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39亿年前,有人替地球挡住了最关键的1枪

2019-09-21 18:19 作者:瀚海狼山  | 我要投稿



现在认为整个太阳系都形成于46亿年前后,因为在地球上找不到44亿年以前形成的石头或者金属。因此推断地球在形成的前2亿年,会因为聚集在一起物质初期碰撞热量的大量释放,还处于全球都是液态和气态的熔融状态。就像现在的太阳表明。只有后来逐步冷却到3000摄氏度以下,地球上才逐步凝固形成了第一批固体物质。而大量的火星、小行星和月球岩石和太空金属的测定都表明,他们也没有超过45亿年前的。因此基本可以判断整个太阳系都是46亿年前形成。由于形成初期太阳本身也不稳定,因此太阳系内圈的撞击合并是家常便饭。高温熔融状态下,大多数撞击的痕迹根本在后来无法显示,就像两块流动的岩浆和铁水凝固在一起同样不留痕迹一样。当时的太阳系虽然是新形成的 。但是被普遍认为太阳并非是宇宙诞生后由原始星云凝固而成。


而太阳本身被认为至少是巨大的古老恒星爆炸后的第2次甚至是第3次重新聚集凝固成的新一代恒星。这是因为太阳系中有大量的金、铂、铅、铀等重核金属,一般这些重金属只有在恒星核心大爆炸时,高能粒子束猛烈冲击周围星云的原子核时才能形成。因此可以判断现在的太阳系已经至少是第3次物质轮回。这个第3次形成后的太阳系物质系统,在44到40亿年的这4亿年间,有了一段相对“安定发展”的时期。此时太阳的辐射开始变的比较稳定。距离太阳相对比较近的几大行星的体量已经普遍有现在质量的95%以上。而且随着碰撞初期的热量逐步辐射消散,各大行星的温度开始从数千摄氏度下降到几百摄氏度甚至更低。各大行星的金属内核开始聚集形成。重金属物质开始沉降到各大行星的中心,而较轻的非金属矿物,开始上升到外层形成各大行星的地幔和表面壳体。

更轻的液态物质也在稳定下降到100摄氏度以后开始出现的各行星的表面,甚至大气层也逐步增厚。由于各大行星液态的金属内核还在放热并且对流,含铁比较多的行星,开始有了自己的磁场。磁场的出现,可以有效的偏转宇宙射线和太阳的强辐射,对保住各大行星的表面液态圈和大气厚度非常有利。各大行星此时的所谓表面液态圈还未必是以水为主的海洋,更可能是液化甲烷和氨水为主的“海洋”,与现在的木星和土星大卫星表面的“原始海洋”类似。地球后来形成现代海洋的水体,此时的水分大部分还在地壳内部,或者在原始厚度极大的大气层中呈现水蒸气的状态存在。


这种内圈各大行星的初步“稳定”发展,到了第39年,突然面临一场灭顶之灾。这就是内圈各大行星,都面临他们凝固形成以来的最猛烈撞击。这种撞击的力度,绝不是后来几十亿年的那些撞击,包括导致恐龙灭绝的大撞击可以比拟的。因为这次39年前的撞击,碰撞内圈大行星的外来星体,直径动辄从500公里到1500公里,最小的也接近最大的小行星谷神星那么大,而最大的估计和冥王星一样大。导致恐龙灭绝的撞击星体直径被认为不超过20公里,属于完全没法比。而且这次大撞击,从水星轨道一直延续到火星轨道。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原本无一幸免。如此大范围、大当量的撞击,到目前也无法确切的解释原因。

因为仅仅撞上各大行星的外来星体的直径都普遍有1000公里上下,那么没撞上的肯定有更大直径的,毕竟从水星轨道一直到火星轨道,中间有2亿公里的空隙,这么宽的空间4大内行星几乎无一幸免,可见这次“宇宙重机枪”扫射的密度有多高!在太阳系初步稳定后出现如此强烈的集团性撞击,瀚海狼山认为不排除是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统有短暂的交叉,或者木星的扰动造成内圈行星群体的重新大洗牌。这次39亿年前的大撞击的后果是:水星头上被砸了一个1500公里直径的大坑。而金星直接被撞的自转反转,到现在也正不过来。


火星最惨,他的北极被一个直径不小于1500公里的外来星球准确命中,留下了一个直径8500公里的撞击痕迹圈,导致火星的北半球地质和南半球完全不一样。火星的稠密大气层被彻底炸飞,而且内核的铁液循环也被撞的停止了,磁场永远消失,曾经出现在火星上的海洋和河流逐步被宇宙射线和太阳风吹干。本来在宜居带上的火星开始全球变成了荒漠。与此同时,还有一颗直径500公里的重磅铁核星直奔地球。千钧一发之际,突然有一人(星)挺身而出,挡在了中间!这个直径500公里的不明星球直接撞入了这个“盾牌”内部,只留下一个直径2500公里的撞击坑。这个撞击坑现在被叫做南极艾特肯盆地,排在火星上那个8500公里直径的大坑之后,成为太阳系目前可见的第2大撞击坑,这个大坑里被认为可能有大量的宇宙神奇物质。2018年,这个地球上看不到的大坑首次迎来了访问者,叫做嫦娥4号和玉兔2号,已逐步开始发现各种奇异物。


39亿年前,有人替地球挡住了最关键的1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