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题发挥】令人心潮澎湃的要素
它不具备任何从观众角度来说令其感到心潮澎湃的要素
……
消磨时间尚有更好的方法
……
他应当有能力在一些事上超越我的预想
……
不错的战斗,即使是我都能感到心潮澎湃。
今天继续进行阶段性总结——下一个阶段里,我应该产出怎么样的赏析。
上次在《将进酒》的拾遗中,我提到,赏析应该包括指出什么是好的,以及细说好在哪。但之后基本没有按照这个方针执行,因为只要挑出了关键的精彩部分,讲清楚了,自然而然地就能让人感受道心潮澎湃,根本不需要解释为什么。
那为什么呢?让我 心 潮 澎 湃 的要素究竟是什么呢?
这里,“心潮澎湃”并不只是指很燃,或者让人很爽、很愉快,而是一种比那更高的体验,要么是能留下余味的,能够把玩和值得深入思考的,要么就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极其强烈的情绪感受。
这是比“我喜欢什么?”更复杂一点的问题,“我想要什么?”
这是一个被值得反复审视的问题,“我”是如此地让我捉摸不透,至今我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也许,这是一个需要用一辈子来回答的问题。

而最近看到了一个一系列有趣的视频,以此作为基础向外延伸,目前就“审美”和“艺术”这个话题,似乎可以作一个阶段性的回答了。和大家分享一下。

免责声明:
当然,相关专业的知识我是没有专门研究过的,只停留在看科普视频的水平,看的过程中,理解也可能有误,是建立在海上浮木的建筑,对正确性和可推广性不作保证。大家就图一乐。
但是,我认为仍有写成文章的意义。因为比起十分执着于准确性的相关科普内容,我可以暂时抛开那些并难读、不直观的符号学名词,而让更多人可以接触到问题。至于这会引入多少偏差、我的理解和视频作者原意有多少出入,我只能说我尽力避免。
接下来回到正文:怎样的故事才能让“我”心潮澎湃?

他应当有能力在一些事上超越我的预想
心潮澎湃专家,恩希欧迪斯·希瓦艾什应该可以给我们一些线索。
尽管银灰没有直接表述,联系上下文,我认为在他的看来,让人“心潮澎湃”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超出我的预想”。这是希瓦艾什家对人才(初雪、灵知)的要求,也是他对博士这么感兴趣的原因。
这很直观,也和我的结论不谋而合。毕竟没人会对陈词滥调感到心潮澎湃。我们总是希望看到一些“新”的东西。但是,并不能停留在这一层,还有很多问题:
怎么样的“新”才能是超出预想?
《明日方舟》又是如何体现自己的“新”呢?
过去的“经典”和“新”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希望通过更好地把握什么是“让人心潮澎湃的要素”,之后能写出更直指核心的赏析。

用“能言之言”描述“未想之想”
"是那书生痛失故友,心如死灰,一蹶不振十数载后,再一次地灵犀一动——他打定心思,殚心竭虑,发誓要完成那幅毕生力作。"
"要画什么?"
"要画未见之物。"
"要如何画?"
"得作未想之想。" 【《画中人》WR-1 行动前】
人能画出自己预想之外的事物吗?我实在无法理解如何创作未想之想,但我看到别人画出我未见之物的时候,还是可以尝试进行描述的。但这个描述的过程里会有一些问题。
在上面提到的那个视频里,Up主 @杜尔敦大蹦荡 (以下简称为“杜”)指出语言是有局限性的,艺术——广泛地指代包括“叙事”在内的一系列创作——所包括的内容是大于“语言”,或者“文本”的。语言中文字的意思和语法是被规定好的,只能描述规定内的事物,就像是只靠步行的话是无法脱离地心引力的。
而超越文本的信息是存在的,就像人无法用语言完美地描述“炎热的夏天里树荫下的一阵凉风”,也无法完美地表述“在第一次喜欢一个人的时候鼓起勇气表白的心情”。我这里只能描述这种信息是什么,而不能完整传达里面的全部细节。
如果还要更具体的例子——我毕竟不了解当代艺术——我或许可以给一个更“年轻人”一点的例子,或许不准确,那就是藤本树的漫画。无论是早期的短篇,比如《恋爱令人盲目》,还是《电锯人》,还是最近的《永别了绘梨》,这些漫画通过“叙事”、“分镜”和“画面”的结合,承载着比单纯语言更丰富的信息。
根据 杜 的表述,艺术就是要通过改变现实中的事物日常的状态,来创造新的意义、带来新的感受。既然是新的感受,那么就不能用我已知的词汇来直接描述,需要进行深挖、揣摩、联想、求证。这时,问题来了:
我怎么知道我是还没挖到,还是鹰角就埋得这么浅?
