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对我的影响
金庸的作品着实对儿时的我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以文字形式,而是以影视剧的形式来进行的;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 仍记得那时娱乐业,特别是影视剧的匮乏,地方电视台基本全在“转播”港剧。而此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金庸小说的武侠剧。所以在不知道金庸是谁之前,我就已经把他最著名的作品改编而来的不同版本的同名影视作品翻看过无数遍了。 这倒不是说我有多爱看,只不过没有选择。大多数时候不同电视台在同一期都是播放的同一部连续剧。于是中午看了的,晚上放回来时大概还能看一遍。有更特殊的时候,同一集在不同电视台上能看满一星期。然后一年过去了,中间换了好几部连续剧,但再打开电视,还能看到同一集。 家长们是充满智慧的,自然也懂得因材施教;我的父母便就是如此。既然一家人平时都是看的武侠剧,所以干脆就拿剧情人物来当教材罢。 不过这也需要根据指导思想来选择教材的。就好比我的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有着不同理解,于是他们一个人是选择了《鹿鼎记》,另一个则是选择《倚天屠龙记》,来作为教材。 父亲希望我能够八面玲珑、左右逢缘,在各方面上都能游刃有余,还能深受女孩子喜欢,身边有美人围绕,最好还能是好些个;于是他便说该让我学韦小宝。 母亲到没有太多的理由,只是觉得张无忌有点可爱,内心拧巴却又看似潇洒自如,来去自由却又处处犯难、优柔寡断,面对错综复杂的情感纠纷最后却还是坚定地选择了最喜爱之人,君临天下也听得进夫人的话,相敬如宾。以母亲的话来说,那韦小宝是定是不能学的,学什么武侠小说男主角不真实,但假若真要选一个来学,那就选张无忌吧。 母亲一直主张我就是我,不是别人,也无需学别人。于是,选了一个教材出来,无非就是用相同的招式打个来回,过过招,以孩子最爱看的武侠剧情来打败武侠剧情。 于是很多时候,“武侠”便就成了一个主战场,而《鹿鼎记》就是“战事多发区”。每次要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母亲定要问上一句“你觉得聚几个老婆最好呀?” 固然她是笑着问的,而我也是笑着答。孩子确实小,不懂事,以为“老婆”就是一起吃吃饭,然后晚上躺同一个床上睡着,再每天一起玩耍就是了。这才多大点儿事呀,幼儿园午休的时候大伙儿好几十人都是席地而睡;那不就是一张巨大的床吗。而且还多了好玩伴,自然是越多越好。我笑着回答说:“七个!” 母亲听了立马就藏起来了笑容,也没有说什么,毕竟她知道那个年纪的小孩,说了大概也许不能懂,只是转头继续看回了电视。但她又捉摸不着为什么总想要问我;或许是希望着得到一个不同的答案。 我一开始是不懂的。但幸好我的确是很会察言观色,琢磨内心。我看得出来母亲的不悦,自然就想到了或许答案有误,该做点儿别的文章,而不是总是回答“七个”。 所以终于有一次我试探着说了:“一个!一生只爱一个人,只和一个人在一起!一个老婆就是最好的!” 就像是云撩开了雾,雨遇见了霁,妈妈听到了答案后眉眼都舒展开来了,一股“儿子长大了”的神情,转头就继续看回了电视。不知道她在看点什么,也不知道她看进去了没,但那一个问题就再也没出现过了。 父亲也在一旁听着,但只是不作声。他是爱面子的,总爱留一个不过问孩子的威严酷爸爸的形象。 不过,事后我听说爸爸趁着我没在跟前,就和妈妈抱怨,甚至说是谴责,说不该这样教孩子;说是应该给孩子自由,给孩子选择的空间,让孩子自然地成长,而不是刻意地灌输特定的想法观念。父亲觉得毕竟孩子这么小,说了也是白费力气,大概是不可能进入得了孩子的头脑的;而且作为父母,只需要希望孩子有出息,够孝顺,那就行了,至于情感上的选择,以及是否害了别人的感情,那就不必过问了。 但据说母亲只是一言不发,继续看着那电视,也不知道听到了没,又或者是听到了什么。这样的对话大概发生过不少次,但那一次,最后的一次,母亲微笑着的看向前方的。 于是我大概也懂得,我其实也是一个战场,是父母双方各种不同观念的拉扯。有的话,看似说给我听的,但其实也是说对方听的。所谓说是教育,有时候却更多是希冀。难道母亲真的觉得定能引导成功,虽然每每说起她都表示一直以来都觉得儿子会成为最棒的男人,但其实无非就是尽力了;做了身为一名母亲应该做的事,尽了一位女性所应该尽的力。这既是一名母亲,一位妇女,对儿子和丈夫的态度,也是一位女性对所有男性,以及所有女性的态度。 只是小的时候未必会懂,但也多少留了种子,熬过了苦寒,春天就会来,兴许就能发芽长大,郁郁葱葱,甚至变成参天大树。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确实活成了自己的模样,不像任何一个生活里或者作品中的他人的模样。但如果放回到那个曾经僵持的问题,硬要说更像张无忌还是韦小宝的话,我大概还是更像前者的。 因此当我第一次读到金庸对自己笔下人物,特别是张无忌的后评时就颇为感同,很喜欢他的描述。觉得金庸大概也很喜欢张无忌,把自己对于一个人的美好想象都主要刻画在了这么一个人身上;他大概是想要变成张无忌那样的人。 于是在这里也把这一段后评分享给大家。 “张无忌的性恪之中,似乎少了一些英雄豪杰之气;但他于这个“侠”字,却发挥得很充分。“侠”是并非为了追求自己(包括自己国家、自己团体、自己亲友)的利益而去做义所当为的事。所谓“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侠士是不顾一切(不顾自己的生命、利益、名誉)、不接受任何代价而去追求正义。赵匡胤千里送京娘,却坚持拒绝美丽的京娘委身;因为他觉得如果他接受了,他的义举便有了代价,就不是高尚的侠义行为。西方社会中较少这种价值观念;西方人常觉上帝(或教会)吩咐这样做,便去做了。 中国人的观念是:自己良心觉得应当这样做便去做了,未必是求来生较好;未必是为了免得在地狱中受苦。武侠小说的最高原则是宣扬侠义精神。英雄往往是为自己而做,侠士却通常是为别人而做;有了代价,便少了侠气。张无忌甘受灭绝师太三掌,在光明顶上奋身而挡六大派;不是求名,不是逞勇;只是觉得“应该做”,所以他决不会去和朱元璋争做皇帝。”——《倚天屠龙记》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