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结合古代真实权贵嫡妻主母婚姻状况,薛宝钗给贾宝玉做妾都很难

大家好,长期以来总很多人总认为薛宝钗端庄大气,玲珑圆滑十分适合做贾府的当家主母,林黛玉爱哭爱恼,小气刻薄,活该王夫人瞧不上她做儿媳妇。
其实这不仅是对原著中的薛宝钗、林黛玉有误会,更是对古代的高门大户的当家主母有误会。《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的确是美貌圆滑,老成世故的姑娘,具备一定的生存能力、管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但是,她作为古代金陵一霸,商贾之家的女儿,较低的阶层出身,以及有嫡亲哥哥犯罪记录的家庭背景,在当时“婚嫁皆择门户,问家法,不问富也”的背景下,几乎已经堵死了她高嫁权贵的青云路。
而且,她本人的格局胸襟、眼界能力都不具备做一个合格的古代贵族高门嫡妻的素质,更别提什么当家主母了。
说句不好听的大实话:就凭薛宝钗的综合条件和她家的那点儿家底,倒贴给贾宝玉做妾,估计贾母、贾政都不能同意的。
下面就从古代真实的官宦世家大族的一些实际情况来分析一下。
很多读者就是言情看多了,要不就是宅斗看多了,总觉得古代高门贵族后宅都是那些下毒落胎,红花麝香,宠妾灭妻等等狗血剧情,认为当家主母只要是八面玲珑会奉承,心机深沉能算计就能可以轻易往上搞定婆婆,下面管住小妾,中间拿捏丈夫,稳坐人生赢家。
实际上这些事儿在古代的大宅门里也并不是没有,但绝不是普遍现象。
就算有也基本发生在一些古代社会中等人家或者底层的土财主家里,比如《金瓶梅》中西门庆家那样,小妾争宠,潘金莲训猫扑死了李瓶儿的儿子,吴月娘混到了寿终正寝。
而真正的古代贵族高门里的嫡妻,尤其是当家主母的地位远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她在家族中的身份其实是尊贵的。
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功名官位决定名望和社会地位的时期,按照礼教要求,婚姻择偶讲究家族名声、出身门户,“俗重门第,贫富不论”,要是不是门当户对的男女联姻会被社会歧视,被人们议论指摘。
那些能做贵族嫡妻,执掌中馈的主母们个个都是出身名门,父亲兄弟都是朝廷命官,家族是地方望族势要。《红楼梦》里的贾母就是典型的例子,尤氏和邢夫人这种就是因为娘家破落不行了。
门当户对的择偶观是贯穿古代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的,高门望族的子女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两个家族的结盟,只有对等身份地位才值得结盟。
比如明朝首辅申时行,孙子十三人,孙女十三人,婚嫁都是名门望族。
清初内阁大学士,国子监祭酒宋德宜儿女婚嫁全都是名门望族,尤其是他的十个女儿,择婿几乎清一色进士翰林,最次也是举人监生。
苏东坡家族眉山苏氏,联姻的对象几乎全是科举官宦世家,书香门第。
封建社会里,其实每个阶层都有对应的婚姻圈子,越是当时权势地位高的大家族,婚嫁圈子就越高级,选择也越多,但都是要寻找社会地位相当和财力权势强大的家族,甚至在有一些时代,一些地域内的大族望族、名门世家之间,他们的婚姻圈子是封闭的,形成盘根错节的裙带关系,如宋代很多世家大族就有姐妹几个嫁给兄弟几个,到了婆家成妯娌的现象。
