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请回答1988》的你,知道1988年的广州是什么样吗?
文章转载自公众号:Livin广州
2021年7月9日
(版权归作者所有,侵删)
*******************
在大热韩剧《请回答1988》里
曾经出现过关于广州的「惊鸿一瞥」
德善陪着阿泽去参加围棋比赛
入住了一家叫「恒大」的酒店
前台讲着蹩脚的中文
这不禁让人好奇
1988年的广州究竟是怎样的?

——————————————————————
时间回到33年前。
如果阿泽真的在1988年去到广州参加围棋比赛,他根本找不到2009年才开业的恒大酒店,而是会住到在流花商圈的东方宾馆。
这座宾馆开业于1961年,是广州历史最悠久的五星级酒店,同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卡拉OK的地方。

1988年的广州,是中国和世界交流的窗口。
为了寻求更多与外商之间的合作,广州引进了卡拉OK机,并安置在日商最多的地方——东方宾馆便成为了全国最早「吃螃蟹」的酒店。

在一个能容纳60人的大厅一侧,有一个圆形的小舞台,服务员会在入座后送上点歌本,客人可以写上自己想唱的歌曲,按顺序上台。
能拿着麦克风演唱,在那时是只有歌星才能享受的待遇。
即便唱得不好也没关系,客人之间会相互鼓励,唱卡拉OK这件事「好玩」大于「唱」本身。


除了卡拉OK之外,东方宾馆还有那个时代的「livehouse」——音乐茶座。
音乐茶座的诞生与广交会息息相关。
作为主要的涉外酒店,东方宾馆为了让身处异国他乡的外国友人,在夜晚不那么无聊寂寞,特意开设了音乐茶座。

一开始,音乐茶座只允许外商凭护照购买外汇券进入。
但喜欢尝鲜的老广们哪抵得住这新颖又时髦的「诱惑」,便纷纷托人找门路想进去见识一番。
到1988年左右已经逐渐开放,年轻人可以在打完工后的夜晚,到有冷气的音乐茶座里「叹茶点、听歌仔」。

酒店会邀请一些驻唱歌手,到台上演绎英文乡村歌曲,或者港台地区的流行歌。
但无论是听起来高大上的外文歌,还是洋溢着青春荷尔蒙的台湾校园歌曲,都没有「同声同气」的香港劲歌对老广们的胃口。

李华勇是其中有名的驻唱歌手之一,因为声线酷似罗文,被称作「广州罗文」。
之后罗文来广州开演唱会还特地要求见面,真是「李逵」见「李鬼」!
如今,「音乐茶座」这个词已经很少听说。而当年那群「走后门」都要去进去看看的年轻人,现在大概每晚八点准时在广场跳舞吧!


1988年,空调和冰箱还没有在中国普及。对于身处亚热带的广州人来说,夏天简直要命。
于是,冰室成了广州夏日的热门去处。
和现在形同茶餐厅不同,一开始的「冰室」是专门卖冷冻食品的地方,这里的「冰」往往指的是「冷饮」。

广州冰室随着西餐业的发展而起,起初只是作为餐厅附设,但由于气候炎热、需求量大,渐渐独立成店、遍地开花。
最辉煌的时候,广州本地就有80间以上的冰室。
后来的冰室除了冷饮、冰沙、雪糕球,还会有糖水、龟苓膏等甜品,甚至把业务拓展到糯米饭、猪脚姜等小吃。

时髦的年轻男女会骑着单车去看一部港片,然后再到街角的冰室食野谈心。
头顶的电风扇吹起女孩的秀发,旁边的人一下子晃了神,忘记了口中还含着雪糕。
怪不得冰室也被广州人称为「最销魂的拍拖圣地」。

老字号「皇上皇」是腊味届的金漆招牌,但只有老街坊才会记得,它从前也是四大冰室之一。
「皇上皇」的的确确是做腊味出身。
但因为南粤地区夏季多台风天,不适合晾晒,使得腊肠制作工序无法正常进行。

创始人谢昌便另辟蹊径,从美国引进了雪糕机,于是夏天的「皇上皇」开始飘起冷气,往时琳琅满目的腊味被雪糕、冷饮取代。
风靡一时的「皇上皇冰室」,现在藏在菜单中,简简单单的「红豆冰」三个字便包含了一个时代的缩影。
和年轻一代聊起广州的四大冰室,他们大概会一脸茫然:「哈,冰室唔系香港嘅咩?」


《英雄本色》在当时有多火?
《请回答1988》开篇就是五人帮在阿泽房间痴迷地看着《英雄本色2》。电视机上正播到阿杰中弹倒地,临死前和妻子的通话。
这部电影可以说影响了那一代韩国青年的娱乐方式。

八十年代是香港电影的黄金时代。
《英雄本色》的横空出世,让大江南北陷入黑帮犯罪片的热潮中,更不用提同样说粤语、就住在隔壁的广州。
当时想要看到香港电影都得通过录像带的方式。学生哥放学后会相约录像厅,条件好一点的家庭会有自己的DVD机,租几盘录像带叫上老友一起看片。

差不多街头的年轻人都会唱《当年情》。

「小马哥」成了周润发的代名词,男生们都被他重情重义的大哥形象深深吸引,争相模仿角色的口吻说出那句经典台词——
「我发誓以后再也不会让人家用枪指着我的头。」
张国荣饰演的阿杰同样出彩,一套警服上身,无论男女都为之倾倒。

除了音乐和影视外,一年一届的香港小姐选举也是那时翘首以盼的活动。
香港小姐是「美丽与智慧并重」的象征。她们既可以穿着华服自信走台,也能机智应对主持人的问题。 最让人震撼的是泳装展示环节,在还很传统保守的年代,香港小姐已经在告诉大家:女性也可以自信地展现自己的身体。
乘着毗邻香港的「东风」,在广州也可以通过电视同步看比赛。

于是每到节目播出时,大家便会聚到那户装了鱼骨天线、有彩色电视的人家,即时感受港姐们的美貌和才气。
如果看到一半没信号,便会让最高的那个人拿着衣叉上房顶调整天线。这件事听起来简单,但一个不小心就可能把瓦片戳破,被家里的老人唠叨个好几天。
八九十年代,正处于香港流行文化最繁华的时期,中西文化和粤语精华共冶一炉,雅俗共赏。
而那时候的广州少男少女透过这一「窗户」对世界有了更丰富的想象。

1988,正值新旧交替的之时。许多新鲜的玩意儿从广州涌现继而推向全国,也有一些旧的事物逐渐没落,走向消亡。
媒体人梁文道在一篇文章中提过1988年的广州——
「那时候的广州和现在差别很大,但无论怎么变,一提起广州,还是会想到街上的榕树,老区的骑楼以及街上一种几乎要超出感官之外的热闹。说江湖气不太准确,更像是一种属于老百姓过日子的热烈。」

在那些科技还不发达的日子里,老广们的生活没有被贫瘠的物质条件所限制,依然有滋有味。
幸运的是,这种「过日子的热烈」,一直从1988,飘到了今天。
——————————————————
撰文:第一次发稿的Chanzee
编辑:1988年还没出生Delyn 看过两遍请回答1988的大力
摄影:如果可以回到未来的NIckel
设计:哼着《当年情》的郭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