有些角色就是比较浅的,不考虑只有一两句话的通用立绘路人,典型的例子就是盐风城的那个向导女孩,她就是一个“对外界好奇的女孩”,总结完毕。
有些角色明显有很多值得挖,因为他们的言行和随着剧情发展而发生的心理变化需要读者找理由解释,这就产生很多明确的问题,比如说《长夜临光》中拓拉是如何实现内心的成长的?比如说耀骑士夺冠有什么意义?又比如阿玛雅的究竟在想什么?什么叫“我们会永远争斗下去?”这些问题不解决完,显然不能停下来。
但也有比较难以把握应该继续深挖还是停下来的角色。
比如蔓德拉——一个爱惜士兵、忠于领袖的暴躁民族运动头目?
比如安多恩——一个反抗教廷的宗教改革圣徒?
比如阿方索——一个在绝境面前展现人类勇气赞歌、黄金精神的船长?
对于前面两个例子,如果你看过我的相关投稿就能意识到,还可以深挖。关于阿方索,我在《愚人号》活动的最后一天之前,也就是在写这本文的之前,真的认为JoJo的“黄金精神”、“勇气赞歌”这两个已知的词可以概括他了。因为以他为代表的一众伊比利亚人实在是太耀眼,太让人感动,似乎只需要随着文字一起感受那种激昂的情绪就可以完全理解这个角色,根本不需要我去赏析。
然而,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发现,还可以深挖。因为“黄金精神”是在绝境面前,依然不放弃寻找解决问题的机会,但阿方索船长面对的问题真的没有任何解——设定上的绝对绝望。他为什么还要坚持?黄金精神不能解释这个问题,那就其实挖得还不够深。
所以,根据过往经验,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虽然我依然不知道应该挖到什么时候停,但我知道,如果我还认为能只用“一个xxxxx的xxxx”来概括一个主要角色——也就是说用现有的形容词来总结一个角色的话,那还不够深。
如果可以,还应该找到他和其他角色有没有对同一个问题作出回答?他们的答案有什么差异?如果不能找到这个共同的问题,也还是不够深。
不够深,就意味着还未能突破我的预想,那么赏析出来的东西也就还不足以让人看到就 心 潮 澎 湃 —— 而鹰角理应产出让人心潮澎湃的内容。
鹰角应当有能力在一些事上超越我的预想。
这不是我对他的信任,而是一个刀客塔对鹰角的要求。
(银灰脸.jpg)
如果这样的话,我也理应回应鹰角对读者的期待,把它读出来——我希望是这样啦,但希瓦艾什家的这种信任太理想化了,且看且珍惜吧,鹰角也不是没有砸过。
如果鹰角没有超越我的期待,就像如果初雪无法超越银灰的期待,那我就会放弃他(x)——应该说,或许我会放弃在当期对它氪金(笑)。
超出预期的 和 脚踏实地的
在上面提到的视频中,杜 描述道:
艺术就是通过改变事物的日常状态来创造新的意义,通过生产新的感受意义来解放人的精神。
他还说到,人们常说的看懂一个艺术作品,是指“用一套已知的框架来解释对象,往往还意味着可以通过文字来表达出来。”
正如同上一节提到的,新的意义和新的感受是超越语言的,是不能、或者很难用已有的语言去描述的。杜 的说法是:“艺术不是用来懂的”。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作品能够被旧语言表达出来,那么,其实它身上就没有承载什么新东西,只是“陈腐的艺术”。
所以用语言描述新感觉的尝试是徒劳的吗?