古代两大家族之间联姻,说白了就是岳父和公爹或女婿之间的一场合作,为了维护彼此的既得利益,并且期望以此继续发展壮大家族的实力。
要么政治上互相有助益,要么可以提升彼此的家族整体社会影响力,要么就是其中一方有足够丰厚的嫁妆和商业价值来跟另一方交换上面两种资源。
像《红楼梦》里贾府这样的门第家庭联姻对象一般应该是皇室宗亲,比如北宋的十七位皇后,就有十四位是将门之女,二十八位公主,有十六个嫁给将门之子。
其次就是四王八公这些同阶层的勋贵世家、以及清流文官。贾府儿女的婚嫁全都没有脱离这个范围。
作为这种大家族的嫡妻,除非女方家族彻底失势破落,否则婆家和丈夫是绝不敢轻易欺负她的,给她嫡妻体面尊重,就是给岳父家族体面,维持彼此间的亲密合作关系。
正常情况下,那些丈夫身边身份卑微的小妾们在出身尊贵的嫡妻们眼里根本就不算个人,根本也不值一斗。古代小说里经常有怀孕的小妾被主母随便发卖,被男主人抛弃,甚至被转赠他人的故事。
《红楼梦》中的贾母、王夫人、甚至邢夫人和尤氏几个,还有林如海的夫人贾敏,这些大家闺秀,官宦千金都没人真的把小妾当回事的。
王熙凤虽然吃醋厉害,对小妾通房们大打出手,但是她照样敢拿着平儿做心腹人,什么事都敢让平儿知道,让平儿去做,因为她有把握能拿捏住平儿。
她处心积虑斗尤二姐也是因为尤二姐出身高,背后有贾珍尤氏支持,还颇有上位的野心,又是贾琏心尖上的人,竞争力很强。反观秋桐虽然是尤二姐之后贾琏的新宠,但王熙凤后来根本也没怎么管她。
再来看看薛宝钗,虽然她母亲出身高贵,是伯爵府的孙女。但是她母亲嫁给了薛家以后,就不再是王家的人了,而是商贾之妇薛王氏。
宝钗的身份说好听了其实就是一位古代的富家千金,可是跟什么仕宦名家都不沾边,她的社会等级离着贾宝玉这样的权贵公子是天差地别的距离。说得不好听,她就是金陵一霸薛家的大小姐,还有个背着人命案的呆霸王哥哥,恶霸家的千金,和《水浒传》里的段三娘也差不多了。
薛宝钗凭着自己外祖家的亲戚关系,想要攀附荣国府的嫡公子,在“当时婚娶但沦门阀”的时代,难度不亚于西门大官人的闺女想要嫁给蔡太师的儿子。
实际上呢,西门庆的闺女西门大姐嫁的是禁军提督杨戬的亲家陈洪的儿子,陈洪只不过是杨戬府里的一个末流小官儿而已,这还是高攀了呢!就算后来西门庆做了五品官,又攀上了蔡太师当干儿子,他给儿子结娃娃亲也没敢攀附权贵高门,而是找了乔大户的女儿。
西门庆本来有点嫌吴月娘把这门婚事做低了,结果一听说乔五老太太的侄女是贵妃娘娘,立马就高兴起来。也是这位乔五老太太,她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朝廷不与庶民做亲哩!”而她的丈夫在世时也只是和《红楼梦》里的孙绍祖一样是个世袭指挥使,尚且是贾政都瞧不上眼的门第。
薛宝钗的哥哥薛蟠就非常务实,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找了个门当户对的世交老亲桂花夏家,娶了夏金桂就非常满意了。薛蟠作为薛家第四代家主,他的身份其实比薛宝钗要尊贵的多,他的婚姻阶层其实就代表了他的家族所对应的社会阶层。
这也是为什么薛宝钗费尽心力在贾宝玉身边下苦功夫,连三等丫鬟小红都要研究透彻的原因。她没有强大尊贵的家世,就算将来王子腾王夫人真的能够支持她做了宝玉的妻子,她也没有足够的底气能管得住宝玉,拿得住贾府里那些下人这些人。
薛宝钗四处打听观察消息,钻营结交贾府各路人,甚至偷听嫁祸抓人把柄,小恩小惠讨好婆子奴才等等钻营套路跟贾政的小妾赵姨娘非常相似,赵姨娘平时就是这么干的。
书中写:赵姨娘原是好察听这些事的,且素日又与管事的女人们扳厚,互相连络,好作首尾。
贾琏的小妾尤二姐也是这么笼络小厮兴儿的,所以薛宝钗这样做派,贾府里的长辈们哪只眼睛瞧得上呢?
