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间离效应是什么,两分钟让你了解间离效应

2021-11-10 04:40 作者:王哈哈乐哈哈  | 我要投稿

“间离效应”是戏剧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是德国戏剧家布莱希为推行新型戏剧,而在戏剧结构、舞台结构和表演等方面所做的一系列改革实验中锁遵守的基本原则。


是叙述体系语句具有的特征,它能够调动观众的主观能动性,使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从而达到推到舞台上第四堵墙,彻底破坏舞台上的生活幻觉的目的,突出戏剧的假定性。


布莱希特主张演员借助三种辅助手段,即:

第三人称

过去时

舞台提示和舞台说明

以达到叙述而非表演的效果。


第三人称和过去的叙事手法,可以有效拉开观众甚至演员在空间和时间上与剧情以及剧中人物的距离感,使他们能够远距离的以聆听过去的方式冷静的旁观。


布莱希特在其剧中间离的,不仅仅是观众和剧中人物,他同事还要间离演员和他扮演的角色。他要求演员和他扮演的角色保持一定距离,不要把二者混为一谈,演员要高于角色,用理智控制情感。在充分理解角色的基础上,驾驭角色、表演角色。


为了达到这种间离效果,演员在表演时,就不能只追求对角色的言行进行真实的模仿。


布莱希特特别反对演员在完全和角色融为一体的恍惚状态下,简单的对角色进行模仿而非表演。

布莱希特在其戏剧创作中过于强调间离,或深化对理性的干预。


——————————————


布莱希特的“间离效果”理论是建立在对戏剧幻觉的批判与破除之上。

“间离”包括两个方面: 演员与角色的间离、舞台与观众的间离。在布莱希特看来, 传统的“体验型”戏剧使观众在强烈的情感共鸣体验中处于一种不清醒的、丧失判断能力的着魔状态, 与他们切身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相隔绝。他们所获得的仅仅是一种放弃理性思考后的口腹之欲式的感观快感。他把绝大多数的传统戏剧形容为“美食戏剧”, 激烈对抗从亚里士多德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雄踞欧洲剧坛两千余年的移情———共鸣理论, 提出以间离效果为核心的叙述体戏剧的新主张。

他创立了“叙事剧”以区别于传统戏剧, 在总体上并不采用一个贯穿全剧的戏剧冲突事件, 场与场之间联系松弛, 其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孕育理性思考的“间离效果”。“间离效果”是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核心。他认为它完全可以代替情感共鸣成为艺术享受的根基: “如果放弃使人迷醉的办法,那么用什么别的办法?观众在新的剧院里如果不能采取梦幻的、被动的、听任命运摆布的态度的话, 该用的应是什么态度?观众不该被人再诱骗, 相反, 他应该被带到现实世界, 并怀着清醒的理智..用引起间离来代替感情上的共鸣。”总之, 这种新的戏剧使观众成为观察者, 对舞台表演的事件具有一种探讨的、批判的态度, 其反应更多的是诉诸理性而非情感。布莱希特希望演员“汇报”角色, 而不是成为角色。

强调演员不必在表演中隐瞒“他做、他说”的性质。他并不是要反对演员有体验地表演角色, 而仅仅是反对演员完全转化为角色。他“允许在理性和情感之间建立一种辩证关系”。当然, 二者之中的主导方面必须是理性, 对于遵循布莱希特原则进行创作的演员, 首要的事情就是清醒地观察自己的角色。他主张演员不必与角色融为一体, 他可以超离角色,实行旁观式的表演, 甚至可以跳出角色, 发表议论; 各种舞台元素不必和谐统一, 而是相互间离, 相互否定; 借助字幕、旁白等的不断插入, 纠正、补充舞台给出的景象。通过间离手段的使用, 观众的“共鸣”心理受到抑制, 幻觉被破坏, 从而保持对舞台的理性审思, “戏剧艺术借此清除了以前各个阶段附着在它身上的崇拜残余, 同时也完成了它帮助解

释世界的阶段, 进入帮助改变世界的阶段。”

间离效应是什么,两分钟让你了解间离效应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