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黄梅戏起源安庆?发展安庆!

2023-07-20 11:19 作者:2清清201628  | 我要投稿

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起源并发祥于安徽安庆。 安庆“黄梅调”产生于明末时期。产生地点:安庆怀宁黄梅山。
怀宁县黄梅山坐落在石镜乡,明朝万历年间,被后人誉为“皖江戏剧鼻祖”的阮自华定居怀宁黄梅山,因其创作的歌谣及“演剧”的腔调流入民间。被人称为“黄梅调”。
阮自华(1562-1637),字坚之,号澹宇,是抗倭名将、明嘉靖进士、官都御史、浙闽巡抚阮鹗之次子。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初任江西饶州,再任福建福州推官,后转户部郎,榷税山东德州。因“著廉干声”,约在万历四十年前后,升任甘肃庆阳知府。崇祯初年调任福建邵武知府,兴利除弊,不遗余力。崇祯三年(1630)辞官归里。
万历癸卯年(1603)年中秋,时任福州推官的阮自华、福建闽剧始祖之一的曹学佺以及戏曲家屠隆等七十余人,于福州乌石山邻霄台,举办“推屠长卿为祭酒,丝竹殷地,列炬熏天,宴集之盛,传播海内”、“梨园数部、观者如堵”的“诗词、梨园大会”。第二年,阮自华辞官归里,回到安庆,他招募伶人,创办了家庭戏班,以昆曲、青阳腔等声伎自娱。这是皖江地区有据可考的第一家戏班。明代戏曲评论家潘之恒来安庆欣赏在《亘史•杂编叙曲》中说:“云间(松江)倾六朝之艳,而皖上(安庆)与之颉颃矣”。

(图为:《亘史•杂编叙曲》截图)
阮自华因为引昆曲进入安庆,被后人称为“皖江戏剧鼻祖”。
《阮氏宗谱》载:阮氏一门,自唐以来一直世居桐城(今隶属枞阳县) 山。从阮自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中进士后,就在当时的安庆府衙所在地置办了房产田业,定居怀宁,阮自华在《山山中居献诸父兄》其二“传家本林下,起第入城中”。
阮自华迁居怀宁后,居住哪里?从阮自华的诗《别业在石镜上还买山其下筑堤引水灌花为老计或迂之赋以答》、《石镜山庄赠内》等诗可以看出,阮自华定居在怀宁石镜山附近的黄梅山,并建有“石镜山庄”。 民国《怀宁县志》记载阮自华在黄梅山上建有“石濑阁”。其侄孙阮大铖曾隐居黄梅山石濑阁创作戏曲《春灯谜》。

(图为民国《怀宁县志》 载阮自华载黄梅山建石濑阁)
阮自华晚年罢职归来,经常“宴客演剧”,其弟子方以智(桐城人,明代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在《膝寓信笔》写道:“吾郡阮坚之先生每日读书有课,虽宴客演剧,彼自翻书”。方以智也在阮自华的影响下,曾化名吴石公,作《锦缠玉传奇》,亲教伶人。
其中相和曲《江南》、《蒿里曲》等9首;吟叹曲《王子乔》、《王明君》;平调曲《长行歌》、《猛虎行》、《君子行》;清调曲《董逃行》、《豫章行》、《秋胡行》、瑟调曲的《西门行》、《陇西行》、《上流田》等;楚调曲的《白头吟》、《梁甫吟》等,除上述的“相和歌推”外,阮自华还创作了“鼓吹铙歌曲”《朱鹭》、《钓竿》等22首;“汉横吹曲”《陇头》《黄鹄》等20多首。
从阮自华创作的“古乐府”可以看出,其音腔多样化。例如:一曲《王明君别五弄歌辞》,其中“王明君”是“吟叹曲”;“五弄”则是琴曲歌辞;再例如:《猛虎行》本是乐府相和歌辞的“平调曲”,但阮自华在《猛虎行.其二》拟用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孤子生行曲"。

(图为阮自华《雾灵山人诗集》中部分“汉横吹曲”目录)
阮自华的“演剧”腔调及其创作的“民歌”流入民间之后,很多被当地的民歌、民谣吸收,因这些歌调是从黄梅山流出,被后人称为“黄梅调”,因其音腔多样化,也被人称为“多多腔”。
附:关于黄梅山、黄梅庵《安庆府志》与《怀宁县志》的记载:

(一)黄梅山:
1,康熙十四年(1675)《安庆府志》卷三山川志:黄梅山:西北四十里,深鬱多杉木修竹。
2,康熙六十年(1721)《安庆府志》卷二三川志:黄梅山:西北四十里,深鬱多杉木修竹。
3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卷之五山川志:曰黄梅山,山有天池,吐雾则雨,山下有壑,曰刘家宕,居其中者如釜底。
4民国七年(1918)《怀宁县志》卷二山川志:黄梅山,山有天池,吐雾则雨,山下有壑,曰刘家宕,居其中者如釜底。
(二)黄梅庵
1康熙十四年(1675)《安庆府志》卷八寺观:黄梅庵,在石镜山,邑人阮坚之建石濑阁。
2康熙六十年(1721)《安庆府志》卷四寺观:黄梅庵,在石镜山,邑人阮坚之建石濑阁。
3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卷十一:祠祭:黄梅庵在石镜山,邑绅阮自华建有石濑阁
4民国七年(1918)《怀宁县志》卷九祠祭:黄梅庵在黄梅山,明邑绅阮自华建有石濑阁,今圮。
(三)黄梅山其他庙宇的记载:
1道光五年(1825)《怀宁县志》卷之十一祠祭:天池庵,在黄梅山。

黄梅戏起源安庆,发源安庆,这是依据

黄梅戏起源安庆,发源安庆,这是依据


黄梅戏起源安庆,发源安庆,这是依据


黄梅戏起源安庆?发展安庆!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