而且薛宝钗家仅有拿得出手的钱财一项,也不过是家资百万之富,离那些古代真正的巨贾大富之家都十万八千里呢!千万别再碰瓷和珅、曹寅、范毓馪,真的就不提还好,一提就是连九牛一毛也比不上。
只比一下贾府的奴才赖嬷嬷一家就可以看出来,薛宝钗家作为权贵家的亲戚,还不如赖嬷嬷这个权贵的奴才家混的好。
人家赖嬷嬷的孙子都捐了个五品官,出任州官家,可怜薛家已经三代给内府做采办,无官无职。如果没有贾府的这一层亲戚关系,薛宝钗的父亲哥哥见了贾府奴才赖尚荣,都要磕头跪拜称官老爷,薛宝钗居然还敢做梦想当赖尚荣家主子的正妻呢!
只怕她自带嫁妆给贾宝玉做妾,贾母和贾政都不会同意的。
一来是薛宝钗年龄太大,容貌品行都不十分出众,身上又有不知名的热毒毛病,还吃什么难以配制的冷香丸。
二来她哥哥身上还有人命官司,家世不清白,容易给贾府招惹是非,会带累贾宝玉的前途和贾府的声誉。
还不如像贾政纳赵姨娘,从贾府的家生丫鬟里选一个,或者学贾赦花几百银子从外面买一个扬州瘦马,可以选家世清白的,青春貌美健康又温柔懂事好拿捏的,主人和主母都能满意。
也别觉得让薛宝钗做妾是多么委屈的事情,比如《清代皇权与世家》一书里就曾统计过:海宁陈家和朱氏联姻,两家都是官宦望族,就因为陈家更有权势,朱氏与陈家强支通婚177次,其中“18位朱氏女子为陈氏之妾”。
古代富甲一方的商贾之女,给官宦人家做妾的就更多了,而且她们家里可比薛宝钗家更有钱有势,经营的都是盐、茶、木材等暴利行业,其中也不乏大盐商和皇商。
要是这些古代商贾家里的财力不够雄厚,女子的嫁妆不够多,不能给那些官宦权贵的婆家带来更多经济利益和商业价值,只怕做妾也不能够。
毕竟在“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古代,那些清高的仕宦之人,本来就看不上商贾。虽然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为商贾和名门官宦联姻创造了条件,但古代那些官宦势要是不可能和破落商贾联姻的,但凡选择为商业利益联姻必然是势利眼看中了钱袋子。
薛宝钗家里已经失去皇商资格,家业破败衰落,哥哥嫂子又是那样的人,还能分多少家产给她多少嫁妆呢?
再结合书中破落官宦小姐尤二姐给贾琏做妾,贾府全家都没人觉得不合适,傅试想要利用妹妹傅秋芳攀附高门,对贾府存的心思也不可能是妄想让二十三岁的傅秋芳给十六七的贾宝玉做正妻,反而是想把傅秋芳送给贾政做妾的可能性更高。
再看看薛姨妈和薛宝钗宣扬追求的“金玉良缘”没准儿从一开始就打定了“做不成正妻,就给贾宝玉做妾”的主意,但是高不成低不就,薛宝钗家愿意,老王家嫌丢人才给耽搁了。
那么她们母女不顾体面造谣言,薛宝钗解排扣、露酥臂、绣肚兜、三更半夜在贾宝玉屋里不走等等一系列看似不合理的行为也都逻辑自洽了。
毕竟她这些行为,古代那些要成为高门嫡妻的大家闺秀是做绝对不出来的,做出来也不合时宜,但是以色侍人的小妾来做就完全合理。
作者甚至还专门在绣肚兜那一回里,写花袭人起身离开后,薛宝钗“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替她代刺。”
花袭人是什么人呢?不择手段,媚主爬床,想要给贾宝玉当姨娘的西洋花点子哈巴。薛宝钗这么自然而然的坐在她的位置上,这难道是薛姨娘和花姨娘的“工作交接”吗?惹得林黛玉冷笑,史湘云也觉得很可笑,作者的讽刺还不够辛辣吗?
