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础学经济:平新乔十八讲阅读笔记Ep12】边际替代率的阐释(帮助理解)

大家好,我是12天前开始从零基础学经济的老碧,学得挺慢,但感觉还是挺有意思的。
我们之前聊到,“消费集”是一个n维向量组成的集合,其中向量的每一个分量都是我们对一个物品的计划购买量,也就是说,我们把我们n件物品的购买量按一定顺序一一排列出来,就构成了“消费集”中的一个元素——一个消费计划。
比方说,我们打算买3个梳子,3只鸭子,5个盆,那么这个消费计划对应的向量就是(3,3,5)。
消费集是一种很简单地罗列消费计划的数学模型。
但是我们在研究一些问题的时候,仅仅罗列消费集中的元素是不足够的,我们更需要了解其中元素之间的种种关系,比如说,我们给定了一个评价标准,我们比较两个消费计划在这个标准中哪个更好,那么就涉及到了消费计划的比较,于是就产生了另外两个数学模型——“偏好关系”和“效用函数”。
“偏好关系”相当于在“消费集”中定义了一个单调全序集,对应“偏好关系”的重要工具就是“无差异曲线”。
“效用函数”相当于用函数将n维向量转化为数量,上一期我们介绍了这个数学模型的优越性:
“Q1:为什么要有了以n元向量为元素的消费集,还要定义效用函数?
A1:请问,n元向量比较大小更容易,还是数字比较大小更容易?——老碧这个装逼怪,咿呀咿呀哟!
对于n元向量是没有直接的比较大小的方式的,除非我们再定义一个关于向量的序(定义大于)在里面,那就太麻烦了,即”偏好关系“,如果觉得那个很简单亲和的大神,我投降好了吧!
如果转化为一个单调函数,那么向量集中元素的大小关系,就可以直接转化成最最基础的数值比较,是一种提高运算效率和简洁度的转化方式。
思考:所谓的函数,初等认知会认为是一种描述变化的方式,然而更抽象的方式,可以看作一种转化。而利用一一对应的函数,去做一些转化,就可以降低许多思维上的复杂度。
Q2:边际效用究竟是什么?
A2:我们知道,”消费集“的成员是n元向量,每一个向量的坐标又是每件商品的计划消费量。效用函数则是利用函数把复杂的n元向量比较的问题,转化为数值比较问题。弊端就是,原本一眼可以看到的计划消费量,无法从这个数值上看出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了解一件商品对一个消费计划的贡献大小——我们引入了”偏导数“这个工具。
”偏导数“的算法很简单——n件商品就是向量中n个坐标,也可以理解成这个函数的自变量有n个,我们单独求函数对其中一个变量的导数,所以要做的就是假如我们求关于x1的”偏导数“,就要把x2,……,xn都当作常数,按照一元函数求导的方式计算就好了。
所谓的边际效用,就是一件商品对整个消费计划的贡献值——即影响大小。
思考:在做几个因素共同影响的事件的实验分析中,我们都可以引入”偏导数“的模型,来研究其中一个因素对该事件的影响。”
这次我们来解释在“效用函数”部分,最后一个概念的含义。
Q3:边际替代率是什么意思?
A3:我们先看一下“边际替代率”在书上的定义过程——


找不到电子书,拍照不整齐,抱歉啊!
我们发现在求“边际替代率”的时候,涉及到了三步数学知识:
把其中一种物品的购买量表示成另外一件物品购买量的函数f(x);——暗示了,这是要研究两个物品购买量的关系;
由无差异曲线的定义列出一个方程,而后左右求导,得到了一个简单的偏微分方程;——暗示了,这个定义和“边际效用”有关;
最后解偏微分方程,解出了f(x)的导数——f‘(x);——发现是两个物品“边际效用”的比值的相反数。
于是由数学的过程我们了解到,“边际替代率”是研究两个物品购买量的关系的,而这个关系,应该至少有两个作用:
了解两个物品在一种标准下,哪一个更好;
了解如何调整两个物品的购买量,得到一个等效替代的购买计划。
思考:在研究多变量影响的事物中,我们可以引入类似“边际替代率”的数学模型来评价各个变量的权重,比如,我们知道运动和睡眠都可以影响学习效率,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数学模型,来计算如何分配运动和睡眠,能够最大效率的利用时间。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