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两小儿辩日
列子很有意思,写了一篇《愚公移山》还不够,又写了一篇《两小儿辩日》。有精神分析实践经验的人能够发现,两小儿辩日讨论的是《坚白论》这个问题。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文章虽短,但是其中蕴藏的道理艰深,愚公和智叟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这是心理学至今未攻克的难题。
本人在此只是发表一点拙见。愚公和智叟的差别在于直觉。愚公的直觉是眼见的,是区分大小的,是符号的,是逻辑的。智叟的直觉是非眼见的,是直观的,是非符号的,是反逻辑的。
荀子在《劝学》中提到过直觉和非直觉在学习上的区别。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一即是全,全即是一。在这里一跟十是一对反义词,一表示点,十表示线,战国十的写法是竖中有一点。驽马十驾中十是虚指,表示马不停的在跑。跃是直觉学习。驾是被动学习,是律,他驾是他律,自驾是自律。直觉强需要学习,直觉不强更需要不断鞭策不断学习。
读书学的是符号,强化的是逻辑直觉。愚公本身逻辑直觉强,不断强化逻辑之后就容易变成死脑筋,还爱想象,所以才会想到移山。智叟本身先验直觉强,强化逻辑之后,变得善于察言观色,能说会道,但是好为人师,所以才会阻止愚公移山。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自尊强,逻辑强,所以互相说服不了对方。战国末年百家争鸣就是由于大家都说服不了对方所导致的,问题出在逻辑的不统一。战国时期墨家有点像愚公,所以有墨守成规一说。战国时期儒家有点像智叟,荀子重教化而轻实践。
所以《礼记中庸》有记载周朝建立的时候是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的。秦始皇统一之后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车同轨、书同文。但是在做行同伦的时候过火了,焚书坑儒,这是后话。
这篇文章也反映了一个客观历史事实,孔子没能恢复周礼解决春秋战国割据争霸的局面。从我的分析中可以看出,列子认为这是因为孔子没有找出社会撕裂的根本原因从而对症下药所导致的。
如此看来,《坚白论》没有关注到逻辑问题的本质,有避重就轻的嫌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先秦不是人人都有姓的,百姓是贵族。刍狗没有心。这句话的隐喻是贵族都得了空心病。太上老君明鉴。
我没有影射当下社会问题的意思,觉得有道理的就点个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