然而薛宝钗做过的与大家闺秀,当家主母相背离的事情又何止这些?
古代封建社会等级森严,社会等级越高的豪门大户,世家望族,越是规矩礼法森严,嫡妻主母的一言一行,妆扮配置,都是要和身份相宜的。一切过于明显地奉承讨好,不分尊卑的左右逢源,往往会适得其反,令人看轻。
金陵商贾出身的薛宝钗,她好像一直没有整明白这些古代高门大族的处事规则,她那些圆滑玲珑和心机手段其实只适用于古代那些商贾买卖和中等财主人家。
她在贾府多年,费了那么多心思,可是真正连一个丫鬟婆子都没讨好,莺儿攀花折柳被贾府的婆子追着骂小娼妇,小厮兴儿提起宝钗来张口就说她皮肤雪白,简直对薛家和宝钗毫无一丝敬意可言。
更别提薛宝钗奉承贾母,只会当面拉踩王熙凤,画虎不成反类犬被贾母讥讽教育;请了个螃蟹宴还要打着史湘云和海棠诗社的名号,再次得罪了贾母;为了显示节俭把屋里整成“”雪洞“”迎合王夫人,直接被喜好富丽讲究精致生活的贾母劈头盖脸说忌讳不像话。
薛宝钗这就属于实力演绎啥叫顾头不顾尾,得罪了王熙凤,贾母不高兴;得罪了贾母,王夫人也没面子,她的社交策略总是那么得不偿失,失败至极。
她为了把控舆论,营造口碑人设,居然连贾府的小丫鬟也要讨好,连赵姨娘也要送礼,连王夫人都觉得不合适。书中曾有赵姨娘拿着薛宝钗送的礼物去献好,王夫人就很不高兴的描写,因为她觉得薛宝钗做得过了。
古代的贵族宅门里,八面玲珑有心计的人可多去了,他们能手拉手排着队饶府邸三圈都不止,能在这种大家族里求生存的没有一个傻白甜。比如贾迎春虽然看上去没用极了,但她心里是明白家族内部各方争权夺利的,只是她无力反抗,无人支持,直接躺平也是为了规避风险。
薛宝钗想仅仅靠她藏愚守拙、随分从时,表面装端庄大方,背后拉拢人心、嫁祸害人、耍心机手段就要做上贾府的少奶奶当家主母,那基本属于痴人说梦。她没当上宝二奶奶的时候搞不定的贾府奴才们,等她当上宝二奶奶依旧搞不定。
且不论她的娘家势力薄弱,只说薛宝钗这些为人处世的小伎俩,都属于贾府的二等管家林之孝两口子“天聋地哑”玩剩下的末等技能,这几乎是大户人家管家娘子的标配呀。
林之孝夫妻远比薛宝钗会藏会守会装,对下更懂得管理,对上讨好掌权阶层,要不然他们也不可能混到书中二管家的地位,连王熙凤两口子人精都对他们十分器重信赖,连赵姨娘都忍不住要讨好他们。
林之孝家的女儿林红玉,又名小红的那个三等丫鬟,论心机手段,眼界格局,头脑清醒,看穿“千里搭长棚,没有不散的筵席”却依然积极上进的努力劲头儿,各方面都不亚于薛宝钗呀。
这也是为啥薛宝钗对林红玉评价那么差的原因吧。说她眼空心大,是头等刁钻古怪的东西!还不是因为林红玉比她出身更低,却更精明,看得更长远吗?
宝钗那些笼络讨好的把戏对小红都不起作用,人家不吃她任何技能,她们是同类人,但小红想接近攀附宝玉却比薛宝钗更方便,而且也放的更开。
薛宝钗自己何尝不是眼空心大,妄想攀附权贵跨越阶级,她偷听嫁祸的时候也是刁钻古怪,鸡鸣狗盗呀!