我相关的认识比较浅薄,斗胆展开一下:我认为未必,因为虽不能至,但可以靠近。虽然不完全一致,但依然可以讨论。甚至,为了讨论它,我们可以创造定意新的字词。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新的东西会逐渐被吸收到现有体系中。就像 JoJo 厨可以用梗来进行现实生活的对话一样,JoJo 里的名台词也就成为了新的词汇,就像上面的“黄金精神”。
而当描述这个新感受的语言体系完成时,这感受也就不再新了。在此之上已经很难再创造新的艺术了,沉迷其中可能只会变得“陈腐”。比如“赛博朋克”,这个主题已经很难引发什么新的讨论了,前人已经都聊完了。
那么,只要足够新、需要用新的话语才能描述的艺术就是让人心潮澎湃的吗?这充分吗?
杜 并不这么认为,若对一件艺术品的“解释”不过是一场逻辑自洽的文字游戏,那其实就是一种自嗨。就像是在桌子上摆一个圈,然后说这就是艺术,让后有一整套复杂的话术来解释这个圈表达了什么。我也认为这其中并没有任何让人心潮澎湃的要素。
杜 旗帜鲜明地抨击陈腐的艺术和这种文字游戏,视之为“毒药”。他并推崇面对现实问题的、直视人类精神深处的、突破边界的艺术。
那么总结起来,让人心潮澎湃的要素就有二——首先,需要是新的;其次,要言之有物,也就是能调动起人的感受。
回到《明日方舟》,我认为方舟并不属于他描述的这两种艺术。鹰角的故事并没有那么先锋,毕竟只是商业手游,认真多读几遍还是能让人完全理解的。然而,这些故事也没有那么故弄玄虚,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故事里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和我们——生活在现代都市的年轻人——的内心息息相关的。单纯标新立异是不足够的,
正如我在之前的投稿中提到的,白金就像是没想清楚就从大学毕业、投入职场,然后跳槽到黑心公司的职场新人;菲亚梅塔就像是一个被过去束缚的年轻人,过去犯下的错让她无法前进,年轻人的不死心又不允许她放下,于是乎,她甚至无法安心摸鱼享乐;深海教徒既希望从生存的重压下解脱,但是又不愿承受放弃的代价,并没有把自己投喂给大海,犹豫之间只能不断自我感动,做着毫无意义的事情。角色们面对的问题和我们竟如此相似。
而那些理想化的英雄——临光、血骑士、拓拉、玛恩纳、安多恩、初雪、艾丽妮、阿米娅,他们作出的决断是那么实事求是、他们发出光辉是那么耀眼。
看看玛恩纳,他高超的武艺我们难以望其项背,但是他在故事里做的其实很朴实——为孩子的成长和家庭责任卑躬屈膝、忍辱负重。他不是遥不可及的英雄,而他弯下去的腰却并不会减损其魅力的分毫。
所以,我认为《明日方舟》属于 杜 的视频里的第三种艺术——朴实的、务实的,给人力量、帮人渡过难关、体会生命的活力和可能性的艺术。
同时,尽管不前卫,但《明日方舟》也在极力避免陈词滥调,它每一次活动的讨论都脱胎于常见的问题,但它给出的答案都会比一般的讨论更进一步,或者会对一个经典答案赋予更生动的演绎。
“更进一步”的讨论的例子就是《沃伦姆德的薄暮》,故事里描述了一个找不到罪魁祸首的惨剧,似乎是一个死局,没有人有错,但矛盾越堆越高。这时,一般的讨论只会停留于“这无解”,但是,有两个人站出来了,他们表示,虽然没有最优解,但是有次优解——塞弗林决定以自己的死平息众怒,但泥岩认为自己的代价更小一点,便牺牲自己的阳寿,造出超大石头人,用绝对的武力震住了所有人,为罗德岛后续救援创造了机会。
沃伦姆德的这个主题在第八章更是进一步变成对“仇恨连锁”的讨论,凯尔希、老魏、阿米娅这些主要角色也表达了各自对这种连锁的态度。同样,《长夜临光》对“美德”的讨论更是深入,而且在之后的多个活动里也层层递进,不断深入,这个我们留到以后再聊。
