢𝘺𝘦𝘥 31.𝘧4! 𝘧𝘰𝘭𝘭𝘰𝘸𝘦𝘥 𝘣𝘺 𝘘𝘥1 𝘢𝘯𝘥 𝘵𝘩𝘦𝘯 𝘨4.

卡尔波夫走了31.𝘧4!接着𝘘𝘥1,然后𝘨4。


𝘛𝘩𝘦𝘳𝘦 𝘢𝘳𝘦 𝘮𝘢𝘯𝘺 𝘦𝘹𝘢𝘮𝘱𝘭𝘦𝘴 𝘭𝘪𝘬𝘦 𝘵𝘩𝘪𝘴. 𝘈𝘴 𝘐 𝘯𝘰𝘵𝘦𝘥 𝘪𝘯 𝘮𝘺 𝘱𝘳𝘦𝘷𝘪𝘰𝘶𝘴 𝘱𝘰𝘴𝘵, 𝘢𝘭𝘮𝘰𝘴𝘵 𝘦𝘷𝘦𝘳𝘺𝘵𝘩𝘪𝘯𝘨 𝘩𝘢𝘴 𝘣𝘦𝘦𝘯 𝘱𝘭𝘢𝘺𝘦𝘥 𝘰𝘶𝘵. 𝘐𝘵 𝘵𝘢𝘬𝘦𝘴 𝘢 𝘭𝘰𝘵 𝘰𝘧 𝘴𝘵𝘶𝘥𝘺 𝘵𝘰 𝘣𝘦 𝘢𝘣𝘭𝘦 𝘵𝘰 “𝘤𝘰𝘯𝘯𝘦𝘤𝘵” 𝘵𝘩𝘦 𝘵𝘺𝘱𝘪𝘤𝘢𝘭 𝘵𝘩𝘦𝘮𝘦𝘴 𝘭𝘪𝘬𝘦 𝘵𝘩𝘪𝘴, 𝘣𝘶𝘵 𝘪𝘯 𝘵𝘩𝘦 𝘦𝘯𝘥, 𝘪𝘵 𝘪𝘴 𝘢𝘵𝘵𝘢𝘪𝘯𝘢𝘣𝘭𝘦.

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正如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指出的,几乎所有的想法都已经被下过。要能够“联系”这样的典型思路需要大量的学习,但最终是可以做到的。


本文来自公众号“国际象棋动态” 

国际象棋-学习经典对局的重要性(2)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