管理工作说白了那是整合资源和协调人际关系的艺术,薛宝钗这样要一头没一头,就想做当家主母,掌握大权把控全局,那是不可能的。
《红楼梦》中真正厉害的豪门媳妇其实是王熙凤,她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超强大,在全书中从来没有在表面上得罪过任何一个人,包括她恨之入骨的尤二姐,也找不出她的毛病。王熙凤奉承贾母也十分有技巧,应对邢夫人、王夫人也都有礼有度。
王熙凤在秦可卿葬礼、贾元春省亲、贾母生日等重大社交场合的表现都非常的得体,大方爽利,端庄有礼,虽然她没太多文化,但是人家那份大家闺秀的气度、仪态、处事分寸都拿捏的死死的。
其他诸如王夫人、邢夫人、尤氏、李纨,甚至贾蓉的续弦妻子在这些大的社交场面上的表现也都是得体的,因为她们都有良好的家教,这些礼数都是名门闺秀们自幼就耳濡目染的本能。
再看看书中更高层的贵妇,南安太妃和北静王妃,她们在贾母的寿辰上出现。和贾府女眷看戏吃席也好,接见贾府千金也好,礼貌告辞也罢,都是矜贵中带着平易近人的感觉,令人不那么畏惧,但也不敢不敬。
封建社会的根基就是社会的阶层差异,上下尊卑的礼教制度。作为大户人家的嫡妻,尤其是当家主母在外社交,处理各种世交亲友家的关系,在家里执掌中馈,管理家族内部秩序,平衡婆媳妯娌姑嫂之间的关系,打理丈夫的起居,教养子女,掌控小妾和奴仆们,处理家族内部大小事务,靠的是靠的是娘家和婆家的给她的底气,是自身的文化礼仪修养,是她的智慧、才能和人生阅历。
可以像贾母一样宽柔并济,赏罚分明也可以像王熙凤一样精明算计,威吓震慑都属于古代当家主母一般行事。甚至像王夫人一样摸鱼,只要场面上能够应付过去,没有大错,也可以勉强可以混日子到老。
唯独就不是薛宝钗这种,无论对上对下都像小商贾拉拢回头客一样生硬地奉承讨好,用小恩小惠拉拢;在社交场合连自己的情绪都控制不好,当着贾母的面冷笑讥讽宝黛,骂哭了贾府的小丫鬟,连自己屋里的大丫鬟莺儿都管不好,不是跟贾府的小公子吵架,就是口出狂言,认为她们家拿贾府的份例理所应当,带头破坏贾府的公物采花折柳;蘅芜苑里的婆子放肆聚赌吃酒,她也纵容不管,只会一味收买讨好做人情,实在毫无章法可言。
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给下人的好处从来都是赏赐,当然也可以像贾府一样,来一些假礼假体面,贾母和赖嬷嬷打打牌,听鸳鸯劝谏,贾琏和林之孝家的处的跟哥们一样,王熙凤和平儿一床睡,一桌吃饭,主子打了奴才还不忘记事后道歉赔不是,又送珍贵的虾须镯来补偿。
但是贾府的主子们摆出来的宽仁待下的做派,给有用奴才的体面,都是他们的恩赐,绝不是真的结交和讨好这些管家和大丫鬟。
因为封建社会这些主子们只在乎奴才有没有价值,是否忠心办事,肯定不会在意奴才有没有尊严和体面,他们也不允许奴才真的有尊严和体面,上下尊卑有序是古代封建社会统治的根本呀。
薛宝钗不太明白这些事,但也不能怪她,毕竟她爹在世的时候,也是请掌柜伙计在家里一桌子吃饭喝酒,称兄道弟论世交的,她也是有样学样。
在御下方面,林黛玉其实始终都做得比薛宝钗好太多了。她虽然有着诗人才女的清高,但她对丫鬟婆子,甚至赵姨娘这种尴尬角色也并非横眉冷对,该说话说话,该打赏打赏,该应酬应酬;对上面的长辈也都有礼有节,落落大方;对于周瑞家的这种不规矩的婆子,她能拿起小姐的款儿来教训她,对紫鹃、香菱等底层丫鬟,她也可以真诚相待。
林黛玉会帮王熙凤看账,会自己算一算贾府的开支,赞赏探春管家的分寸,也会教迎春辖制下人。她的婆子丫鬟没有一个犯错惹事的,她的潇湘馆井井有条。
林黛玉在书中算也有一些不合礼仪规矩的描写,比如她和宝玉的亲厚不避嫌疑,躺在一起聊天,偷看禁书等等,但是她在宝玉之外,爱情之外的种种表现,是符合一个古代名门闺秀标准的,她的确是远比薛宝钗更适合做贾府的当家主母。