而重新演绎经典答案的例子最显眼的都集中在《长夜临光》,玛恩纳叔叔简直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绝佳诠释,血骑士则反映了什么叫“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朴实、宽大、伟岸。
这些东西是新的,即便只是很微小的创新,依然超出了——至少我的——预期,再考虑到其中包含的力量,我认为这就是让人心潮澎湃的要素。这就是我应该挖出来和大家分享的东西,而不应该用老掉牙的“主题升华”来糊弄自己、糊弄你们。
补充一点,为什么说这些东西是通过“非日常”来创造的呢?一方面,当然是因为我们大多数玩家的日常都 不会那么戏剧化,我们遇不到《明日方舟》里的故事,无论是天灾人祸,还是站出来践行理想主义并遇到各种现实难题。
另一方面,角色们的行为逻辑也不完全符合一般人的日常思维。谁会为毫无结果的理想坚守?谁会愿意把自己的生命奉献给怪兽?肯定有额外的原因。
尝试理解非日常故事和思维的过程会把我们带向那些新的体验和感受。
相信我,这个“尝试理解”的过程比结果有趣得多。我鼓励各位玩家去尝试。所以我一般都是默认你们是看完故事几次才来看我的赏析的。就比如《覆潮之下》,故事很简单,就算是铁皮的故事也很简单,但挖掘铁皮这个人的过去、心理变化,以及尝试理解他最后的抉择和结局的整个过程,非常有趣。为什么我确信我分享出来的内容大多能让人“心潮澎湃”,因为在线下讨论地过程中,我已经体验过了。
当然,只要我还能够,我还是会努力维持一个小角落和大家一起讨论和对答案的。
林里于历史中的巨著
没有创新是可以独立于历史存在的,绝大多数人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所以讨论一个作品时,不可避免地就会涉及到历史中的伟大经典,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无论是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什么背景的读者、在读第几次,人们依然能从其中感受到什么和自己相关的、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本小说,比如《红楼梦》,也可能是一部理论著作,比如《资本论》。
甚至不需要是作品,杜 指出,不只是艺术作品,其实社会事件——如果这件事发生在遥远的过去那就是历史事件——也是能包含审美力量的。
这就意味着两点,对于鹰角,它要创造出新的感受,就要超越这些历史中的巨人,哪怕只超过一点点,这也是很大的挑战。
对于我,是不是应该补充更多的额外知识呢?仅依靠游戏内的内容是否足够呢?我是否回应以同样细致的态度呢?
因为在现代,一件艺术品并不停留在它的成品,它的素材也不知是它成品的物理构成。所以那些额外的历史、文学、政治、经济知识也许并不是“额外”的知识,而也是作品的一部分。
对此,我还没有结论。
毕竟,骑士向着巨浪冲锋固然能让旁观者心潮澎湃,但旁观者爽完之后,也未必会有太多反应。就像是临光在卡西米尔立起了美德的灯塔,跟随她的路的也不会有多少人——她也并不期待有人跟随。
在讨论美德,讨论读者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如果太过自我感动、把话说得太满而无法实现,也着实有点让人尴尬呢。不过,努力践行认识到的美德,或许也是一个前进的方向。
我还在踌躇,因为毕竟这只是业余爱好。

写到最后,我都不知道我在写什么了,总之,之后我还会尽力把《明日方舟》的角色和故事挖到底的,顺便也会写成专栏和视频。
让我们一起营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社区,一起在讨论中从故事汲取支撑自己的力量吧!
说到底,愿我们的生活美满,偶尔还能 心 潮 澎 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