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1.4 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4.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
恩老师深刻地阐述了辩证唯物论的时空观,指出:“因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唯物辩证法认为,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物质的伸张性。什么物质都向四面八方伸张着,都有一定的长度、宽度、高度,都延伸到一定的位置,占有一定的领域,这就叫伸张性。数学上的“几何点”是假想的,不是真正的物质。时间是物质的持续性。物质既然存在,就要持续一定的过程,即使是目前发现的寿命极短的基本粒子,如超子和介子,也持续了几万亿分之一秒或者几亿分之一秒。因此,即使是“一刹那”也有持续性,否则就什么也不存在了。
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经历过一个长期的发展阶段。在古代,人们对时间空间的认识是具体的,当时,由于生产水平的限制,抽象思维的能力还很低,还不能形成时间和空间概念。对他们来说,空间就是这里或那里,陆地或海洋,森林或旷野;时间就是这时或那时,春天或秋天,黑夜或白天。这种原始的时空观只承认具体的时间空间,它看到了时间空间是和物质紧密联系着的,依存于物质的具体变化而存在的。
十七、十八世纪,这个具体的、相对的时空观又有了进一步发展。莱布尼茨等人认为,物质结构是连续不断的,不可能有什么东西也不存在的绝对虚空和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的纯粹时间。没有物质和物质的运动就没有空间和时间。他们认为,空间不过是一个物体傍着另一物体的排列位置,时间也不过是一个事件接着另一事件的先后顺序,就是说,空间和时间是物质上下左右的排列形式和早晚先后的持续形式。这个时空观把时间空间和物质联系起来,有合理的一面。
但是,不能只承认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不承认时间空间的绝对性;不能只看到时间空间具体的一面,看不到时间空间抽象的一面。如果只停留在古代人的具体时间空间概念上,什么事物都有各自的时间空间,黑夜和白天不同,陆地和海洋也不同,它们之间没有共同的东西,那就无法进行比较,无法计量时间的长短和空间的大小。因此,和这种相对的时空观相反,近代自然科学一开始就采取了完全不同的方式描述物质的运动。十七世纪,牛顿把物质的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而物体要作机械运动,就要有“空”,正像一个人在挤满了人的马路上走,总得先挤出点空隙来。这样,物质不再是连续不断的混沌一团,一个一个的原子之间有空隙,一件一件的事件之间也有空当。循着这个思路发展下去,牛顿得出了绝对时间和绝对空间的概念:空间像一个大箱子,物体放进去也好,取出来也好,空间还是空间。这个绝对空间的最大的特点是“空”:空无一物,空空如也,它和物质世界完全没有关系,是绝对的虚无。同样,绝对时间像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发生什么事也好,不发生什么事也好,时间还是时间。总之,时间和空间都是物质以外的空架子。
这个时空观承认时间和空间的客观存在,反映了时间空间独立性、抽象性的一面。从具体的时间空间里,抽象出时间空间的抽象概念来,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飞跃,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这个时空观又把时间空间的独立性一面过分夸大了,使时间空间成为独立自在的东西,成为独立于物质之外。把相对的东西夸大为绝对的东西,这是绝对主义,是形而上学,是非常荒诞的。
真有什么绝对虚空吗?根本没有。“真空”不空。无论在遥远的宇宙空间或者原子里头的微观世界,到处是不同形式的物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发现,即使在辽阔的星系际空间里,也绝不是漆黑一团、绝对真空、没有物质、一片si寂的;恰恰相反,这里有“热”、有温度、有微波辐射。这种微波辐射已在地球上接收到了,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世界的绝对虚空。过去的所谓“真空”地带,其实只是人类认识史上还未开发的领域,同样地,绝对的空洞的时间也是不存在的。我们通常说,“物质存在于时间空间之中”,就是说物质本身具有一定的伸张性和持续性,并不是说在物质之外还有非物质的独立的空间和独立的时间。时间空间的绝对性只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之中,时间空间的抽象性也只体现在各种不同的具体的时间空间里。我们不能“希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i],离开了具体的一米、一小时,就抽象不出空间、时间概念来。
实际上,脱离了具体的物质世界,绝对的时间空间根本就无法量度。这只能是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客观实在。量度就是比较。要比较就要有标准,不管是用巴黎国际度量衡局的米尺,还是用在真空中由至两能级间跃迁时所发射的橙色光波波长的1,650,763.73倍为1米,总是脱离不了具体的物质世界。要在这些具体空间之外找取绝对空间的绝对长度,是不可能的。时间也是一样,一年是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的时间,一天是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今年和明年,今天和明天其实也不是绝对一样长的。如果同另外一种具体时间进行比较,比如用国际上从一九七二年元旦开始实行的以铯原子振动9,192,631,770次的时间为一秒的国际原子钟来比较,地球自转目前在变慢,“天”在拉长;地球公转在变快,“年”在缩短。离开了具体的物质运动的节奏,就无法衡量时间的久暂。因此,形而上学的、绝对主义的时空观是不能持久的,必然要走上自身的反面。人们不可能从感性经验中发现绝对的时间空间,牛顿也只好求助于超自然的上帝,他说,“上帝是无时不在和无所不在的;正因为他无时不在和无所不在,他就成了时间和空间。”
从十八世纪贝克莱开始,到十九世纪的马赫,都批判了牛顿的绝对时空的观念。他们部分地回到了相对的时空观,但却又片面夸大时间空间的相对性。他们也像杜林那样,把时间看成仅仅由于变化才存在的东西。而时间空间的变化,不管是物体的前后排列,还是事情的先后次序,总是通过人的感觉经验显现出来的。他们片面地夸大了这一点,把时间空间完全归结为人的感觉经验,只是依存于人的主观感觉才存在的东西。杜林把时间看成是“仅仅由我们的悟性借助观念上对种种可能性的安排来任意划分的”;贝克莱和休谟认为:“离开了心中观念的前后相承,时间是不能存在的”,空间“是完全从视觉和触觉这两种感官来的”,“完全依赖于可感知的观念”;马赫认为时间空间是“感觉要素的相互依存关系”。这些都是唯心论时空观的各种不同说法。这种时空观,把时间和空间完全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完全丧失了客观实在性。
实际上,哪里有什么仅仅由我们的悟性任意划分的时间呢!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客观存在,时间空间也是客观存在。离开了物质世界,那里还有时间空间!世界上既不存在脱离物质的绝对的时间空间,也不存在时间开始以前没有时间的自身等同状态。宇宙是无限的,无论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没有一个方向是有终点的”。杜林之流的时间以外的存在,自身等同的、不变状态中的世界只是唯心论和形而上学时空观的极其拙劣的措词。从这种绝对没有变化的,时间以外的自身等同状态出发,根本“不能由它自己去摆脱这种状态而转入运动和变化”,因而,杜林的时空观只能从上帝那里找到他的归宿。
注:
[i]《自然辩证法》
[ii] 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