而薛宝钗看似的端庄娴雅,随份豁达,像个大家闺秀一样,但她在贾府表现出来的那一些圆滑世故的技巧性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其实都是肤浅流于表面的。
虽然薛宝钗急功近利,旺盛的权力欲望使她看起来更积极入世,颇有几分实干家的风采,但是并代表她因此就适合给宝玉做妻子,适合做贾府的当家主母。
因为在封建社会,读书科举考功名也是当时的社会传统的主流价值观,是个人都知道的。
别说薛宝钗,就连村里不识字的小脚老太,也知道督促孙子念书考状元光宗耀祖。贾府里的花袭人大字不识一个,也想方设法地规劝宝玉读书考功名。
所以说,宝钗懂得劝宝玉读书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大事,不能代表她识大体有大局观。
像贾府这种高门大族,读书科举其实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荣国府的爵位还有三代未尽的情况下,就急于转型,也不是多么高明的策略。
因为贾政说的很明白,贾府的前几代有好几个精深举业的人,也就是说不止考上了贾珠一个秀才,贾敬一个进士,还有好几位举人进士,但是没有一个人能够发迹做大官的。
这就说明:可能是书中的皇帝根本不愿意让贾府的人占着爵位俸禄,又去争夺实权官员。试想贾府作为百年贵族,根基深厚,人脉极广,随便就给贾雨村弄了个四品应天府知府,这是多么可怕的力量。如果贾府中再有子孙做了掌握实权的高官,比如尚书宰相之类,掌控了朝廷的中枢,那皇帝他还能睡得着吗?
在封建王朝的历史上,那些真正的世家大族,名门仕宦,能同时占据朝廷爵位和朝中实权的人家,除非被皇帝信任重用的,否则可有太多翻车的。反倒是苟且偷安混日子,或者修身养性做学问的那些勋爵后代都更容易保全富贵。
比如赫赫有名的百年世家望族王、谢两家,在王导和谢安之后,子孙们虽然代代都有人才,但并没有在朝廷中十分耀眼的角色,他们都不刻意追求高官厚禄,权势功名,而是更注重子孙后代的才学修养,才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谢道韫,谢灵运这些千古名士,家族也得以渊源流长的发展。
像贾府这种情况,书中的皇帝忌惮他们参与朝政的意思都这么明显了,连贾政科举的机会都不给,元春封了贵妃不封赠父母,外任后也不升官,偏偏薛宝钗还要督促贾宝玉上赶着去考科举入仕,官场上扬名显身。
也不止薛宝钗看不透,贾政也是后来才看透。而早就看透的人是贾母和林黛玉,还有贾赦,贾赦说的其实非常有道理:“咱们的子弟都原该读些书,不过比别人略明白些,可以做得官时就跑不了一个官的。”
《儒林外史》中有句很明白的话这样说:“与其出一个斫削元气的进士,不如出一个培养阴骘的通儒。”
封建社会世家大族,高门大户的嫡妻主母是要相夫教子,但眼界格局和情商决定了她的话丈夫能不能听进去,听进去了有没有好处。
薛宝钗虽然也读书识字,但是她的父亲培养她读书也是为了跨越阶级做的文化培训,她和她父亲一样,是把读书当做追求功名利益的工具的“禄蠹”。
她对林黛玉说:“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蹋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
这话看似很有道理,实则是符合明清时期的一些“经世致用”思潮和实用价值观的,认为普通人如果读书不成,就去耕种买卖对家庭和社会更有价值。
薛宝钗这段话甚至就是化用自明代的李维贞所说的:“四民之业,唯士为尊,然无成,则不若农贾。”
但是这样的想法适合薛宝钗的哥哥薛蟠,却不适合贾府这样的权贵阶层的贵公子贾宝玉。
贾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不喜欢追求功名利禄,完全可以去做个诗人、文学家、书法家,富贵闲人、风流名士,甚至像赵明诚一样去研究,古玩,这都是古代贵公子修身养性,提高家族名望的上佳选择,一样可以给家族增添书香气,帮助家族转型的。
薛宝钗如果真的嫁给贾宝玉,天天逼着她读书,只会适得其反,就算宝玉真的考上功名,按照宝钗的思路,他就必须要成为下一个贾雨村才算是有出息的,但宝玉显然是不可能成为那种人。
请明确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去混官场的,也不是科举考上进士、举人做了官,就从此万事大吉,步步高升,一帆风顺,当上尚书宰相,死后配享太庙的。
尤其是封建社会末期官场腐朽黑暗,贪官污吏横行,越是正直清廉的官员越容易被算计陷害,排挤打压,这一点作者已经开篇写的很清楚,贾雨村一开始就是因为过于追求清正的好名声,在官场上办事太认真,不够圆滑又没有强大的根基靠山,才被上级和同僚参奏革职的。
贾宝玉出身高贵,衔玉而生的身世本来就遭到皇帝的忌惮,他越是积极追求权力官位,可能越会被皇帝厌恶。而贾宝玉又是一个秉性仁善,极富同情心的人,他作为贾府小公子帮助忠顺王的男宠蒋玉菡逃跑就差点惹下大祸,吓得他爹贾政几乎把他给打死。若是他当了官,在官场上一旦惹下祸事,不但他自己小命难保,整个贾府可能都会被他连累,更快的覆灭。
可见薛宝钗不仅眼中只看中利益和功名,她的品德和家教也大有问题。
古代这些大家族的当家主母要执掌中馈,管理家族内部事务,更重要是他要有能力教养子女。如果做主母的心术不正,不善良,不仁德,自己不守礼义廉耻,那么婆家整个家风可能都会被她带歪了,“娶错老婆毁三代”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人更是认为“贤妻令夫贵,恶妇令夫败”,娶媳妇的时候要先打听家风家教,讲究五不娶:逆家子不娶、乱家子不娶、世有刑人不娶、世有恶疾不娶、丧妇长子不娶。
且不论薛宝钗哥哥的人命官司,只说薛宝钗本人。
薛宝钗无情冷漠,视人命如草芥,金钏之死她毫无怜悯,借机献媚讨好王夫人,说什么多给几个钱就可以了,死了也没什么可惜的;滴翠亭偷听,嫁祸诅咒林黛玉,私德败坏;而且她作为一个成年女子不分早晚光临贾宝玉卧室,甚至露酥臂、解排扣、绣肚兜都是一些不顾礼义廉耻的行为。
薛宝钗虽然天资聪颖,她的知识面非常广,涉猎到文学、绘画、经济学,医学、禅宗,甚至植物学等等很多方面。可是她是典型的博而不精,学的多是忽悠人的皮毛。
她给惜春置办绘画材料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她没有画过一幅画;她给黛玉分析病情药理,可是她连自己的“热毒”也讲不明白,母亲的腿疼也无计可施;她知道禅宗偈子和故事,但是宝玉有参禅的苗头,她只会一把撕了那张纸就想绝了宝玉的念头;她懂得把学问经世致用的道理,但她是作为家里的内当家多年,薛家却越来越败落,越来越穷。
薛宝钗最为精通的真才实学,其实是被她称之为“杂学”的诗词歌赋。而被很多喜欢她的读者赞扬的高情商其实也都多是假象,我曾在之前一个视频里篇分析过,薛宝钗踩过的低情商雷坑比谁都多。
所以说,薛宝钗就算在古代,也不是什么贤妻人选,更不是什么社交管理高手。
这样私德不修、肤浅无能的女人如果当上了贾府的当家主母,那荣国府可能很快就比宁国府更加脏乱差,只会更加迅速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